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妙手解惑(2 / 3)

汝國公梅玉具本上奏,進京繳納擄獲的海盜戰利品。 

他帶了很多證據,包括了賬冊以及那些海盜跟各國朝廷貴族的往來書,有用外國方正字書寫的俱找通譯譯成。 

這些件都證明活躍於西南及國沿海的海盜,都是各國朝廷或貴族暗支持的。 

這些證據以及俘虜的口供—一攤開在朝廷上,永樂帝悖然大怒,把在同館的各國使臣立即召來,叫他們自己看證據去。 

這些使臣都是由西南各國派來的,他們來向國皇帝抗議控告大明派駐西南夷的都護使兵馬大元帥搶掠了他們的商船,殺死了他們的海員。 

哪知道梅玉留下了一些重要的俘虜,先一腳交給第四次下西洋的三寶太監帶回了京師,密禁在錦衣衛,這時連同各項證據一並呈上。 

永樂大帝痛罵他們自己做賊,還敢有臉來告狀。 

那些使者個個臉色大變,當初隻以為船隻被搶,人員都死光了,隻是梅玉的黑吃黑,所以才敢來告狀。而且也是潞王朱槿的支持,策動他們想扳倒梅玉,削弱鄭和的外援勢力。 

沒想到梅玉還留下了證人證物。 

他們不敢說知情,隻能辯說是奉了本國王旨意前來控告,其他情形一概不知,隻有把這些情形回稟國王後,再對大明作一個交代。 

事實上也隻有如此。因為雙方距離都太遠,相去不下萬裏,想打仗都不可能,當然也談不到誰征服誰的問題。 

有邦交,最多允許商船靠個岸,沒交情,最多不做生意,沒有什麼太大的影響。 

永樂皇帝自然了解到這一點,再者,這些使者們是走通了兩位禦史的門路,上表彈勁梅玉,他才問一問。 

看到梅玉進獻的巨大金額的戰利品,那兩位禦史已經知道不妙了。 

他們同樣地了解到皇帝用錢心切的脾氣,梅玉能提供這麼大的一筆財源,哪怕他真的是劫了外國商船,皇帝也不會怪罪的。 

更何況梅玉提出了證據,證明隻是清剿海盜呢! 

還沒等那些使者退出去,兩位禦史已經惶恐萬狀地上階請罪,說他們受了蒙蔽,不明內情,誤提劾章。 

皇帝也很絕,聽他們自承該死,立刻就下旨,當廷摘去了冠帶,下在天牢,等候秋決,連大理寺審訊的那一道手續都免了。 

這是皇帝萬分震怒的表示,當皇帝作此決定時。就是鐵了心,再也無可改變了,因此,也沒有人敢上去為那兩位禦史求情了。 

最難堪的自然是潞王朱槿了,這兩名禦史大人都是他的死黨,東廠查到的案,都是交給他們去彈勁,他們也擺明了是東廠的打手。 

彈劾梅玉,也是東廠的授意,否則他們在京,如何能知聞外間的事。 

可是這次彈劾錯了人,東廠卻不敢為他們出頭了。 

這使得東廠那一黨的人很泄氣,他們依附朱槿,無非也是攀緣權勢,求個靠山的。 

但是出了事,朱槿卻無力擔待,使他們看出朱槿的軟弱自私之處。 

使他們都寒了心。 

正當他們想法要脫離朱槿的圈之際,京師又傳出了另一件大事,那就是潞王的被執下獄。 

潞王是在他的王府被鄭和帶兵包圍,當堂被抓,下在獄的,而且也當堂被抄了家,家人全部被扣。 

同時潞王所轄的東廠,有三位大檔頭和七位二檔頭被同時扣押入了獄,再加上三檔頭和番等,大大小小有百餘人入獄,使得東廠的人有一大半入了監。 

皇帝特下旨令,讓內廷總監鄭和為主審,另外指定了兩位親王,兩位國老為陪審,審判東廠劫盜西南夷都護使梅玉解送呈獻給朝廷巨額黃金的案。 

由於劫盜的數額高達黃金一千萬兩之巨,案實在太大。 

而鄭和已經把一幹有關人犯,全部逮捕在案,黃金也在潞王的別墅取出,證據確實。 

黃金還由揚州總督衙門派了一員副帥護送,在濟南附近被劫,梅玉事前即已聲明這批黃金將進獻朝廷。 

動手的是東廠的人員,雖然那幾位主事的大檔頭都說是自作主張,沒有得到潞王的指示。 

但這番供詞太牽強了,東廠有大半人都參與了。 

而且劫走的黃金,又藏在潞王私宅,說他不知情,恐怕連三歲小孩都不會相信! 

