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尼鄭之圃澤多賢,有道德而隱默者也。

東裏多才。

有治能而參國政者。

盧曰:修崇道德者賢,習文審刑者才。

圃澤之役有伯豐子者,役猶弟子行過東裏,遇鄧析。

鄧析,鄭國辯智之士,執兩可之說,而時無抗者。作竹書,子產用之也。

鄧析顧其徒而笑曰:為若舞,彼來者奚若?

世或謂相嘲調為舞弄也。

其徒曰:所願知也。知猶聞也。

盧曰:鄧析自矜於其同侶,為而欲欺弄於伯豐,析之門人鹹願如此也。鄧析謂伯豐子曰:汝知養養上去聲下上聲之義乎?

盧曰:張湛雲:上音揚字,下音癢字。

愛人養而不能自養者,犬豕之類也;養物而物為我用者,人之力也。使汝之徒食而飽,衣而息,執政之功也。

喻彼為犬豕,自以為執政者也。

長幼群聚而為牢藉庖廚之物,奚異犬豕之類乎?伯豐子不應。

非不能應,譏而不應。

盧曰:嫌其不知本,不足與言也。

伯豐子之從者越次而進曰:大夫不聞齊、魯之多機乎?

機者,巧也。多巧能之人。

有善治土木者,有善治金革者,有善治聲樂者,有善治書數者,有善治軍旅者,有善治宗廟者,群才備也。而無相位者,無能相使者。

事立則有所不周,藝成則有所不兼。巧偏而智敵者,則不能相君禦者也。

而位之者無知,使之者無能,而知之與能為之使焉。

不能知眾人之所知,不能為眾人之所能,群才並為之用者,不居知能之地,而無惡無好,無彼無此,則以無為心者也。故明者為視,聽者為聰,智者為謀,勇者為戰,而我無事焉。苟柴謂傅根夏侯玄曰:子等在世,榮問功名勝我,識減我耳。嘏玄曰:夫能成功名者識也,天下孰有本不足而有餘於末者耶?答曰:成功名者誌也,局之所弊也。然則誌局自一物也,固非識之獨濟。我以能使子等為貴,而未必能濟子之所為也。

執政者乃吾之所使,子奚矜焉?鄧析無以應,目其徒而退。

盧曰:夫任群才以為理,因眾物以為用,使雞犬牛馬鹹得其宜,士農工商各安其位者,唯有道者能之耳,豈汝曹自致耶?汝徒見其末而不識其本,欲以螳娘之臂而拒車轍者,是不知量也。鄧析理析而恥見其徒,故目之而去也。

政和:百家眾技不能相通,譬如耳目鼻口也,各有所長,時有所用,然有真君存焉。其使形者也,治土木金革以為器,治聲樂書數以為用,治軍旅以禦外,治宗廟以善內,群才可謂備矣。然皆有之以為利者,必無之以為用,乃能總而一之。蓋有為則有所不能為,無為則無所不為,故曰:位之者無知,使之者無能,而知之與能為之使焉。鄧析不通乎此,以執政自矜,宜其見笑於大方每家。伯豐子不應,則不言之辯也。

範曰:賢以德言,才以能言,伯豐子即上篇所謂弟子伯豐是也。鄧析操兩可之說,設無窮之辭,蓋辯者之囿,故以養養之義難伯豐子也。傳曰:巧者勞而智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遨遊。夫體道之人,去其智巧而複於無能,則食而飽,衣而息,固未嚐有為也。彼且以是為犬豕之類,宜乎伯豐子之能以不應歟。若夫齊魯之多機,有土木金革之工,有聲樂書數之藝,有治軍旅以即戎者,有治宗廟以奉祀者,群才必備,莫能相兼,故無相位,無相使者,殆亦巧者勞而智者憂之類歟。然則天下之治能者多矣。百家眾技皆有所長,時有所用,譬如耳目鼻口不能相通。見天地之純全,明古人之大體者,唯聖人而已。故不務知眾人之所知,而有知者為之用;不強能眾人之所能,而有能者為之役。又孰弊弊然以胥易技係勞形休心為事耶?老氏所謂用人之力者,如此而已。

