殉葬製度,是古代曆史中一種慘絕人寰的製度。
根據曆史的記載,這種殉葬製度在原始社會就開始出現,之後雖然文明在不斷發展,這種變態的殉葬製度卻一直都沒有被廢除,而是一直存在著。
所謂殉葬,一般是以器物,牲畜或人與陶俑木俑同死者一同葬入墓穴,用這種方式保證死者亡魂的冥福。
被用來殉葬的人,都是用某種手段使活人非正常死亡以後葬於墓中。
這種殘忍的方式在商朝經常使用,秦漢時期收斂很多,往往以木傭陶俑代之,極少用活人殉葬。
然而到了遼代,這種用活人殉葬之風又開始死灰複燃。
當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死後,他的妻子述律平甚至強迫一百多名大臣殉葬。
之後金元明初都有殉葬製度,直到明英宗時期才結束了殉葬製度。
本來這種變態的製度已經銷聲匿跡了,到了清朝,竟然又死灰複燃,仍然用活人殉葬。
太祖努爾哈赤,太宗皇太極死後都用活人殉葬。清朝入關後的第一任皇帝順治死後,殉死的妃嬪有三十多人。
孫不二當時給我講這些事情的時候,我聽得人寒毛直立。
我當年上學的時候雖然也學曆史,可惜考試從不考這些內容,我也基本一無所知。
從一些文學和影視作品雖然也聽說過殉葬製度,可當時聽到的時候都沒怎麼過腦子。
一想到這些事情竟然都是曆史真實發生的,就覺得特別不可思議。
那些可都是活生生的人,竟然要被活活殺死去給一個過世的人陪葬。
媽的,這真是把人當成牲口了,甚至牲口都不如。
可我忽然又想到一件事,便問孫不二:“你剛才說殉葬之風在秦漢時期基本沒有了,可這是漢朝的墓穴,這又是怎麼回事?”
孫不二沒想到我會突然提問,一下子還有點懵,杵在那裏大眼瞪小眼,咕噥了一句:“難道這不是漢墓?咱們搞差了?”
一旁的二妞補了一句:“這些死人奇怪。”
二妞很難得開口,每次聽她主動說話,我都有中獎的感覺。
我追問二妞這些屍體為什麼奇怪。
二妞很認真的看著我說:“不像是殉葬。”
二妞就賞我這麼幾個字,再問就不吱聲了,也不知是觸及她的知識盲區,還是心情突然不好了。
孫不二盯著那些屍體看了一會兒,說道:“這裏看著的確也不像是殉葬坑,難道是人祭不是人殉?”
我問了一句:“這兩者還不一樣?”
孫不二聽後冷笑道:“你是真他娘的文盲,你那五萬我看也別要了,給我交學費吧。”
孫不二說,人祭和人殉不僅有區別,區別還大了去了。
人殉的主要目的,是怕人死了以後沒有照顧,弄點保姆過去。
還有另外一個目的就是過去保護死者。
說白了,殉葬的人保姆和保鏢的活都要幹,因此殉葬一般都是和死者親近的親人。
人祭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
所謂人祭,就是在主持祭祀的時候,將活人殺掉,然後送給自己的老祖宗,主要的目的是讓自己的老祖宗享用,另外也能祈求神靈保佑在世的行祭者。
這種變態的祭祀模式,在商朝最為盛行。
而且商朝的人祭對象不分男女老少,兒童和婦女也無法幸免。
當時不管是進行什麼活動,比如蓋房子,種田,打仗甚至出遠門,都要舉行一次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