皇帝自然不是三歲小孩,何況搜查東廠的辦事處和審訊有關人員後,又查到潞王打擊異己,捏造證據,陷害無辜的許多情節,至少有名官員,是因為與潞王不和,被他指示手下,興起冤獄而整垮了下去。 

那個人還都在獄,家產被抄,隻有一小部分入了官,大部分被潞王和東廠的人入了私囊。 

這使得永樂皇帝更為憤怒了,立時下旨將在獄的潞王賜藥自盡。 

三位大檔頭流放邊站服苦役,終身不得赦回,其餘大大小小牽連在案者達到兩百多人。 

梅玉的官又加品了,由三等公晉封為一等汝國公,榮耀也到了極點。 

鄭和又打贏了一仗,在奪權的戰爭,他再次地把對頭扳倒了下去。 

不過,很泄氣的是永樂帝並沒有把密探的大權全部交給他,東廠的係統又另外指派了河間王朱撲來領軍,內廷也另外撥了一名宦官來監軍,那是原司起居注的洪士禮,這兩個人以前跟鄭和沒有什麼過節,但以後為爭權,可想而知的,一定處不好。 

鄭和對這件事的反應很平淡,僅一笑付之。 

倒是梅玉為他生氣道:“鄭老,皇帝太不夠意思了,他一連派了幾任的人來跟你分庭抗禮,結果都犯事查辦了,這已經夠證明你的忠心和能力了,他為什麼還是不放心把全部的事務交給你呢?” 

鄭和一笑道:“國公的關心,咱家十分感激,但皇帝的措施是十分正確的,而且還是咱家建議的。” 

梅玉笑歎了一聲道:“鄭老真是應了一句作法自斃了。” 

鄭和也笑道:“咱家是咎由自取,惹麻煩也是活該,國公才叫冤枉呢?像潞王這次對付國公,完全是受到咱家之累,他是因為見到我們走得太近,以為我們是一黨,所以才找機會要打擊國公。” 

梅玉也隻有付之苦笑,鄭和明白他的意思。 

正色道:“其實,我們並不算是結黨,咱家以寺人的身份而掌大權,本身並無營私結黨之心,皇帝對咱家的忠心是十分了解的,咱家本姓是馬,但是我馬家的弟,在密探圈裏並沒有居於高位,目前掌權的是鄭家的人,但這門親戚是皇帝幫我找的,他們才是皇帝的自己人。” 

梅玉不禁一怔,現在才想起來,錦衣衛指揮使鄭龍名義上是鄭和的侄,但鄭氏一族,早年就是燕王的死黨,他們才是皇帝的親信。 

鄭和歎了一口氣道:“咱家跟國公交好,跟沐王府來往頻頻,每一個人都以為咱家在結交外鎮,壯大自己,其實國公也明白,咱家實在無求於國公,是皇帝要我們多熱絡一點。” 

梅玉更為詫然地道:“會是皇帝要我們交往?” 

“不錯,皇帝從建皇帝手取來了天下,心下對這個老侄兒是頗為抱歉的,但不能表現在臉上,所以才命咱家在私下多作照拂。” 

“他是一國之君,又何必要偷偷摸摸地表現關切。” 

“國公,他要是明白的表示了,就無法禁止臣下去接近了,也就會有些不安分的人去唆使建皇帝東山再起。” 

“我大哥不會有這個意思的。” 

鄭和一歎道:“國公,建皇帝最大的毛病就是耳根軟,定力不足,假如有十幾個人天天在他麵前說話,而且又提出種種有利的條件,難保他不會改變的。” 

梅玉剛要開口。 

鄭和已搶著道:“真要有利於複辟,放棄良機自是可惜,但今上是個極端聰明的人,他不會讓那種情形出現的,今上怕的是建帝不明時勢,輕易地相信了那些好事者的話,輕舉妄動,不但使無辜生靈塗炭,也傷害了彼此的叔侄之情。” 

梅玉長歎無語,他不能說沒有那種人。 

像把建帝在緬甸捧起來的李至善就是一例,而建帝實在不是一個有主張的人,在緬甸受製於李至善,要不是方天傑和自己全力支持,出死力幫助他擺脫打垮了李至善,後果實不堪設想。 

一等汝國公,西南夷都護使又要返任所了。 

錦衣衛派出了五十人的衛隊,浩浩蕩蕩地送他回任,另外還有一千名由禁軍挑選征募的精銳,是派去增防擴充他的編製的,這是朝廷對他表示的支持,尤其是那千名的禁軍,完全是精銳的精銳。 

由鄭和透過密探的過濾幫他挑選的,戰技精良,武功出眾不說,還具有各種的軍事技能和特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