第117章 116: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陳留白早就知道,當施展開神識法念時的視野,所看到的事物景觀與肉眼相比,大相徑庭,完全不一樣。
好比是宏觀與微觀的差異;又或者是皮相和法相的不同。
不過單憑神識法念來“看”,看到的範疇頗為有限,猶如管中窺豹,相當片麵。
到了如今,開始化神,開始用“神”的角度來觀察眼前的世界。
煉氣化神,對於環境和心境,都有著諸多講究,其中一項十分忌憚:
怕雷!
雷聲一響,陰神震動,猝不及防之下,會遭受創傷,嚴重的話,甚至可能就此被震得魂飛魄散了。
但現在,陳留白卻特意迎著春雷迸發,主要是看中了它的特性,要比其他三季弱得多。
正好借此雷聲,來淬煉一下新生的陰神。
這當然不會是傳統意義上的“雷劫”,最多便是聽個響,從而感受到雷霆的迅猛剛威,為日後打下堅實的基礎。
《易經》曰: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
當前雷霆和風雨兼備,正是化神的大好光景。
陳留白從西山頂上走下來,一路走到紫禁城,選擇於此,順從心意。
在這刹那,他所有的念頭都在歡欣雀躍,爭先恐後地凝聚起來,好像無數的涓流集合,最後形成了一條河。
河流是孕育生命的搖籃,於是有陰神生於其中。
祂如同剛誕生的嬰兒,卻已迫不及待地睜開眼睛,要好好看一看這個世界。
然而一看之下,頓時感受到了巨大的惡意撲麵而來:
風不是風、雨不是雨、偌大京城中的萬家燈火,也並非是一片光……
這個地方,竟恍若一個巨大的垃圾場,氣息腐敗、意味臭穢、四周陰影綽綽。
它們不知是何等存在,潛藏在暗處,仿佛隨時會撲出來,然後吞噬掉陳留白的“陰神”。
此際,陳留白不禁想起山中長者的諄諄教導:仙道之靈,難容身於世俗紅塵。
以前不懂,並感到疑惑不解。
真正的修仙者,實力手段絕對淩駕於凡俗之上,簡直碾壓性的,又怎會難以容身?
還有什麼能對修仙者造成威脅?
而今一下子明白了:原來如此。
在第一境的肉身修煉階段,吃的是五穀雜糧,各種肉類菜蔬,被稱為“人間煙火”;
而完成化神後,采服煉氣的根本法門隨之晉升,身軀生理上為之發生巨大的變化,不用再吃人間煙火了。
是謂“辟穀”。
辟穀之因,是因為需求躍升到新的層麵,用“服氣”來代替了。
故曰:食氣者,神明而壽。
換句話說,到了此時,每天隻需吞吐天地靈氣即可。
問題恰恰出現在這裏:
這座京城,乃至於整個趙國,竟是一片無靈之地。
沒有靈氣,隻有濁氣。
濁氣滾滾,層層疊疊,形成了破不開的厚厚霧霾,這對於任何陰神而言,都是濃濃的惡意。
莫說成長,便是生存都很成問題。
這就是趙國仙蹤難覓的根源所在,與此同時,大妖之類,同樣無法出現。
皆因妖族,一樣需要靈氣來維持修煉。
隻有那些低階妖魅,以及邪祟鬼物出沒,它們倒沒受到多少影響。
還有“魔”!
陳留白本以為“世俗凡塵”,指的是凡人生活的地方,如今發現,並非如此。
更準確的說法,該是指被仙道遺棄之地。
正如那些古老典籍上記載的,在以前,趙國這塊地方並不是這樣的,應該會存在靈氣,也有人在修仙。
隻是天地動蕩,洞天福地在不斷崩塌……
趙國,以及相鄰的其他小國,在千年以前,它們本來隸屬於某個洞天福地,但後來遭受侵蝕,就此廢棄了。
如同房屋崩塌後的樣子,對於仙道中人,這裏就變成了失去價值的廢墟,不再值得留戀。
陳留白發現了這一點,等於揭曉了某個秘辛。
之前他上山,是被神秘道人帶著飛去的;然後一直待在山上,不是操持雜務,就是勤學苦修;要下山了,同樣是被道人帶著飛下來的,直送到世俗地界的邊緣。
飛來飛去,中間的經曆過程幾乎沒有,又如何能知曉其中的情況?
直到化神,才算是揭開了這一層神秘的麵紗。
但並沒有太大的意外。
他忽又想到,雖然遺棄之地充滿了汙穢,早已不適合修仙者生存,不過這裏也是有著悠久的曆史傳承的,所以才會有天書殘卷遺落於此。
那麼,山門長者把自己打發回來,是不是就打著這麼一個主意?
借自己的手和際遇,把那些殘卷收集起來,最後再送回去……
轟隆!
又一聲雷鳴。
陳留白心頭一驚,很快清醒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