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鄧普頓對亞洲的金融市場有很濃厚的興趣,了解程度也超乎一般人的想象。比如,1997年發生在亞洲的金融危機,約翰·鄧普頓在西方即將發起“掠奪”行動之際,他充分捕捉到市場散發出來的訊息。通過各項數據顯示,他認為中國大陸在關鍵時刻必然會出手救市,以保證香港經濟不受侵害。因此,他不僅沒有參與這次經濟掠奪行動,還及時賣掉了手上的全部長江實業的股票,果斷撤出亞洲經濟市場。而這筆對於長江實業的投資,原本就是約翰·鄧普頓製定的一個長期投資方案,它甚至具有開拓性意義。之後,席卷整個東南亞包括我國香港地區的金融危機,隨著泰國宣布金融政策的失敗,果然迅猛蔓延,但在我國香港卻被及時止住。
約翰·鄧普頓在事後坦誠地承認,雖然各方勢力在東南亞瘋狂吸金,但在最後階段對於香港這個東南亞經濟中心“進攻”的失敗,還是宣布各方勢力沒有撈到太多好處。而對於約翰·鄧普頓的公司來說,由於及時撤出香港金融市場,在避免損失之餘,也在其他國家和地區得到了一定的利益。與此同時,約翰·鄧普頓還向廣大投資者表示,適合長期投資方式的投資對象有很多,但最理想的對象是各種基金類理財產品。對於這種風險和收益都處於股票和儲蓄之間的投資產品來說,學會使用時間“利器”來賺取財富無疑是最佳方式。
5.企業完成財富增值的關鍵:製訂長期經營策略
企業的增值目標通常是多元化的,比如,投入成本的降低、商品價格的提高、社會責任的經營、稅收方麵的政策優惠、廢棄產品的回收再利用等。但是這些方麵的經營策略,都離不開長期和整體的規劃。按照經濟學的觀點來說,企業當前麵對的狀況都是之前策略的結果。而將來如何使公司走上一個健康持續的發展之路,需要投資者現在就開始思考並著手準備。也就是說,投資者在經營自己的公司時,應該有時間上的觀察和思考,用發展和戰略性的眼光看待問題,在長期經營的基礎上製定計劃。這就如同下棋,越是勤於思考的人,越能夠搶占先機,這樣最終的勝算自然就越大。
一家企業的健康成長和發展,首先必須意識到自己的存在價值,一是要為政府創造價值,二是要為客戶創造價值,最後才是為自己創造價值。
或者說,投資者隻有為政府和客戶創造了價值,才能為自己創造價值。而如何處理好政府、客戶和企業內部員工三者之間的關係,又需要決策者有一個全麵和長久的經營眼光和策略。其中,對政府的稅收繳納,絕不能理解為單純的付出,而是要知道政府對於企業的很多優惠政策,都可以使企業得到良好的發展。
投資者對客戶的關注程度絕不能低於政府。這就要求投資者在和政府進行溝通的時候,應該注意將客戶因素考慮進去。這樣才可以讓投資者獲得穩定的經濟來源,否則一旦政策鬆綁,企業將隨時麵臨崩盤。投資者應該清楚,建立真正可靠的經濟來源,隻能是得到客戶的認可,讓客戶滿意。然後,讓產品的使用感受在客戶之間口口相傳,這樣比取得政府的片麵支持要有效得多。顯然,這就要求投資者有一個長遠的經營眼光,如果投資者禁不住誘惑,被短暫的利益迷惑,等待他的將隻有滅亡。
投資者對待企業內部員工,同樣需要有一個長遠的管理和經營策略。
很多企業在建立之初都會選擇從一些成熟的企業挖走有經驗的員工,因為公司沒有基礎,這一點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很多公司在建立很久之後,仍然沒有自己固定的員工基礎,即使是一些重要的骨幹力量也經常需要從外部引進。應該說,員工是企業賴以生存的基礎,不論是技術和產品創新,還是市場開發和維持日常運轉,都離不開員工的工作。一個公司的決策者如果不能維持公司內部的和諧穩定,就不能保障公司的有效運行,更不可能使公司有一個長遠的發展。老板的用人哲學之中有這樣一句話——“好的企業培養員工,差的企業引進員工”。也就是說,單純憑借一個公司的員工流向,就可以判斷出這家公司的好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