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文句中名物字,多隨舉隨釋,如中文之旁支,後乃遙接前文,足意成句。故西文句法,少者二三字,多者數十百言。假令仿此為譯,則恐必不可通,而刪削取徑,又恐意義有漏。此在譯者將全文神理融會於心,則下筆抒詞,自善互備。至原文詞理本深,難於共喻,則當前後引襯,以顯其意。凡此經營,皆以為達,為達即所以為信也。
《易》曰:“修辭立其誠。”子曰:“辭達而已。”又曰:“言之無文,行之不遠。”三者乃文章正軌,亦即為譯事楷模。故信、達而外,求其爾雅。此不僅期以行遠已耳;實則精理微言,用漢以前字法、句法,則為達易;用近世利俗文字,則求達難,往往抑義就詞,毫厘千裏,審擇於斯二者之間,夫固有所不得已也,豈釣奇哉!不佞此譯,頗貽艱深文陋之譏,實則刻意求顯,不過如是。又原書論說,多本名數格致,及一切疇人之學,倘於之數者向未問津,雖作者同國之人,言語相通,仍多未喻,矧夫出以重譯也耶?。
翻譯的三項原則,也可以說是三項標準。這裏的“信”,指忠實於原著,“達”,表達順當,“雅”,文辭爾雅。從原則上講,這三條標準,確實是確實涉及到翻譯工作的三個主要方麵,具有指導作用,故在翻譯界產生深遠的影響。
嚴複的“信、達、雅”之間本身存在著矛盾,要恰當地處理好這三者之間的關係,連嚴複自己也感到棘手。這是由於西方的名物、概念非中土所有,其由修飾成分構成“多者數十百言”的複合句,更難照樣直譯,故嚴複提倡“將全文神理融會於心”,“前後引襯,以達其意”。但這“達指”畢竟有點近於改寫或者再創作,往往難達全“信”,故他也承認並非“正法”。稍後,嚴複在《原富》的《譯事便言》中略有改變,“雖於全節文理不能不融會貫通為之,然辭義之間,無所顛倒附益”。就表現出更為謹嚴的態度。“信、達、雅”三條標準中,最明顯地暴露嚴複思想局限性的是“雅”。“雅”
假如從抽象意義上指注意修辭,富有文采,當然無可非議。深受桐城古文“雅潔”論影響的嚴複,為了“雅”,反對白話,反對文字大眾化,這與他的文字積習未除有關,也與嚴複同廣大民眾保持一定距離有關。
譚嗣同的傳播思想
譚嗣同的辦報思想,一是求新,他提出報紙是“助新工具”;另一是提出報紙是“民口”、“民史”,為民喉舌。
一、譚嗣同生平與傳播活動
譚嗣同(1865~1898年),字複生,號壯飛,又號華相眾生、東海褰冥氏、通眉生、寥天一閣主等。原籍湖南濟陽,生於北京宣武城南爛眠胡同。出身官宦家庭,其父譚繼洵,官至湖北巡撫。
10歲就學於濟陽學者歐陽中鵠,敬仰王船山並受其影響。1876年北京發生流疫,譚嗣同被染,昏死三日,後又蘇醒,故取號複生。這次流疫中,其母、姊、兄相繼染疾而逝,他備受庶母虐待,亦遭其父歧視,心靈受到極大創痛。他憎惡封建倫理,勇於為理想獻身,與早年遭遇不無關係。早年在京師結交過專以鋤強扶弱為事的義俠王五(時稱大刀王五,名正誼,回族),向他學習拳擊與劍術。1877年,其父由京官外放,補授甘肅鞏秦階道,此後,譚嗣同多次來往並居住於其父蘭州住所,繼續讀書求學。1884~1894年間,多次參加科舉考試,屢屢敗北,但由此往來南北各地,加深了他對社會的了解。
中日甲午戰爭後,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使譚嗣同受到極大的刺激。悲憤高歌:“世間無物抵春愁,合向蒼冥一哭休。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他追悔自己30年前的精力花在考據辭章間,痛感到再不能抱殘守闕,決心棄舊圖新,走維新變法的道路。正當他在湖南、湖北等地從事維新活動之際,其父為他捐資取得候補知府的官銜,且一再催促他到南京候補。1896年2月,譚嗣同離開武昌,北遊訪學,先到上海,訪見英國傳教士傅蘭雅,還購買了一批西書,再到天津,參觀了唐山的煤礦和漠河的金礦,在天津還加入民間秘密組織在理教,繼而到北京謁見帝黨翁同龢。7月他到南京著《仁學》,一邊集資辦報,打算自己在南京籌辦《礦學報》,與友人在漢口創辦《民聽報》,惜以資金嚴重不足而未成。轉而為上海的《時務報》、《農學報》和長沙的《湘學報》撰稿,並主動承擔《時務報》在南京的推銷工作,一年後被推為《時務報》董事。
1898年2月,應湖南巡撫陳寶箴之聘,譚嗣同棄官回湖南長沙任時務學堂教習,全身心地參加籌劃湖南的維新之舉。首先於2月21日成立政治團體南學會,接著於3月7日創辦該會的機關日報《湘報》,任董事兼撰述。在該報創刊初的兩個多月裏,發表《湘報後續》、《試行印花稅務說》、《論湘粵鐵路之益》、《論電燈之益》、《壯飛樓群治事篇》等20多篇政論文章,大造維新變法的輿論,成為戊戌時其最激進的報刊宣傳家。當時,在南學會聽講的畢永年深有感受地說:“聞複生先生講演,聲情激越,洵足興頑起懦”。曾有人評論湖南“全省風氣大開,君(指譚嗣同)之功居多”。
湖南的改革維新,遭到當頑固士紳的反對。王先謙、葉德輝等人攻擊維新黨人“首倡邪說”,“背叛聖教”,“乃無父無君之亂黨”;他們還施展種種陰謀,“哄散南學會,毆打《湘報》主筆,謀毀時務學黨”,甚至還揚言要殺譚嗣同。湖廣總督張之洞也對《湘報》、《湘學報》闡述民權思想的文章橫加指責。譚嗣同義無反顧,毫不動搖,堅持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