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科學的核心是什麼?就是用數學模式開始規範管理,所以就出現了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計劃管理、生產管理、技術管理、財務管理以及人力資源的管理等等。
管理伴隨工業發展在變化。
日本戰後一直到70年代發生了一次,應該說是工業上的革命,日本管理上的創新逐漸地轉入了從微觀到宏觀的整個管理體係,在日本,普遍的展開了員工合理化建議,解決每道工序的難關,研究怎麼提高產品質量,提高產品的可靠性。
日本戰後,特別是70年代80年代飛速的發展,特別是汽車工業和電子工業,這兩大產業發展得非常快,而且產品可靠性和質量也很好。他們以最快的速度把汽車產品和電子產品打入了全世界,占有率70%以上,這個時候振動了美國。
這個時候,美國人開始總結日本大企業的經驗,和美國一些大企業的經驗。82年美國出了一本書,總結日本在戰後特別是70年代80年代的企業管理經驗,出了一本書暢銷全世界叫做《企業文化》。大家知道馬斯洛提出的行為科學,到80年代的時候上升到企業文化,這本書,就提出來了以人為中心的管理學派。從以物為中心,到以人為中心,這是一個管理學很大的進步。
92年美國出了一本書,這本書也是麵向全世界的,叫做《第五項修煉》:《第五項修煉》提出來了一係列的當代企業發展的問題。它首先提出企業領導層和管理者,企業的主要員工要超越自我。
《第五項修煉》裏提出了團隊精神係統思維。就是要講團隊精神,人和。係統思維,特別是領導層的係統思維,提出一戰略思想,就是要瞻前顧後,要確定企業的長遠發展戰略,要在你企業發展的時候要預示危機,這是當代提出的危機管理的問題,《第五項修煉》鮮明地提出了要創新。
從這個三大體係形成,科學管理、管理科學、以人為中心的企業管理學派,三派結合起來,它是繼承和發展。所以,現在的管理學都是在繼承中發展,管理是永恒的主題,而且管理是不斷的繼承和發展的。
作為企業管理是個經濟機製,它是組合生產力的三大要素的機製,就是人、材料、加工對象,生產力的三大要素組合的機製,這是管理。企業管理也是實踐也是藝術,如何在管理中把生產要素生產資源有機地組合起來,這是管理的任務。
最大限度把人的積極性和能量發揮出來。
人力資源是最主要的資源,那麼怎樣充分發揮人的聰明才智?這是管理的中心任務。現在不是企業管理就是管人,而是管理作為職業經理人,作為企業家,怎樣使你的管理層和我們的員工把最大限度的積極性和能量發揮出來。
我們經常講,我們的管理團隊和經營團隊以及我們全體員工,如何與企業,共命運、同呼吸,真正有主人翁的高度責任感。我覺得這是個回歸。我們說的回歸,就是我們要有意識,工人階級是企業的主人,是國家的主人,回歸最終是為了發展。
我搞企業幾十年,我的體會,你要真正能把全體員工,特別是管理層,技術人員和骨幹的技術工人調動起來,同呼吸、共命運,作為主人,這個企業就會產生強大的凝聚力,就會產生強大的推動力的爆發力,這個企業就能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我想,觀察我們一些企業包括深圳的企業,有多少企業能真正做到這樣呢?所以,我們企業的領導者怎樣能夠把你的團隊組織好,把員工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關心人、愛護人、培養人,使他同你共同創造企業的財富,那麼這是管理的核心。
我們中國人缺乏智慧嗎?
管理大師講第一個資源就是人力資源,從定時、從強製的定額,從野蠻瘋狂掠奪的管理,轉入到以人為中心的創造一種溫馨的、團結一致團隊的管理,這就是管理發展的趨勢。
我經常想這個問題,大家注意到沒有,在美國能產生兩個比爾,一個是比爾蓋茨領導的微軟,一個是比爾波音。管理上,我們發現有兩個彼得,比德聖吉、比德杜拉克。怎麼都在美國產生?
我們中國人缺乏智慧嗎?不缺乏。所以,歸根到底是個是機製、是體製。我們用我們的智慧超越自我的話,必須要創造一種環境,這個環境是寬鬆的,是人能夠全力以赴進行工作的,是能發揮智慧的環境。
企業管理宗旨是以績效為中心,經濟績效是什麼?就是為企業賺取利潤發展。第二,同時為社會創造效益,這個社會效益包括人的能力的發揮和人的發展。
幾百萬大軍為改革開放創造效益。
深圳改革開放初期,81、82年的深圳電子總公司,我們把電子公司組織以來,叫做賽格。當初,這些企業集中起來多少產值,最高的時候81年才1個億的產值。那時候,深圳一家電子集團公司有1個億,後來有2個億,到3、4個億產值的時候就到處介紹經驗了,而現在怎麼樣?深圳的整個工業加起來總共是12000億產值,你說誰賺了?
我們的企業,幾代企業家和經營團隊,和我們那些員工們,是寶貴的財富。深圳的發展我們不要忘記他們,要以這樣一種的感恩,是父老鄉親,兄弟姐妹的深情厚誼去想到他們,這是創造效益的主體,當然正因為有這樣一個效益,深圳市現在很厲害啊,可支配的年財政收入6、7百億,到北海一看可支配的就有10來億,到桂林一看20來億萬,到南寧一看也就百十來億,我們是幾百億,6、7百億,深圳有錢,誰創的?納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