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廖如晴(1 / 1)

廖如晴不明白,現代人的責任心怎麼越來越淡薄?不能養孩子的話就不要生啊!既然生了,為什麼又拋棄呢?自己懷胎十月生下來的孩子,真的一點感情都沒有嗎?

廖如晴在愛佳福利院當了二十五年的院長,接收了一批又一批的孤兒,又送走一批又一批的孩子,看著他們或被領養,或在自己的看護下步入社會,孤兒們的身體或健康,或殘疾,唯令她略感安慰的是,他們的心靈都是純潔美好的,生活或苦或難,卻沒有過犯罪記錄。

廖如晴最歡喜的事情莫過於長大後的孩子們一別經年還能記得她,還記得孤兒院,還會回來看看,陪她說說話,聊聊天,講講現狀,叫她一聲媽媽。

為此,她都放棄過些什麼,隻有她自己知道,而其中的酸甜苦辣,滋味也隻有自己能夠體會。

隻是她明白,還有一種更高的責任,使她一直都不能拋棄;有一種更寬廣的信念,至死都要堅持。

孤兒們越來越多,孩子們走投無路才會到她這裏,她又怎麼可能羅列困難,將他們推手不管?

可僅靠著國家的基金和好心人的捐助,無異於杯水車薪,福利院是很難維係下去的,她要做的就是四處奔走呼籲,找資金,找合適的家庭收養,拉讚助,以擴大福利院的規模,培養有素質的師資,讓孩子們生活和學習的環境條件更進一步……為了這一切,她幾乎是絞盡腦汁,嘔心瀝血。

所以,當她找到美物美集團董事長陳建中,希望他可以為福利事業做一些貢獻,而陳建中的條件是要求她福利院每年有十名健康成年孤兒到他的公司工作,簽訂至少一年勞動合約,並且將此事公諸於媒體,他會同意每年為愛佳福利院捐助十萬公益基金的時候,廖如晴毫不猶豫的答應了。

雖然她也感覺到這環節當中哪裏有什麼不妥,甚至存有隱患……可既能安置孩子們的就業難題,又可以讓更多的孤兒受益,她似乎也顧不上想得過於仔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