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灌嬰的騎兵又追到長江邊上,項羽命令所剩騎士全部下馬,手持兵器,接戰漢兵。項羽衝進漢軍當中,獨自擊殺數百人,而身上不過負了十餘處傷。這一幕,就算金庸武俠小說裏所有的絕頂高手看了,估計都要汗顏三生!
當項羽正殺得激烈之時,他突然看到漢軍中有一個老相識,這個人就是灌嬰的騎兵參謀官(騎司馬)呂馬童。項羽停下廝殺,指著呂馬童問道:“你不是我的故友嗎?”
呂馬童大吃一驚,靠近前一看,果然是項羽。呂馬童指著項羽對郎騎王翳說道:“他就是項羽,千萬別讓他跑了!”
本是故人情,相煎何太急?!
項羽淒涼一笑,他對呂馬童說道:“我聽說劉邦不惜千金及封萬戶侯的代價,要購我的人頭,今天我就替你做件好事,把人頭送給你吧。”
說完,項羽拔劍自刎。
結束了,這才是真正地結束了。
眼疾手快的王翳一刀砍下項羽的頭顱,接著,漢軍騎兵一下子湧上來幾十個人,對著項羽的肢體狂砍切割。最後,郎中騎楊喜、騎司馬呂馬童、郎中呂勝及楊武各得一體。
四人把項羽的肢體拚湊,王翳接上人頭。他們再次證實所殺沒錯,此人正是傳說中的西楚霸王項羽!
四、阿喀琉斯的腳後跟
項羽死了,悲壯的英雄終於向曆史謝幕了。然而千古以來,仍有多少人在為項羽的自殺惋惜落淚,甚至有不少文人墨客都對項羽為何不肯過江東,進行了種種想象及假設。替秦朝阿房宮做賦的晚唐大詩人杜牧,就懷著無限慨歎的心情為之賦下一詩: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杜牧相信,勝敗乃兵家之常事,隻要項羽忍辱負重,卷土重來,那麼未來一切皆有可能。然而,宋朝的王安石卻發出了與杜牧不一樣的聲音: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卷土來?
王安石認為,忍辱負重固然重要,然而項羽大勢已去,民心盡失,就算項羽企圖東山再起,也無人響應雲集,最終亦隻能淪為失敗的境地。
兩個文學大師說的似乎都有道理。但我認為,項羽的悲劇有著多重因素,但項羽的貴族血統及文化宿命是最主要的原因。
讓我們先來看看項羽的家族史:項氏之發家,是因為項羽先祖世世代代貴為楚國大將,被封到項地,所以才姓項。項氏到項燕一代,更加威名顯赫。項燕不但為楚國立下了汗馬功勞,甚至最後以身家性命捍衛了項氏先祖的榮譽,這個榮譽就是,寧願死在光榮的戰場上,也絕不做失敗的奴隸!
於是,項氏家族的英雄主義精神代代相傳,這就好像一場接力賽,項梁接過了項燕的棒,項羽又接過項梁的棒,他們前仆後繼,勇往直前。所以說,項羽從一出生就無法擺脫家族及先祖的影響,他平生唯一的使命就是捍衛項氏家族這祖祖輩輩以來的榮譽和利益。
項羽天生具有的這種貴族式的英雄主義,猶如動物界的虎豹及獅子,這種內在精神讓它們天生不屑與犬羊為伴。這是因為,人類繁衍有如動物傳種,如果想保持家族的榮譽萬世不倒,虎豹的後代就必須是虎豹,它不但不能變成犬和羊,甚至它們會把犬羊當成是最深惡痛絕的東西。
很幸運的是,項羽繼承了虎豹家族的優秀傳統。更可怕的是,項羽還把虎豹家族的光榮曆史推向了巔峰。曾經,他一吼天下抖;曾經,他一覽天下小;曾經,他是天下最大的王。
對項羽來說,為家族榮譽而戰是祖訓,衣錦還鄉榮歸故裏是夢想。所以,當最後的失敗像山崩般無情倒塌時,項羽與其說他無顏見江東父老,不如說是他無顏見項氏列祖列宗!他不得不以死來向項氏祖宗謝罪,以自刎保住項氏那英勇的貴族英雄主義精神!
由此看來,項羽的自殺,既是解脫,又是宿命。所以他最後為自己的死找了一個非常恰當的借口——是天將亡我,非戰之罪也!
可惜當司馬遷聽到項羽這話時,卻認為是項羽臨死前為自己進行的一次徒勞無益的粉飾。
我認為,這不是粉飾,也不是借口,這是項羽對命運深刻的畏懼,以及人生宿命的深刻體驗。
因為,從他一出生起,命運就把悲劇的種子,即具有缺陷的性格注進了他的體內,而性格決定命運,他就隻能任由性格像魔鬼一樣控製自己的命運,最終走向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