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佛光盜影(2 / 3)

梅玉一歎道:“殺了藍紹光沒有什麼用的,他隻是一個狂妄自大的草包而已,不安分的是他的手下,也就是以前藍玉大將軍手下的那些親信、舊部,這批人才是禍害之源,軍事、謀略,什麼壞主意都是他們興出來的,除掉那批人才能使天下太平。” 

韓玉玲道:“爵爺為什麼不早說,他們在平地上,我們還有辦法。” 

梅玉笑笑道:“你們的辦法是用蠱,那要一對一,你們上哪兒去找這麼多苗女去。” 

“也不是非要女人不可,像我們對付另一批人,在食水下了禁製,不是弄過來一萬多人!” 

“但是對藍紹光的手下沒有用,他們頗有能者,他們也喝同樣的水,卻沒有毒,可知早有了準備。” 

韓家姐妹卻略見沮喪,但是梅玉卻興致勃勃地吩咐沿海紮營布陣,密密地封鎖了海岸,而且加緊地製造彎箭,使得大家都很奇怪。 

姚秀姑問道:“元帥,藍紹光已經遠去,我們現在應全力對付西貢城的胡奇才是。” 

“胡奇是舍不得離開西貢的,他如離城遠去,沐王就正好占據西貢,絕了他的歸路,我跟沐王早就約好了,一人堵一邊,活活地堵死他。” 

“可是我們移師海邊,他就可以全力去撲攻沐王了。” 

“他不敢也不會的,他的人手跟沐王大軍差不多,力攻未必討好,而且他跟沐王還有點交情,不會死拚的。” 

“元帥,既是沐王跟他有交情,為什麼又要出兵夾攻安南呢?” 

“那是出於我的請求,安南已數歲不朝,有了不臣之心,而且公開支持藍紹光,違抗我這西南夷都護使,那就是公開違抗我大明,沐王身為明臣,自然要支持我。” 

姚秀姑道:“他可以不理的,朝廷也沒有要他出兵。” 

梅玉一笑道:“他當然可以不理,朝廷也怪不到他,可是就得罪我了,他身旁天南離朝廷很遠,皇帝要對付他不容易,我對付他就容易多了。”“ 

姚秀姑還想問,梅玉一歎道:“朝廷給我都護西南,就是想利用我們之間的矛盾,互相牽製而製衡,我們就必須互相合作而安於所居,這是一種攻防上的互相依賴,你們一時不會明白的。” 

姚秀姑道:“朝廷大事,妾身是不明白,也不敢饒舌,可是元帥此刻列陣海邊,好像藍紹光會去而複返似的?” 

“不錯,我就是防他這一著。” 

姚秀姑不解道:“他還回來幹嗎?明知道安南大軍雲集,他來了也討不得好去的。” 

梅玉笑道:“戰陣上的情勢,有時可由不得人的,他並不想回來,但卻非回來不可,因為他以為我必然移師去攻安南,他還可以登陸突圍,我卻要堵絕他的去路,非要他們全軍覆沒不可。” 

梅玉常常用兵如神,所以大家也不敢多問了。 

而且梅玉也沒有要大家多等,當天晚上就聽到遠處傳來海上隱約隆隆的炮聲,也隱約可見天際的閃光。 

將近天明之際,探測的小舟已經來報有二十多條大船接近了,梅玉立即下令布陣監守海岸,嚴令不準敵人登陸,就在海予以消滅。 

這倒並不難,因為這是小港口,大船吃水深,無法直接駛入,要靠小船接駁,所以當十幾艘扯著黑龍旗的大船入港後,放下了小船,想強行登灘時,遭受到最猛烈的攻擊,形成一片人間地獄。 

用地獄來形容當時的情景並不過分,每條大船上都有三四條小船,每隻小船上擠得滿滿的,總有四五十人,船舷已壓著水麵,一個弄不好就會翻掉。 

梅玉的士卒們在岸邊卻遙遠用火箭攻擊,箭尾上綁了棉絮,沾滿了桐油,射在船上立刻起火燃燒,落在人堆裏更糟,桐油沾上人身也開始燒起來,混亂船立刻翻了,人落在水,就成了弓箭手的活靶。 

