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回首往事(1 / 1)

往事如煙而又曆曆在目。

在泉讀小學的時候,有一次要經過X縣一中,X縣一中是當地的名校,為清華和北大輸送了很多優秀的學生,那次給泉印象最深的是縣一中教學樓頂上矗立的六個大字:祖國在我心中。

不知為什麼,這六個字第一次映入泉的眼簾之後就從此銘刻在他的心中了。

不知為什麼,泉兒時特別愛看《少年彭德懷》那部電影,很喜歡彭德懷那種倔強的性格,也為自己有這樣一個堪稱偉人的老鄉感到驕傲和自豪。

也不知為什麼,泉非常喜歡聽媽媽講《嶽飛傳》、《楊家將》,媽媽是從收音機裏聽到和學來的。

更不知為什麼,自從“祖國在我心中”烙進了他的心田之後,他就萌生了“今後一定要當大官來報效祖國”的天真想法。

這些也許和泉的母親寄托在他身上的期望有關。

泉的母親從小就被她的父母離棄,泉是母親的長子,母親希望泉今後能出人頭地,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也為她揚眉吐氣。泉的外公外婆都是知識分子,外公是某農科所的高級農技員,外婆是某農業局的副局長,而母親這輩子隻念了小學二年級。母親希望泉有朝一日能當個官,當個市長、省長,這樣母親才會覺得自己這一輩子才算有點價值。兒時的泉還真爭氣,他真的想當個大官,想讓自己成為媽媽的驕傲。

初中畢業後,泉考上了X縣九中。

也許泉天性愚鈍,第一次高考,沒考上,後來複讀了三次才考上長沙一個財經類的大專學校。為了當官從政,泉填報了這個學校唯一的法律專業——經濟法,1996年這屆的大學生是國家最後一屆包分配的。學法律肯定可以分到政法係統,也就肯定可以“當官”,這是泉填報誌願時的想法。

大學畢業後,泉確實被分到了家鄉的司法局,可是派遣單到了司法局後被陰差陽錯地變更為“自己聯係鄉鎮法律服務所”,法律服務所是沒有公務員行政編製的,這等於沒有任何保障,要自謀出路。既然沒有分配到工作,泉就去深圳打工了。他決定一邊打工,一邊考律師。他認為,如果考上了律師,還是有機會進司法行政機關的。在大學期間,他參加過一次律考,沒有考上。畢業後,接下來的一年,他又考了一次,還是沒考上,當他準備第三次律考時,需要本科文憑,而他隻有專科,就隻得放棄了。這樣,當律師已經沒有希望了。

當官的這條路好像是已經被切斷了,泉不得不停下來思考他的未來,該何去何從。

他當時有這樣一個預感:中國的政治民主化進程一定會在未來的二十年有很大變化的,隻要自己真有政治家的才能,以後一定會有機會從政的。泉認為,作為一個政治家,一定要有很好的口才和很棒的演講能力,於是,在接下來找工作時,他進入了長沙的一家企業管理谘詢公司,心想,如果能成為一個優秀的培訓師,那麼口才和演講能力一定會很不錯。就這樣,從跑業務做起,泉慢慢地成為了業務經理。後來幾經波折,泉離開了當初的培訓公司,迫於生計,和妻子美玉辦了一個手工藝畫室,領取了個體工商營業執照,然而,不到半年就破產倒閉了,因為他們被騙了。失業之後,泉進了一家拓展培訓公司,做拓展教練,之後又成為了拓展培訓師。

當泉成為了拓展培訓師之後,他開始思考,如果他能成為政治家,自己到底希望為這個國家做些什麼,甚至為這個國家改變些什麼。這個答案似乎早就存在於泉的腦海中:提升國民致富素質,幫助那些和他一樣深陷貧困的人們脫離貧困,奔向小康,實現富裕。

他打算擁有一份真正屬於自己的事業,而不再是幫人打工。

於是在2008年,他從朋友那裏借了錢,和美玉一起成立了富華教育谘詢公司,於2008年9月1日領取了營業執照。“富華”是“為華人之富裕而努力之意”,繼續從事教育培訓,主要還是做大學生素質拓展訓練和企業團隊拓展訓練。全公司成員就隻有泉和美玉兩人,另外還有幾個兼職教練。

泉知道拓展訓練對於提升一個人的成功素質有一定的作用,但要全麵提升一個人的致富素質,還很欠缺。於是自創建富華之日起,泉就一直在探尋著何為正確的成功致富之道。他開始廣泛涉獵,從拓展培訓到管理谘詢,從感恩教育到聖賢教育,從廣泛采集世界名人名言的智慧到深入研讀世界偉人的傳記,他把拿破侖、林肯、羅斯福、安德魯·卡耐基、甘地、本傑明·富蘭克林、王陽明、曾國藩、毛主席、周總理、鄧老都“請”到了自己的家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