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有涯勝過無涯(1 / 1)

“得其環中,以應無窮。”(《莊子·齊物論》)

無限是沒有意義的,有限才有意義。我們隻能在短暫中活出永恒,而不能在永恒中活出永恒。因為一切的認知都需要一個點。一個成形的鏡子才能照物。

人的一切都是有限的,心越大的人越失落,當然應該知足,做有限的事才能成功,做有限的事才能做好,這樣才能以一顆有限的心享受無限。

《莊子》那句名言: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

莊子在此講得很清楚,不能用有涯追隨無涯,那樣會累死而什麼也得不到,就像誇父追日,完全自己找死。

反之,我們不用有涯隨無涯,而是用有涯隨有涯,那麼就可以實現夢想。

誇父如果不去追日,而是追一隻野兔,那麼以他的身手完全可以追到,大吃一頓,多美。

嬰兒天性好奇,見什麼都要,結果隻能要到有限的一點。幸好嬰兒不懂得什麼是失望,不會難過。

我們連嬰兒都不如,每天都被各種欲望搞得很煩,完全沒有必要。不如鎮定自如,努力做好有限的事,自然有好的結果。

今天我在家看了一場NBA比賽,是湖人隊對馬刺隊。馬刺隊前三節都領先,但在最後一節敗下陣來。這其中的原因除了歸於湖人隊的奧尼爾等大球星太強外,應當歸功於湖人隊主教練“禪師”的鎮定。

“禪師”教導大鯊魚等人打球要穩,一分一分爭,不要一開場就想“我贏了”。“禪師”的這種風格很對我的胃口,我們為人如打比賽,應當作有限製的拚搏,才能收獲無限多的成功。

相當巧,在看NBA之前我還看一場中日足球比賽,中國隊0:2大敗。不是中國隊員弱,而是章法太亂,眼高手低,以“有涯隨無涯”,當然會輸。《莊子》上講了一個“影子的寓言”:

影子之外的微光問影子:“從前你行走,現在又停下,從前你坐下,現在又站起,你怎麼沒有獨立和恒定的操守呢?”

影子回答說:“我是有所依靠才這樣,我所依靠的東西也是有所依靠才這樣,我怎麼知道為什麼會這樣?我又怎麼知道為什麼不會這樣?”

影子的回答很妙,它是說我必須依靠有限的東西(它的身體)才有生命,如果我脫離身體固然自由了,但也消滅了。至於為什麼會這樣,這個問題是沒有意義的。既然已經這樣,那麼我就滿足於這樣。

影子的活法是一種高明的存在。同樣地,懂得顧影自憐的人也可以通過對自身的憐憫與欣賞達到某一完美境界。我不由想起一首詞,那是晏同叔的一首《浣溪紗》:

一向年光有限身,

等閑離別易消魂,

酒筵歌席莫辭頻。

滿目山河空念遠,

落花風雨更傷春,

不如憐取眼前人。

所謂“眼前人”,就是指自己。這首詞的大意是:

這一年來我做了多少事,到頭來還是一個有限之身。

我隻覺得每一次分手很容易就來到了,很容易就讓我不由得傷感。

我隻希望你在走之前不要在喝酒唱歌時頻頻逃席,使我不能盡歡。

啊,滿山的山山水水,我空自思念遠方的你。

每當落花風雨的時節我的眼淚忍不住流下來。

我這樣多情又有什麼意思呢?又有什麼意思呢?

不如顧影自憐吧?還是應該珍惜自己,走好每一步。

很明顯,這是一首情詩,因情而悟道,這是一個可行的途徑,《紅樓夢》中寶玉悟出最後將“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幹淨”,而晏同叔在此悟出了“不如憐取眼前人”,都是一番過來人的深刻體悟。

是啊,“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幹淨”,一切都將消失,沒有什麼會留下。既然人生如夢,為什麼不做得熱鬧一些,真實一些?

同樣的,人生多遺憾,正所謂“不如憐取眼前人”。自己是最寶貴的,其外一切如浮雲。

這個世界是看似有序、實則無序的世界,如果硬要給出一個中心點,那麼就是我們自己。

莊子說:“得其環中,以應無窮。”

就是說當以自我為中心,這樣才能應付無窮無盡的事。如果一個人偉大得不得了,把自己交出去,很快就會迷失在各種力量的爭奪中,直至消失。

所謂“環中”,就是連環的中心,世界就像一個連環套,無窮無盡的變幻讓人眼花,但變來變去有什麼用呢?實在毫無意義。連嬰兒都知道看電視看累了就把頭扭開,我們成年人看電視卻老是期待更好的節目,結果把自己搞得很累,成了電視的奴隸。

明心見性,我本有限。

而正因為有限,我們才知足,才能去享受,從而在有限裏品味無限,我們隻能在短暫中活出永恒,而不能在永恒中活出永恒,因為一切的認知都需要一點,一個凝固成形的鏡子才能照出無窮無盡的精彩畫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