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9章 追尋古鎮曆史的軌跡(後記)(2 / 2)

另外需要說明的是,寫這本書,不僅是我與王煥一和馮強先生有緣,是他們發現了我,敦促了我,而且我自己也真的與賒旗古鎮有緣。我的姨姥萬貴信和姨媽張秀敏,她們一家曾經在賒旗古鎮中天平街基督教堂生活過多年,自然耳濡目染了賒旗古鎮的風貌風情。我從小在姥姥家生活,靠舅父供養上學,相對於其他表姊妹們來說,與我姨姥接觸較多。她老人家與我的敬愛的姥姥萬美德,及醫道高明、對世事很有見地的舅舅王義民在一起時,經常說起些關於賒旗的故事。那些故事,雖然不過是隻鱗片爪,驚鴻一瞥,但都很生動;雖然是說者無心、聽者未必有意,但已經深深地記在了我的腦子裏。回味起來,再閱讀那些史料,腦子裏立刻翻騰出不少思路。創作的過程,就好像揭開曆史的麵紗,展開塵封的畫卷,眼前顯現的盡是火與水交織,情與性交融,充滿血雨腥風,令人驚心動魄,目不暇接,波瀾壯闊的一幕幕動人的故事。

我在此特意向讀者交代的是,位於豫西南的社旗縣縣城,是一個曆史上著名的商埠古鎮,它的原名叫賒旗店,又簡稱賒店、賒鎮。這個馳名中外的古鎮,興於水路,衰於水路。運輸與流通,承載了豐富的商業文化,幾乎濃縮了我國古代沿水路興盛的所有城鎮商業發展的曆史。

徜徉在這個商埠重鎮中,一座精美壯麗的山陝會館承載著古老商業文明的輝煌,條條街道上回蕩著商業曆史的回聲,永隆統賒店老酒依然保存著上千年的醇香,寬闊的河道上錄下了千帆競發的繁華,潘河老橋留下了運載貨物的馬蹄車痕。

當今的古鎮,處處煥發出勃勃的生機,一派興旺發達的景象。然而,當年的賒店人,為了維護自己在商業領域的霸主地位,抗擊土匪和撚軍的襲擾,建團練、修寨垣、設粥棚、理環境,曾經付出過巨大而且沉重的代價。然而,隨著國運興衰,商業競爭,發生了砸厘金局,燒春秋樓,建潘河橋,毀黑龍潭等惡性事件,導致了古鎮從此一蹶不振。這些當地人們耳熟能詳的故事,將一代代傳誦下去,經久不衰。

賒店古鎮不僅是社旗縣人的驕傲和自豪,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和自豪。這裏的商業文化積澱深厚,隱含著商業誠信經營的精髓,顯然是古鎮繁榮輝煌的一套密碼;通過深入思考就會發現,賒旗古鎮高度發達,還有另一套密碼。可以說,它發展到頂峰時,多達十三萬人口。全國客商雲集於此,之所以能夠和諧相處,共謀發展,僅僅依靠規製約束,顯然是不夠的。正說明,生生不息的賒店人,肯定具備“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懷。這才是解開一個並非行政中心,隻是商埠重鎮,卻能夠一度昌盛的秘密所在。這些探究性的思考,對於我國改革開放、走向世界的今天,不無借鑒意義。

我創作這部書的基本指導思想是,循著古老的賒旗古鎮的曆史,用人物的活動,用內在的邏輯,把一係列事件串連起來,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除了賒店人砸厘金局那件事兒,打了提前量以外,其餘事件全部與當時發生的時間吻合。

總之,應當感謝和尊重賒店古鎮那段豐富多彩的曆史。但年代實在太久遠了,許多記憶早已被淹沒在作古了的老人的記憶中,當今沒有幾個老人能夠清楚地說出那段風起雲湧的往事。我一直認為,真實是藝術的生命,最忌諱胡編亂造。所以,在寫作的過程中,凡是我能夠找到的線索,一律用曆史人物的原名記述,其他人物隻好虛構,而且這些人物的活動完全是我憑空想象出來的。假定用了真實名字的那些人物,如果他們能夠回到人間來,肯定有的說我編得合理,有的會罵我不該那樣編派他們。總之無論他們怎麼評價,我相信自己的這部曆史小說為拍攝電視連續劇提供了一個可以展開廣闊想象的平台。

故事寫得究竟怎樣,還是請讀者自己評判吧。

郝樹聲

2008年8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