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起宇
首先,我想引用作家陳宏光在本書中撰寫劉國平事跡報告文學《文化的力量》中的一句話,那就是“人們需要精神歸宿,企業需要精神家園”。這句簡單的語言,精準地表達了我的感受,也概括了中國地質工程集團公司30年來努力建設有特色企業文化的初衷。
回顧往昔是為了未來。作為一家國有企業,我擔任總經理10餘年的中地集團公司尚且難稱做大做強,我們隻是為國企在海外發展做了嚐試,做了點應有的貢獻。但是,我感到自豪的是,30年來曆屆領導都在以一片誠心建設企業有特色的文化,並且中地企業文化在企業發展壯大中的確起到了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世界一流企業發展曆史告訴我們,一個企業若要持續健康發展並走向強大,其實沒有太多的秘訣,幾乎就是團隊素質、品牌建設和創新能力這麼幾個核心點,關鍵在於人和理念,即你有什麼樣的人和你要怎麼做。不久,我們將迎來中地集團公司成立30周年的慶典時刻,除了無愧於國、無愧於民、無愧於團隊的經營業績之外,我想《在海外,我們不是傳說》這本厚重的書,也將把企業發展30年來普通員工在海外奮鬥的經曆、情感和時代風采載入史冊。
過去我在和青年人討論問題時說過,年輕人好就好在擁有未來。古人雲:孺子可畏而不足畏。年輕人可畏,畏什麼?因為你擁有未來。不足畏,為什麼又不足畏?你如果荒廢時間就沒有了未來,庸庸碌碌,一生就過去了。我與青年人講到未來,說的是一種人生態度。其實,說穿了,就是信仰問題。如今是個價值多元的年代,信仰話題談的相對少了,但是我必須要說。信仰不是政治教條或者簡單理念,信仰是人生的最高追求和行動指南。無論社會怎樣進步、經濟怎樣繁榮,如果放棄了信仰、失去了理想,人生必然是暗淡無光的。國家、民族、企業、個人都一樣,絕對不能缺失信仰。特別是談到未來時,信仰和理想永遠是催人奮進的號角,永遠是使我們立於不敗之地的精神動力。我相信,當我們讀到中地集團在海外奮鬥10多年的這批員工的故事時,支撐他們不畏艱險、排除萬難、勇於開拓的一定是一種崇高的精神力量!
回顧往昔是為了未來,而未來是屬於年輕一代的。中地要發展靠什麼?靠的是人,是一個高素質的管理團隊。我多次強調過,我們的人才戰略就是要培養領軍人物,給他平台,給他條件,讓他成長,讓他發展。不錯,企業人才儲備是必須投入成本的,而投入與產出最佳效益的關鍵恰是人的本質,即他有沒有精神力量,有沒有信仰和理想。縱觀社會世相,不正是拜金主義泛濫才造成信仰沉寂、理想無光、官場庸俗、市場失信的嗎?走過將近30年的發展之路,“堅定信心,銳意進取,為切實轉變中地集團經濟發展方式而努力奮鬥”已成為全體員工的意誌和共識。為了未來,我們必須回顧往昔,時時總結經驗和教訓,校正我們的方向,堅定我們的步伐,激勵我們的隊伍。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期待《在海外,我們不是傳說》所展現的老一代中地人的經曆和風采,能給年輕一代中地人更多的人生啟迪,能為中地未來發展增添精神力量。
到2011年底,中地在海外奮鬥10年以上的員工已高達100名。正是這批對祖國對民族對企業無限忠誠的普通人,用他們的青春、業績與精神,為我們更多的人找到了精神歸宿,構建起一座永遠閃光的企業精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