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1 / 1)

哲學家史賓諾莎曾說:“教育的偉大目標不隻是累積經驗,而是訓練柔軟的心靈,增進有用的處世能力。”

教育是百年事業,但不是隻有在校園內才叫教育,即使喝口水,也有很多學問可以學習。

當每個人在計較師資或教育製度的時候,似乎忘了“以身作則”的重要性,殊不知,在這麼多元化的教育方式中,也隻有“以身作則”的身教最具潛移默化的功效。

有一天早上,曾子的老婆到市集買東西,帶在身邊的兒子卻不知怎麼搞的,莫名其妙地哭鬧不休。

由於街上的人很多,大家都好奇地看著這對母子,曾子的老婆覺得難為情,為了安撫兒子的情緒,便哄著他說:“別哭了,你先回去,等會兒我回到家裏,再殺豬給你吃。”

孩子聽到有肉可吃,便止住了哭聲,乖乖地回家去了。

當曾子的老婆從市集回來,一踏進家門時,便聽見豬隻的啼叫聲,沒想到曾子正準備動手殺豬。

曾妻連忙製止他說:“相公,你為何要殺豬?”

曾子說:“不是答應兒子要殺豬嗎?”

曾妻連忙揮揮手說:“唉呀,我隻不過是哄哄他。”

曾子聽了老婆的話,滿臉嚴肅地說:“怎麼可以如此?孩子是無知的,他們隻會模仿父母的一舉一動,聽從父母的教導,這麼欺騙他,不是教他學會說謊嗎?一旦欺騙了兒子,咱們的孩子以後便不會再相信我們,這樣的教育方式,怎麼能教出好孩子呢?”

於是,曾子毫不考慮地立即動手,將那頭豬殺了,讓兒子開心地吃了一頓豐盛的大餐。

為什麼家庭環境不健全的孩子,最後常常成為社會的問題?

那是因為“上梁不正下梁歪”的結果,由於父母錯誤的觀念,導致孩子在進入團體或與人相處時,變得不和諧或不適應。

所以,教育必須從“根”部紮起,至於根部所要吸收的養分,自然是在父母的身上;畢竟,從出生開始之後,孩子們就從父母那兒起步學習、模仿,幾乎不曾間斷。

經營“教育”事業很難,但是,教育的方式卻很簡單,因為每個生命都是從學習、模仿而來,“示範的人”倘若能認識“以身作則”的重要性,小心翼翼地表演示範,孩子便能在不偏不倚的學習過程中,展現他們精采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