有人舉手高呼著投降,但梅玉卻下令不接受,殺無赦,那才是一場最慘烈的屠殺,海麵上浮滿了人屍,有些小船看見不對勁,又劃回大船去了。 

但是他們沒來得及攀回大船,港外海麵上一片帆影蔽空,近百條巨艦上懸著大明的旗幟。船上的炮火猛烈,一片硝煙,十幾條黑龍船都化為碎片。 

藍紹光的部下們在海哭叫著求饒,但外麵趕來的大軍艦上的明軍跟梅玉一般的無情。 

直到海上浮著全是不能動的屍體了,港口也排滿了旗幟鮮明的巨艦。 

主艦上扯起了大鄭字的帥旗。 

是鄭和,三寶太監鄭和,他又第三度的出海巡戈而降了,而且恰好地在海上截住了黑龍船,來個一舉而殲! 

經過一陣連擊之後,鄭和甲胄鮮明地乘著小舟登岸,梅玉親率妻妄部屬,在岸邊接迎。 

鄭和一見麵就哈哈大笑道:“恭喜國公,聽說國公身邊又添了一雙玉人。” 

梅玉介紹了韓家姐妹,鄭和笑著打趣道:“難得二位還是苗疆的總降頭師,咱家以後倒是對二位要十分恭敬,若是惹惱了二位,隨便弄點零碎放在咱家身上,咱家可就慘了,好在咱家是個寺人不近女色,最多是不舒服而已,大概不會要命。” 

他很風趣既調侃別人,也打趣自己,所以使得氣氛立刻很融和。 

談話,大家才知道梅玉跟鄭和是約好了共謀安南的,梅玉這邊發兵,鄭和也出海而行,原本是想三麵夾攻平定安南跟交趾之亂的,想不到意外地把為患海上的黑龍海盜船也消滅了,昨夜海上一番遭遇,藍紹光一半的船就被消滅了,逃到港來,又被梅玉截殺了另一半人。 

藍紹光在小船上了亂箭而身死,屍體已尋獲,他的部屬十之八被殺死,隻有十分之一的人被俘請降,梅玉本來不想接受的,還是姚秀姑勸他為人不要太狠,不要造太多的殺孽,他才勉強地接受下來,編為部屬,也有近兩千人,使他的都護府聲勢又壯了。 

這時陸上的大軍又增加了鄭和的三萬多西征軍,這支部隊可不得了,水陸兩棲,個個都是以一當十的精選戰士,安南王胡奇不敢再頑抗,隻有率眾投降了。 

鄭和做主受降,因為他是大明朝廷的代表,他在受降之後,以雷霆萬鈞的手法與作風,廢掉了安南王胡奇以及他治下的武大臣等十多人也都加以罷黜,然後在胡奇的侄兒,挑選了一個精明能幹的年輕人,立之為王,請鎮南王沐榮和汝國公梅玉擔任監國,督察國政。 

新君登位,大赦全國,政風一新,革除了不少先前害民的規章,贏得了民眾一致的稱頌。 

新立的安南王胡祿除了上表歸順大明外,還在佛前盟誓,訂佛教為國教,建聖光寺分寺,由聖光總寺派遣高僧來住持,封為國師,以表示對聖光寺的服膺。 

這一切都弄定妥後,鄭和又再度揚帆西進,巡視西洋各邦去了。梅玉知道鄭和是去搬銀,前兩度西征時,在馬來西亞發現了不少的銀礦和錫礦,當時就留下了技師,指導當地土番開采冶煉。 

這是朝廷的一項秘密收入,永樂帝自奉雖儉,但是他勵精圖治,修城、治河、興修水利、廣開大道以修商旅交通,這些措施都要錢,雖然可取之地方,但是永樂帝體恤百姓,不願把稅賦加得太高,所以動用了這批海外的財源。 

梅玉和方天傑也都班師回到了暹羅,他的都護府就建在此間,那是他的私心,他想為建帝把聖光寺遷到此間來,他自己是明朝的西南都護使,方天傑又是暹羅的王夫,每個人的手都有著一股雄厚的武力,足可保護這位結義大哥的安全,也可以保證聖光寺的崇高地位。 

建帝和李珠也同意了,他們在緬甸固然不錯,大緬君對聖光寺也頗為尊敬,可是聖光寺除了一些近侍外,不能設太多的武力,那也是跟永樂帝之間的一項密約,永樂帝可以支持建帝在西南立腳,卻不答應聖光寺建軍。 

