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技術員在新婚之夜,仍然久坐看書,妻子希望能同他交談,享受洞房花燭夜的歡樂。妻子不滿地說道:“但願我也能變成一本書”。技術員疑惑不解地問道:“為什麼?”妻子答道:“那樣你就會整日整夜地把我捧在手上了。”看到妻子滿臉怨氣,技術員打趣地說道:“那可不行,我每看完一本書就要換新的……”妻子一聽急了:“那我就變成你書桌上的大詞典!”說完,她自己也不禁“噗哧”一聲笑了起來。
很明顯,這是一次隨便的交談,又像一次“遭遇戰”。起初不滿,帶有怨氣,由於雙方都注意隨機應變,結果卻是皆大歡喜。有趣的交談,加深了夫妻的恩愛之情。
交談是一種比較隨便、輕鬆、任意的語言交際方式。它不像談判那樣莊重,不像辯論話題那麼集中,也不像答問那麼緊張。交談雖然是兩人或多人對等交談,但說話可多可少。根據對方的心理特征、語言習慣、文化水平、脾氣秉性等予以區別對待,不需執著於某一件事,不要做無原則的爭論。如果是帶著任務的交談(如勸導),也應在朝著話題而談的前提下,恰當尋找共同興趣的其他話題。
打岔
談判時經常遇到一些不好處理的情況。對於一些不好繼續深入談下去的問題,拒絕了,不禮貌;勉強談下去,又感到很為難。這時候我們可以使用打岔把話題岔開。以改善當時的氣氛。
一、利用一詞多義打岔
中國語言豐富多彩,一詞多義比比皆是,如“老”字,僅《現代漢語詞典》裏的解釋就有17種含義,以“老”字打頭的詞條就有幾百個,這就給利用一詞多義的方法岔題提供了廣闊的餘地。
農貿市場上,一個小夥子高聲叫賣:“又大又嫩的芸豆,快來買啊!”一位老大娘看了一眼說:“你的芸豆老了。”小夥子機靈地接上話茬:“大娘,你說對了,我的芸豆老多了。種了一畝多地,長得又好,能收好幾千斤,自家產的,你老要買,咱少算點錢,秤頭高一點,怎樣?”大娘一聽,停下腳步,其他人也圍了上來,很快,小夥子的芸豆銷售一空。
這裏,小夥子巧妙地把“老”改換成表示“極”、“很”等意思的“老”,與“多”字連在一起,成為表示數量的“老多老多”的意思,從而岔開了原來的對自己不利的話題,做活了生意。
二、利用好奇心打岔
人們普遍的心理要求是求新好奇。談話中的話題如果對方是感興趣的,那麼再提出一個更新更有趣的話題,就能利用好奇心理,把對方的談興吸引過來,達到岔開話題的目的。
孩子看見火車常常會問:“媽媽,火車為什麼跑得那麼快?”這個問題一下子很難說清楚,即使解釋,孩子也不一定感興趣。如果換個說法把話題岔開:“是啊,火車跑得可快了,過幾天咱們外出旅遊時就坐這麼快的火車好不好?”
孩子一定會非常高興,注意力被吸引過來了,話題也就隨之改變了。
三、利用同音異義打岔
漢語語言中的同音異義字很多,音同義不同或音相近而義不同,這在書麵語言裏是界限分明的,不容混淆。由於談話是用口語,以聲傳義,這就有了相當的含混性。利用這種含混性,抓住同音異義的詞語,就可以巧妙地把話題岔開了。
四、利用相近概念打岔
一些詞語表達的概念沒有明確的界限,常常帶有一定的模糊性。利用這種模糊性,就可以把話題中某些概念轉換為與它相近的另一個概念,岔開了原來的話題。
周恩來總理在北京的一次記者招待會上介紹了我國經濟建設和對外方針之後,請記者提問題。一位西方記者站起來說:“請問總理先生,中國可有妓女?”對於這一不懷好意的問話,周總理坦然自若,雙目盯住這個記者,略加思索,正色回答道:“有,在中國的台灣省。”話音剛落,全場響起了一陣掌聲。
周總理的一番話,巧妙地岔開了西方記者不懷好意的提問,維護了國家尊嚴。
五、利用眼前的景物打岔
談判都是在特定的環境中進行的。眼前的景物、周圍的人物、室外的天氣、室內的陳設、身上的服飾、手中的物品、傳來的聲音等,隨時都可以成為岔開的話題。
當然,岔題的方式還有很多,不論哪種,都是利用注意指向、注意中心的轉移。在岔題的時候,你需要注意幾點:第一是隱蔽,隱蔽能模糊對方的注意指向,分散對方的注意力,使其自然而然地、不知不覺地離開原來的話題。第二是鄰近,岔題以身邊的事為好,有一定的範圍限製。第三是及時,岔題要抓住時機,在一個話題剛剛提出尚未展開時就機敏地選準岔口,把話題岔開。一個岔題機會出現,如不能及時抓住,就會稍縱即逝。第四是超越,用以岔題的新話題,要大大地超過原來的話題,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使用讚美語言
讚美是一種有效的交往技巧,能有效地縮短人與人之間的人際心理距離。人人都渴望被別人讚美,它代表自己被人認同、被人接納、被別人欣賞,代表自己的一種存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