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婚姻首先是一門社會學,講究的是門第與血統。這一點,在魏晉時期甚盛,魏文帝設九品中正製,“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遂成為當時社會一大特色。婚姻方麵,世族與寒門之間禁止互通有無。一旦有人違規操作,世族恥,寒門驚。南齊王源將女兒嫁給富陽王氏兒子,就有人上書皇帝,說王源蔑祖辱宗,求罷王源之官。上書本應用黃紙,可由於“恥辱著你的恥辱”,上書者就用白簡了。《北史·陳元康傳》載:左衛將軍郭瓊因罪處死,其妻乃名門盧氏之女,被賜於寒門陳元康,元康大喜,立即清理門戶,攆走了自己的元配夫人。《北史·孫騫傳》載:孫出身寒門,政府把罪人之妻、名門之女韋氏賜之,孫像中了探花似的,風光極了。看來,名門之後作了寡婦也不怕,完全可以花開兩家,各婊一支。寒門窮家女就沒有這等待遇了。
唐朝時,魏征、房玄齡都盡力與山東世族通婚。唐高宗時的宰相薛元超,自認為平生一大遺憾就是沒有“娶五女姓”。
如今,中國雖無世族,但開始流行名門之後。代表人物多了,這裏僅舉一個,洪晃,有興趣,翻翻她的《我的非正常生活》,我在書店用一個鍾頭對付完的,看得挺樂。
名門之後,其實是世族的一個變種,嚴格說來,中國的世族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世族。因為中國流行光棍革命,新貴都是光棍出身,頂多貴它三百年,身上的泥毛還沒有洗淨,新的光棍就打過來了,老世族就可能嗚呼了。相形之下,日本的皇室血統才值得一提,綿延至今。
鑒於中國傳統男人眼界高,寒門女貧家女難嫁的現象,白居易寫首勸人詩:
貧為時所棄,富為時所趨,紅樓富家女,金鏤綃襦,見人不斂手,嬌癡二八初,母兄未開口,已嫁不須臾。綠窗貧家女,寂寞二十餘,荊釵不值錢,衣上無真珠。幾回人欲聘,臨日又躑躅,主人會良媒,置酒滿玉壺,四座且勿飲,聽我歌兩途。富家女易嫁,嫁早輕其夫,貧家女難嫁,嫁晚孝於姑,聞君欲娶妻,娶妻意如何?
捫心問一下,到底自己娶妻是為何?老白這首詩真是夠苦口婆心的,奈何中國傳統男士都是黃蓋,我願意挨,關你甚事?
總之,中國傳統婚姻身負著不能承受之重的社會負擔,所以,其悲劇性就是不可避免的。為了傳宗接代,為了繁榮家族,為了政治聯盟,為了經濟聯盟,為了高貴血統,為了安撫蠻夷,什麼都有,就是沒有愛情的影子。僅舉一例,劉備同誌,把女人視作衣服,硬著頭皮穿了幾件,那也是為了讓衣服給自己生個接班人,結果衣服給他生了個咋也扶不起的樂不思蜀的劉阿鬥,老天還算有眼。嗬嗬。
【二】婚姻中的宇宙秩序
《禮記》雲:天地合,而後萬物生焉,夫昏禮,萬世之始也。很明顯,婚姻中的男女結合相當於天地之合。正因為婚姻以宇宙秩序為參照物,這就導致了婚姻的神聖性與不可顛覆性。作家寫小說,懶得離婚。其實是自己給自己找台階,因為離不得婚跟懶沒有關係,男女構成乾坤,地不能反天,這是首要的,同時,天也不能反地,天地絕,乃敢與君絕,中國的愛情都是指天道地來發誓的,這說明婚姻在人們思維裏,就是宇宙。婚姻乃是天經地義,而要打破婚姻,更是反天,相當於盤古開一回天地,一般人玩不起這個。
【三】婚姻中的道德學
婚姻維持著社會關係和宇宙秩序,所以婚姻需要力量,需要支撐點。而在以德治天下的中國傳統社會裏,道德便是最好的利器了。中國婚姻裏,有兩個道德支點。一為禮,二為義。
首先談禮。包括以下幾個方麵:
非媒不娶
古代婚姻中介稱“媒妁”。媒,謀也,謀合二姓者也。妁,酌也,斟酌二姓者也。《禮記·曲禮》鄭玄箋注:媒者,通二姓之言,定人家室之道。《周禮》中更是定了一個媒官:媒氏,下士二人,史二人,徒十人。其職責範圍:媒氏,掌萬民之判,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書年月日名焉,令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凡娶判妻入子者,皆書之。仲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若無故而不用令者,罰之。司男女之無夫家者而會之……看來,這個媒氏之官職相當於現在的婚姻登記所,但是職權要比後者大多了。男子三十歲,女子二十歲之前得解決自己的婚姻問題,否則政府不願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