永樂帝寧可撥軍隊給梅玉,建立都護府來護衛聖光寺,卻不準聖光寺自己建軍。 

所以建本人也同意遷寺到暹羅,那兒不但有龐大的軍隊保護,而且三兄弟也可以經常見麵。 

建寺工程進行很快,因為梅玉還著令韓氏姐妹,發動了近萬苗人幫忙,他們的工資要求低,又乖又聽話,韓玉玲以總降頭師的身份下命令,他們更聽話了。 

西南各大邦都貢獻了建材和金銀,尤其是交趾,王夫藍紹光戰死,梅玉遣回了部分降卒,女王嚇破了膽,派了四位朝元老,帶了難以計數的明珠珍玩,上獻給梅玉,請梅玉饒恕他們。 

信說得十分可憐,藍紹光之所以成為交趾王夫也是強行為之的,藍氏挾祖上之餘威,手下兵勇將廣,而且早得在交趾下功夫,使交趾國內間諜充斥,早已是藍家的天下了。這次藍紹光出征,把他的勢力全帶走了,又全部為梅玉所滅,女王才得以整頓朝內,重定天下,驅除藍氏勢力,這都是拜梅玉所賜,所以特致無上謝意。 

信上如是說,那四位元老也是如是說,梅玉也就算了。他相信這也是事實,否則以交趾那等小國,也不可能有那麼大的膽量,敢與天朝抗拒。 

因為梅玉此刻的身份是大明朝的西南都護使,交趾女王居然遣侍女行刺梅玉,那可不是私人的行為而是向大明朝廷挑釁了。 

那一筆貴重的禮物,他倒是全數收下,放在聖光寺的大殿,益發襯托出金碧輝煌的莊嚴氣象。 

聖光寺聖僧入駐是苗南的一大盛事,各國的國君和西南大小一百多個夷邦酋長都來祝賀叩詣了,一方麵是進聖憎,另一方麵也來進詣梅玉,向大明朝廷表示效忠。 

就這麼熱熱鬧鬧地過了十來天,各邦各國的君王和夷酋們也都分別回去了。 

聖光寺卻出了一件大事。 

供奉在大殿的一尊綠玉佛像卻莫明其妙地失蹤了。 

這尊佛像雕成於隋代。係名匠選取了極品翠玉,刻意精心雕鑿而成。通體翠綠,高二尺四寸,寬一尺寸,重約五十斤,晶瑩奪目,價值連城。 

這尊佛像是聖光寺初建時,由太祖洪武帝所賜,一直被視為鎮寺之寶,也是聖光寺榮耀之象征。前些日各邦君王來儀,都是先禮佛祖,後參聖僧,禮的就是這尊綠玉佛。 

偏偏就是這尊佛像失蹤了,是誰拿走了呢? 

佛像是在嚴密地保護的,從緬甸請到暹羅,是由李珠親自乘象蠻陪著,前後有百名甲士護衛,比聖僧建的護衛還多出了一倍,到了新的聖光寺後,立刻被安放在大殿,有四班會武的僧侶,不分日夜的誦經保護,也差不多是一直在目光注視下,怎麼會失蹤呢? 

那經過也十分離奇。首先是在前三天的一個夜晚,那尊玉佛常會由身上冒出彩霞,凝結在頭上,形成一圈佛光,使得值夜誦經的僧人們見了,以為是佛祖顯聖,大家一齊跪在地上膜拜不止。 

第二天,他們將此事票告聖僧過,建帝半信半疑,卻沒有太在意,他在意識,總沒忘記自己是原天,是天生的聖人,佛祖顯聖,也稱不了什麼了不起的神跡,據說太祖皇帝朱元璋,少年時曾流落在報皇覺寺裏做小沙彌,每天淩晨,要掃大雄寶殿,佛祖兩旁,有許多泥塑的金身羅漢,每當太祖掃到那兒,那些羅漢們都會自動地走過一邊,以方便他打掃角落的所在。 

這故事是國師劉伯溫所創,故意著人在市井茶坊廣為流傳,來表示太祖的與人不同處,以掩飾太的出身寒賤,因為在那個時候,人們的思想還是很封建的,雖然有英雄不論出身之說,但貴為天,仍然不能太將就的,像太祖幼時,與人牧豬為奴,入寺為僧等,都是有失尊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