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有用與無用(1 / 1)

“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莊子·逍遙遊》)

世上沒有無用之物,一切都有用處,關鍵在於你會不會用。一旦進入物我合一的境界,就可以與物融為一體,知其用、悟其妙,並且深知它的來曆。從而明白物、我與一切的昔在、今在與將在,就可以借一切的妙用實現自我。

《莊子》上講了一個“大葫蘆”的故事:

魏王送惠子一種大葫蘆的種子,惠子把它種在地裏,長出容量為五石的大葫蘆,用來盛水堅硬程度不夠,鋸開作瓢又沒有容下它的水缸,惠子認為大而無用,就把葫蘆砸碎了。

莊子對惠子說:“是你不會使用大的東西。宋國有一個世世代代以漂洗為業的人,製造了一種不龜裂手的藥物,有個客人願出百金收買他的藥方,這個宋人視這藥物用處不大而賣給客人,客人拿了藥方遊說吳王,率兵與越國作戰,因有這藥而大敗越國,這個客人得以封侯。這個客人便懂得事物的大用,你有五石容量的葫蘆,為何不把它作為輕舟而浮遊於江湖,可見你心如茅塞還未開通。”

莊子揭示:世上沒有無用之物,一切都有用處,關鍵在於你會不會用。

越是無用之物,越可以大用。因為大用之物都會以無用的麵貌示人,它不符合規範,別成一格,明眼人自可識之。

在高明的畫家看來,敗牆枯木,都可以入畫。

在高明的琴家看來,流水風聲,都可以譜成曲。

在高明的詩人看來,街頭爭吵,房中大鬧,都飽含濃濃詩意,可以人詩。等等。

為什麼有時我們會覺得某物無用,這是因為那時我們沒進入物我合一的境界,物是物,我是我,毫不相幹,因此不能理解此物的用處、妙處,更不知道此物有大來頭。

一旦進入物我合一的境界,就可以與物融為一體,知其用、悟其妙,並且深知它的來曆。從而明白物、我與一切的昔在、今在與將在,那麼,我們就可以借一切之用實現自我。

《聖經》裏的魔鬼撒旦是個大壞蛋,但它也有用,因為它可以試出一個人信的程度、愛的真偽。比如《馬太福音》講:

撒旦試探耶穌,趁他餓了,說:“你若是神的兒子,可以吩咐這些石頭變成食物。”耶穌不吃它這一套,拒絕點石成食。

撒旦又試探耶穌,帶耶穌到聖殿頂上,說:“你如果是神的兒子,就跳下去,因為神會托著你。”

耶穌又不吃它這一套,說:“不可試探主你的神?”

撒旦又把耶穌帶到一座最高的山,將山下一切繁華指給他看,說:“你若俯伏拜我,我就把這一切賜給你。”

耶穌怒了,說:“撒旦退去吧?”

在這裏,耶穌因為撒旦的三次試探而堅定了信心。

在這裏,魔鬼是有用的,而且用處巨大。

由此相推,世上一切試探、磨難、憂患、痛苦都是有用的,因為它助我成長。

老子說:“貴大患若身”。意思是大患難、大憂患是寶貴的,我要珍惜它像珍惜自己的身體一樣。

孟子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道家、儒家、基督教都向我們明示了一切皆有用處,旨在最後指出:我們自身當然也是有用的。

這樣,就從根本上杜絕了我們成為厭世者與自厭者的可能。

一般人誤以為老莊消極厭世,哈,其實大謬不然。

老子是個積極用世的思想家,指導人們以內心的柔克外界的剛,保全自身,並因無為而獲大為,因無功而成大功。

莊子則為我們指出了人們重獲自由的現實途徑,那就是如鯤化為鵬般的逍遙遊。

聖人愛世人,所以要用種種聖賢書來啟迪我們,心之所至,用之所至,怎麼能說是無意義的、無用的呢?

按《聖經》的說法,人是神的奴仆,即使如此,我們也要做好奴仆的事工,那麼,我們就可以通過敬畏、愛己愛人來榮耀我們創新的神,從而創新自我,優先取得進入天堂的綠卡,可以成為樂土的永住民。

莊子說:“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無用就是自用。那是杜絕一切雜念,專注自我的高級修煉形態,必有大用。

《易經》開篇就說:“潛龍勿用”,意思是龍要飛騰,就不能見風就起,必須有所待,要稍安勿躁,他日才能真飛。個中道理,我們在上一章已講明,龍之飛與鯤之躍道理相同。

總述本章要旨:一切都有用處,都可以助我修煉。當我本身無用於世時,就是即將大用於天道時,要積極善待自身。

莊子日:“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就是這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