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章 征服西域(3)(3 / 3)

在漢朝最為強盛的時代,匈奴都要硬搶車師,可見車師一國,無論於匈奴,於漢朝,都太重要了。劉莊想打通西域,必須先解除北匈奴威脅,扼住車師的咽喉。

所以,拿下車師國,是劉莊的第二步計劃,而這個計劃又關係著整個大局。車師國拿不下,漢朝想控製西域,簡直就是扯淡了。

無論是竇固,劉莊,或者是漢朝,對他們來說,車師國都是一個拐點。跨過去了,前途一片光明,跨不過去,功業遙遙無期。可是,天山海拔五千米以上,這是一道怎樣的坎兒啊!

竇固就在這道坎兒上犯難了。他認為,車師後王國,山高水遠,正值冬天,寒氣殺人。所以,他準備棄遠求近,先攻打車師前王國。

然而,竇固意見一出,有人否定了他。此人正是上次伐北匈奴時啥都沒撈到的耿秉。耿秉,字伯初,長得人高馬大。前麵介紹過,他是名將耿弇之侄,從耿弇老爹算起,典型富三代。

從某種角度來說,耿秉跟班超有一比,兩人都有共同特點,博聞強識,心大誌大,渴望建功立業,揚名立萬。

班超,身處困境,仍然抬頭仰望星空。此種精神,我們稱之為追求;耿秉,站在祖輩的功業上,仍然尋找新的高度,此種追求,我們稱之為捍衛。他是為捍衛國家榮譽以及英雄的尊嚴而戰。

在漢朝的少壯派中,耿秉是個地道的鷹派主義者。他常常認為,中國不寧,其患在匈奴。要除匈奴,必須以戰去戰。所以,他當謁者後,常常在劉莊耳邊吹著要打北匈奴。吹著吹著,就吹成了現實。

但是,讓他心意不平的是,上次征伐北匈奴中,他竟然打了個空靶,啥功都沒有。所以,此次作為竇固的副將出征,他建功之心比誰都急。

非凡之人,要想建非凡之功,必須走非凡之路。耿秉認為,車師前王是車師後王的兒子,拿下車師後王,車師前王必然歸降。所以他建議竇固,來了就幹脆一不做二不休,揀難整的去整,直接打車師後王去。

耿秉喜兵法,竇固亦喜兵法。然而,耿秉這個進攻計劃,竇固卻遲疑不決,不敢斷然做決定。

耿秉瞧出了竇固的顧慮。這是一個天大的機會,他必須搶在竇固前麵殺將過去。於是乎,隻見他怒吼一聲,對竇固叫道:“不要猶豫了,我來當前鋒,直接攻打車師後王。”

竇固還沒明白是怎麼回事,隻見耿秉猴急似的跳上馬,率軍向北邊山裏奔去了。

竇固不得已,隻好緊跟耿秉,移師北上。事實證明,耿秉賭對了。

耿秉進車師後王國後,即縱兵抄掠,斬首數千,收馬牛十餘萬頭。好消息不斷向後傳,傳到竇固那裏。壞消息卻不斷向前傳,傳到車師後王那裏,使他坐立不安。

車師後王告訴諸將,咱們出城受降吧。諸將默然同意,車師後王即刻率數百騎,準備出城迎接耿秉。然而,意外的事情出現了。

就在這時,有一人快馬奔來告知:先退回去,別急著出城。

聽到此話的人,有人可能會猜到,是不是匈奴援兵到了呀?我告訴你,如果答出匈奴兩字的人,都得零分。準確的答案是,馳馬來報的人,不是北匈奴,而是竇固的人。此人名喚蘇安,竇固身邊的參謀官。

事情是這樣的:司馬蘇安同誌認為,這次攻打車師後王,耿秉衝鋒在前,撈個大便宜。可竇固身為主帥,率軍在後,隻撈得末功,丟不起這個人。於是他就打起了歪主意,想讓竇固獨吞這個大功。這才秘密派快馬告訴車師後王,等竇固親自率軍到了,才可出城受降。

車師後王想都沒想,就答應了。他是失敗者,投降誰其結果都一樣。所以他很配合地又撤回城去了。可這時,耿秉卻不幹了。

竇固精得很,可耿秉不傻。車師後王這筆大買賣,是他先發現的,也是他第一個出來做的。他盯著這生意,就像蒼蠅盯著血,一旦錯過,功業無成。做了嫁衣裳還罷,還要替別人數錢,這是人幹的活嗎?就是搶,也要先於竇固前麵把功勞搶回來。

耿秉等了半天,發現車師後王沒按時出城報到,突然,他好像明白什麼了。

他怒得披甲上馬,率精騎跑到竇固帳前,跳下馬叫道:“車師後王說好要出來投降的,竟然忽悠我們不來了。請允許我現在放馬過去,把他腦袋砍下來見你。”

耿秉話一說完,又要上馬。竇固嚇得一跳,說道:“且慢,你一去肯定把事情搞砸了。”

耿秉卻大聲喝道:“受降如受敵,這活兒我攬定了。”話一說完,即跳馬而上,衝著車師後王城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