公儀伯以力聞諸候,堂谿公言之於周宣王,王備禮以聘之。公儀伯至。觀形,懦夫也。

懦者,弱也。

宣王心惑而疑曰:女之力何如?公儀伯曰:臣之力能折春螽之股,堪秋蟬之翼。堪,猶勝也。王作色曰:吾之力能裂犀兕之革,曳九牛之尾,猶憾其弱。憾,恨。女折春螽之股,堪秋蟬之翼,而力聞天下,何也?公儀伯長息退席,曰:善哉王之問也。臣敢以實對。臣之師有商丘子者,力無敵於天下,而六親不知,以未嚐用其力故也。

以至柔之道禦物,物無與對,故其功不顯。

臣以死事之。乃告臣曰:人欲見其所不見,視人所不窺;欲得其所不得,修人所不為,人每攻其所難,我獨為其所易。

盧曰:眾人之所為,眾人之所視者,皆利名之道、動用之跡耳。眾人所窺不為者,斯乃有道者之所遊。故能無敵天下者,力無對也。

故學昧者先見輿薪,學聽者先聞撞鍾。夫有易於內者無難於外。

古人有言曰:善力舉秋毫,善聽聞雷霆。亦此之謂也。

於外無難,故名不出其一道。

道至功玄,故其名不彰也。

盧曰:輿薪,近物也。撞鍾,巨聲也。夫易聞易見,自近而及遠也,夫善為生者先養其神,神全則無為之功著,則外物無不通。故曰:有易於內者無難於外也。是以得之於一心,成之於一家,故外人不知也。

今臣之名聞於諸侯,是臣違師之教,顯臣之能者也。

未能令名跡不顯者也。

然則臣之名不以負其力者也,愈免於矜,故能致此也。

以能用其力者也,善用其力者,不用其力也。

不猶愈於負其力者乎?矜能顯用。

盧曰:我雖不及師之隱晦其跡也,豈不猶負其能而自顯乎?夫合大道而化萬物者為有力也,故莊子曰:藏山於澤,藏舟於壑。有力者夜半負之而趨,昧者猶不知也,而宣王誤為筋力耳。

政和:積眾小不勝為大勝者,唯聖人能之,豈尚力之謂哉?此不用力所以為真有力者歟,學者學其所不能學也。故曰:人欲見其所不見,視人所不窺,欲得其所不得,修人所不為,自有所見,棄而忘之,以至於無見,則視乎冥冥,無以異於見奧薪也。自有所聞,棄而忘之,以至於無聞,則聽乎無聲,無以異於聞撞鍾也。德之不形,名安所出哉?然則顯其名者,是違其教矣。唯猶愈於尚力以求名,此所以見取於時也。

範曰:折春螽之股,堪秋蟬之翼,可謂弱矣,而弱者道之用也。裂犀兕之革,曳九牛之尾,可謂剛矣,而剛者死之徒也。故天下有常勝之道曰柔,常不勝之道曰剛。公儀伯之師,力無敵於天下,而六親不知者,殆亦操常勝之道而未嚐用其力者歟。夫天下之理,能視人所不窺者,乃能見人之所不見,能修人所不為者,乃能得人之所不得。見輿薪者不為明目,而學眎者必先見輿薪;聞撞鍾者不為聰耳,學聽者必先聞撞鍾何?則先行其易者,後其難者,則終無難矣。唯其無難,故名無得而稱之也。公儀伯之以力聞諸侯,疑若違師之教而顯臣之能者,然以能用其力,此於力無所以負也。若夫以力較力者,合眾力而攻之,彼有時而屈,又烏能馳騁天之下至堅哉?《莊子》曰:用之者假不用者也,以長得其用,而況乎無不用者乎?此公儀伯之能用其力所以不若商丘子之未嚐聞也。

中山公子牟者,魏國之賢公子也。

公子牟者,文侯之子,作書四篇,號曰道家。魏伐得中山,以邑子牟,因曰中山公子牟也。

盧曰:公子牟,文侯之子也,封於中山,故曰中山公子。

好與賢人遊,不恤國事,而悅趙人公孫龍。

公子牟、公孫龍似在列子後,而今稱之,恐後人所增益以廣書義。苟於統例無所乖錯,而足有所明,亦奚傷乎?諸如此,皆存而不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