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傳誌的領導智慧44(1 / 1)

後記在路上

在路上

幾天前,看到老朋友發的一篇微博:“大半年來不過四個字——春去秋來。”淡定如斯,令人稱羨。

南國之秋,夜涼如水。重新檢閱完手頭這本書稿,臨到寫後記的時候,一種“秋後算賬”的況味油然而生。不禁想起自己這大半年來的所作所為,經曆了春季的喧嘩與騷動,夏天的暴雨與台風,轉眼已是雲淡風輕,秋高氣爽,雖然稱不上春華秋實,至少也沒有虛度光陰,感覺還算踏實。

本書的第一作者林軍,數月前曾經給我發過這樣一條短信:“時間真是比剃須刀還快啊!”再想起他那頗具藝術家風範且生命力極度旺盛的胡子,竊以為,他除了能把中國互聯網史寫得那般火熱沸騰,蕩氣回腸,似乎還有寫詩的天賦,看來以後得多建議他有事沒事寫兩句才行。

作為我生活中的朋友、學習中的師長、工作中的領導,盡管我們不時會開一些無傷大雅的玩笑,但是在工作上,林軍的用心和勤奮的確讓我獲益良多。當他於年後邀請我一起寫作這本書的時候,我因為擔心自己不足以勝任,所以起初是有些猶豫的。不過,他通過不斷地鼓勵,並且反複強調說明寫作這本書的意義,終於讓我鼓起勇氣接受了這項挑戰。

我們一起討論定下整本書的框架,安排寫作計劃,分配寫作任務。之後,我一邊開始資料的搜集和整理,一邊開始部分案例的寫作,在這個過程中,我也開始不知不覺地把林軍本人當成了觀察和研究的對象。結果發現,他對領導力五大實踐的身體力行讓我對領導力的認知變得更加直觀、清晰和深刻。

在我看來,他邀請我一起努力來寫一本好書,這就是共啟願景;他對我充分信任,讓我圍繞主題放開思路去寫,這就是使眾人行;當發現框架出現問題時,他果斷更改完善,甚至不惜推倒重來,這就是挑戰現狀;當我在某個時期陷入寫作瓶頸,他總能及時給予開導和鼓舞,這就是激勵人心;盡管他每天的工作量要比我多很多倍,但是他卻能保質保量地寫好每一個案例,這就是以身作則。

在寫作那些能體現柳傳誌領導智慧的相關案例時,我總是不由自主地將林軍與柳傳誌進行對比分析,這麼做的目的當然不是為了證明林軍和柳傳誌一樣卓越,而是通過他們那些相似的行為來印證領導力學說,因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正是基於這樣的比較,我得出了一個粗淺的結論: 領導者千差萬別,領導力殊途同歸。

於是,寫作這本書的過程實際上更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我不僅從眾多領導力大師那裏學習和吸取了各種理論養分,也從柳傳誌和林軍身上體會了領導的精髓。

領導力專家拉姆·查蘭在《KnowHow卓越領導者的8項技能》中明確指出: 偉大的領導者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煉就的。通過在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學習和反思,任何人都可能成為卓越的領導者。

作為“教父級”的企業家,柳傳誌已經是國內公認的卓越領導者代表,但是不得不承認,他與傑克·韋爾奇那樣的全球商業領袖還存在一定的差距;林軍立誌做中國互聯網產業的研究者和寫作者,他的《沸騰十五年》被譽為中國互聯網的第一部信史,他本人也被讀者親切地稱為“校長”,與柳傳誌相比,他也許還不夠卓越,但已經足夠優秀;而我作為財經寫作的新兵,當好追隨者無疑是萬裏長征第一步。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都還在路上。

在本書的寫作過程中,參考了吳曉波先生的《激蕩三十年》,淩誌軍先生的《聯想風雲》,陳惠湘先生的《聯想為什麼》,遲宇宙先生的《聯想局》、《柳傳誌說: 做正確的事》,李國剛、許明華兩位先生的《聯想並購以後》,楊壯先生的《做一個有影響力的人》,劉瀾先生的《領導力沉思錄》等書籍,以及沃倫·本尼斯、吉姆·柯林斯、彼得·聖吉等眾多西方領導力大師們的著作,在此一並致謝!

要特別感謝柳傳誌先生,他所開創的聯想大業,不僅捍衛了民族工業的光榮與夢想,他本人也為中國式領導提供了一個典範,衷心希望我們的國家能多出現聯想這樣的企業和柳傳誌這樣的企業家;感謝林軍先生,他的風趣感和方法論,讓我在生活和工作兩方麵都收獲了很多快樂;感謝藍獅子的王留全,沒有他的悉心督促和幫助,這本書的出版可能會遙遙無期;感謝我的女朋友黃銀菊,在我疲累的時候,她的照顧總是無微不至,有時哪怕是QQ上一個擁抱的表情,也能讓我立刻心生溫暖,恢複元氣。

最後,要感謝這本書的每一位讀者,願我們在前進的道路上能夠攜手並行。

華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