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互補關係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互補思考方法可供借鑒:
①橫向聯合——要素互補;
②遠緣雜交——基因互補;
③學科交叉——異體互補;
④人才組合——才能互補;
⑤智囊谘詢——智力互補;
⑥結構調整——協調互補;
⑦情報反饋——信息互補;
⑧農工一體——城鄉互補。
互補關係還可以列舉很多,總的來說是雙方優勢互補,填補缺陷,補充不足,使係統功能提高。同時,一切互補都常有負熵流耗散與抵消正熵流的作用,正熵流通過負熵流而抵消或減少,係統的有序性、功能性即可提高,使係統產生高一級的循環,發揮更大的係統功能,這正是互補的最大作用、最終目的。
生活中常發生這樣的趣事:當某物的缺點移用到別物時,有可能成為該物的優點;將兩物的缺陷進行疊加,有時會產生出一個很有特點的事物。有這樣兩個傷殘朋友,一跛一盲,兩人同住一屋,相依為命。一天屋內突然失火,轉眼間火勢甚猛,兩人危在旦夕。盲人欲逃,無奈看不見路,跛子欲出,無奈腳不能行。忽然,盲人急中生智,背起跛子就跑。跛子不盲,盲人不跛,兩者互為補充,終於突破大火的包圍。
醫學上的無影燈就是這種原理的創新。我們知道,光會產生影子,一盞燈會使一個物體產生一個影子。假如燈光從一個人的右邊射來,那麼他的左邊就會出現一個影子。如果在他的左邊再加一盞燈呢?如果兩盞燈、三盞燈……多盞燈從多個角度同時照射,影子不就無處現身了嗎?醫院手術過程中用的無影燈就這樣誕生了。
蓋伯運用互為補償創新法發明了全息相,從而將科學研究的手段推上了一個更高的層次。普通鏡子裏的像是反像,如果你在紙上寫一個“人”字,鏡子裏映出的像卻是個“入”字。當初的顯微鏡成像也是這樣。能否讓鏡子成正像而不成反像?蓋伯在研究如何改善電子顯微鏡的成像問題時運用互為補償創新法進行設想,他的出發點是兩步成像:第一步,用不佳的成像係統得到一個失真的像;第二步,讓此失真的像第二次通過同一個不佳成像係統,將倒轉的像再倒過來,於是得到一個質量較好的圖像。
蓋伯消除圖像失真的思路,即兩次通過“失真黑箱”的方法,後來成了科學家研究相關問題時借鑒的源泉。
思維時間:再生和創造
在實踐的基礎上,人們已經總結出兩種不同的思維方法:
①從過去傳統的經驗中引出來的正確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可以稱之為再生性的思維方法;
②不受過去傳統經驗所束縛的正確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可以稱之為創造性的思維方法。
這兩種思維方法,就人類思維方法的科學分類來說,前一種屬於集中思維的範疇,後一種屬於擴散思維的範疇。
集中思維的特點是:人們在長時間內從事一類工作、解決一類問題所形成的一種習慣思維。這在解決問題和獲得知識時是不可缺少的。但是在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這種習慣性的思維,往往隻要求人們以相同的方向進行思考,把解決問題的希望隻固定在傳統的、單一的正確結論上,或者隻滿足於知識的積累和記憶,這就很難使人們達到高級思維水平,因此集中思維又常常成為創新的一種阻力。一些發明創造長期被一些傳統思維模式所束縛,不利於解決新問題、開創新局麵,甚至使一些很有重要意義的科學發現、技術發明難以及早問世,以致延緩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這對人類社會的發展來說是一個莫大的損失。
擴散思維的特點是:思維方向是多角度、多側麵、多層次、多結構的。因而,它所產生解決問題的方法也很少在一種傳統的方法上打圈子。它能促進人們向更新、更高、更複雜的方向開拓。這種擴散性的思維路線、思維係統是具有高度創造性的。
客觀事物的複雜性、構成事物的客觀因素的多樣性以及事物之間相互依存、相互製約的特點,要求我們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向必須是多角度性的、擴散性的,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也是多方案的。這樣就為我們在客觀上篩選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提供了極有利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