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便怎樣才算正常?
(1)從大便的量來說,正常成人在一般飲食條件下,大多每日排便一次,其量約為100~300克,可隨食物種類、數量及消化器官的功能狀態而不同。以攝取細糧及肉食為主者,糞便細膩而量少,進食粗糧、特別是多量蔬菜後,因含粗纖維質多而糞便量增大。若胃腸、胰腺有炎症或功能紊亂時,因分泌、滲出及消化吸收不良而使糞便量增多。
(2)從顏色與性狀來說,正常成人糞便為黃褐色與茶色、圓柱狀軟便,嬰兒糞便則呈淺黃色或金黃色糊狀。
(3)從其氣味來說,正常糞便因含吲哚及糞臭等而有臭味。肉食為主者味重;素食為主者味輕;患慢性腸炎、胰腺疾病,特別是直腸癌潰爛繼發感染時多有惡臭。
2.大便帶血是由哪些疾病引起的?
(1)肛門疾病。
①血色鮮紅無疼痛者,多見於內痔。Ⅰ期痔核以便血為特征,常因大便擦破痔核而出血,所下之血,或點滴不已,或一線如箭,或僅在手紙上帶血;Ⅱ期痔核便血不多或不出血,常脫出肛門之外。
②肛裂的便血多伴有肛門疼痛及典型的便後周期性疼痛。
③肛管癌主要表現為便血及疼痛,疼痛於排便前加劇。
(2)直腸疾病。
①直腸息肉的主要症狀是便血,呈間歇性,色鮮紅,一般量不多,這種病常見於兒童。
②直腸癌的主要表現為大便次數增多,糞便變細,帶黏液及血,伴裏急後重或排便不盡感。便血早期為鮮紅,或暗紅,量不多;晚期大便中常有惡臭黏液,體重減輕,應高度重視。
③放射性直腸炎也可大便帶血,但應有放射治療史。
(3)結腸疾病。它分為結腸息肉與結腸癌兩種。
結腸息肉:①幼年性結腸息肉病:平均發病年齡是6歲,無家族史,主要表現是大便帶血,常伴有營養不良、貧血、低蛋白血症和生長遲緩,且常伴有先天性畸形,如腸旋轉不良、臍疝和腦水腫等;②家族性幼年性結腸息肉病:有家族史,症狀以大便帶血、直腸脫垂和生長遲緩為常見特征;③CronkniteCanda綜合征(CCS):為錯構瘤息肉綜合征,至成人發病,大便帶血,多有腹瀉,排便量大,並可含有脂肪,兼見腹痛、厭食、乏力、嘔吐、性欲和味覺減退,幾乎總有指(趾)甲的改變、脫發及色素沉著。
結腸癌:常見於左半結腸癌,患者多有頑固性便秘,也可間見大便次數增多,癌腫破潰時,可使糞塊外麵染有鮮血或黏液,甚至排出膿液。
(4)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與細菌性痢疾。二者都可見便血,且多與黏液或膿液同時排出,伴有腹痛。
(5)阿米巴痢疾。以便血為主要症狀,其大便呈醬紅色,黏液多,且有惡臭味。
(6)出血性大腸杆菌腸炎。表現為急性起病,伴發熱、腹瀉,可有進食腐敗肉食病史,常以食物中毒形式起病。
(7)一些全身性疾病,如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血友病等,也可有便血的症狀。
3.什麼是便秘?
正常人兩次大便間隔時間一般是1~2天,但由於每個人的情況各不相同,排便習慣也就因人而異。有的人每日大便1次或2~3日大便1次,也有一些人每日大便2~3次。雖然排便間隔或次數不同,但隻要大便不稀,不幹燥硬結,排便時不費力,都屬於正常狀態。
如果因為某些原因,使糞便在大腸內停留時間過久,糞便內所含的水分便會被過量吸收,從而使糞便變得幹燥堅硬,排便時伴有時間延長、難於排出、肛門墜脹、疼痛,或引起腹脹、腹痛、多屁、食欲不振、頭暈乏力等症狀。如果每周排便次數少於3次,並伴有明顯排便困難,這種情況就稱為便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