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野人怪獸(5)(2 / 2)

我國對“雪人”的報道,是1958年《北京日報》的一則消息。這則消息敘述了八一電影製片廠攝影師白辛的遭遇,說他在地處帕米爾高原的塔什庫爾於附近6000米高的冰山上,曾看到人形動物,推測可能是“雪人”。文中還提到在與阿富汗交界處有條“人熊溝”,是野人活動的地方……帕米爾高原上到底有沒有“雪人”呢?

1959年10月,在蘇聯塔什幹出版的一期《科學與生活》雜誌上登載的一篇《有沒有雪人》的文章提及,1957年有一個維吾爾老鄉,在羅布泊周圍打獵時曾獵取到一頭“人熊”,當地人說它會雙腳直立,毛呈棕色。該雜誌認為,這是有關“雪人”的重要信息。

沿天山南麓幾個著名城市幾乎都有“野人”的傳說,但幾乎都是傳聞,很少有真實憑據或直接目擊者。流傳的“戈壁野人”的故事,說“俄裏畢雅溫”(意“戈壁野人”)長有一隻眼睛,眼呈長形,它的眉毛、鼻子和耳朵都很大,腦袋又胖又大,多毛,它的力氣很大,一手能捏死人,一拳能擊斃一隻駱駝或熊,而且它喜歡吃“那斯”(一種“土煙”),如果碰上它不給它“那斯”是不行的。類似的傳說還不少,但不足為信。在我國古代文獻中,帕米爾高原被稱為“蔥嶺”,是因為其上多生野蔥之故。它是指地處中亞高原體係中被稱為“世界屋脊”的一片高原,是山峰與河穀交錯的山原地帶。在此範圍內,往往以一個河穀為中心,周圍群山環抱,這樣的一個地形構造群稱為一個“帕米爾”(意為“山峰之下”),帕米爾高原上公認有“八帕”,但現今屬於我國的不足兩帕,均處帕米爾高原東部。

1961年,慕士塔格山地區突然傳聞出現一頭“野人”,被人在卡拉塔西大隊碰上。據稱,有位名叫馬莫提的人,有一天到卡拉達西達阪附近草場去打獵,當攀向一個小達阪時,突然碰上從另一坡跑來的一個渾身長毛的動物,兩者相距隻有五六米,他看到該動物是瘦長個子,腿細長,毛呈棕色,由於毛多而看不清是男是女。看了有五六分鍾後,那個動物竟走到遠處坐了下來。

這時馬莫提想擊斃它,但又怕一下子打不死它,會反撲過來,還怕附近也許會有其他個體,說不定槍聲一響,倒找來麻煩。他沒有打槍,就跑回來了。

回來後,馬莫提將此事告訴了不少人,大家猜想他是碰上“野人”了。在馬莫提遭遇“野人”並被嚇昏過去的地方,有兩三個腳印,隻一個是完好的,另外在山坡下的小溪邊發現了七八個腳印。小溪邊的泥巴很厚,有14~15厘米,但其上的腳印隻有一個比較完整的。在傳聞“野人”靠著大石塊曬太陽的地方也發現半個腳印。

另一位名叫聶憲的人,據說也在相距300~400米遠處看到過這種動物;還有一個叫托克地巴依的,在相距100~200米處碰上過“野人”。此外有人見到過“野人”的腳印。聽一個獵人講,他曾看到一頭奇異動物,靠在大石頭上曬太陽,他想開槍打死這頭怪獸,但在支獵槍架子時,碰擊了一塊石頭,石塊滾了下去,驚走了該動物。據說它是“野人”,在柯爾克孜語中,“野人”

或“雪人”被稱為“雅娃阿丹姆”(維吾爾語亦如此稱“野人”)。

據目擊者稱,“野人”麵形與柯爾克孜人很相似(柯爾克孜人具有典型的蒙古人種的體質特征,麵部尤為寬大扁平),胸前有毛,頭發不算長,臉上有黑色的胡須,身上穿著大褂和破皮褲,腳上纏著羊皮。給他東西吃,他不吃,也不說話,他走後就再也沒有消息了,直到現在人們仍不知其下落。

帕米爾高原腹地9月就會大雪紛飛,來年4月積雪仍甚厚,植物主要為“高山座墊植被”,由荒漠植被直接跟冰雪帶相接觸,這在世界上十分罕見,表明這裏具有極幹旱的內陸高原荒漠景觀,對於動物的生存來說自然條件十分嚴酷。我們經常會看到荒漠上有不少盤羊的頭骨,有的是被狼咬死的,有的是在冬季餓死的……看來,“雪人”在這樣嚴酷的環境生存,真是不可思議,甚至是難以想象“雪人”究竟屬於何物,值得科學家們進行嚴密地科學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