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認識超市營銷(1)(1 / 3)

零售業的三次革命

綜觀零售業近百年的曆史,我們可以發現各種商業機構與經營模式的產生、發展與衰退無不受激烈市場競爭的直接影響。在零售業的發展史上,零售經營模式經曆了三次革命,即百貨店的興起——超級市場的誕生——自動售貨方式的出現。

百貨店的興起

19世紀初,傳統的零售經營方式是以肩挑、攤販、集市、自製、零售、鄉村雜貨店等形式為特征的。19世紀,首先在英國發生了產業革命,機器化代替了手工勞動,生產的集中化導致了農村人口向城市集中,促使市場交易頻繁。此時,落後的零售經營方式已經適應不了新形勢的需要,百貨商店作為零售業最早的商品流通革新形式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建設新城市的需要應運而生。1852年在法國出現了世界上第一家百貨店,稱為“本·馬修”商店。

“本·馬修”商店的創始人A·布西哥以他嶄新的經營方式對舊的商店進行了重大改革,擺脫了小生產的經營方式,消除了零售店的許多陋習,適應了當時經濟發展的需要。這家百貨店較之其他的傳統店鋪有4點革新:

第一,商品明碼標價。這一做法的目的是為了迅速溝通商品與顧客之間的聯係,從“物有所值”角度便於顧客按各自的消費偏好與能力選購商品,從“物有所值”角度便於顧客按各自的消費偏好與能力選購商品,商品明碼標價也是零售業第一次規範了自己的價格行為;

第二,敞開陳列商品。這樣就便於顧客直接接觸商品,增強了對商品的直觀意識,保證了消費者對商品的選擇權利;

第三,價格低廉。目的更多地吸引不同層次的消費者,實行薄利多銷,改變許多專業商店服務對象貴族化的傾向;

第四,按商品部實行統分結合的管理,也便於各商品部進行專業組貨,提高進貨效率。由於“本·馬修”的經營方式較之傳統的經營方式有許多進步,很快便在歐美等經濟發達的國家產生了影響。

西方國家進入19世紀80年代,城市化進程大大加快,許多中小城市迅速發展,逐漸成為大城市。城市的繁榮,為百貨店帶來了機會。百貨店在與其他零售商的競爭中,以新的經營方法和手段,很快就取得了經營優勢,贏得了市場地位,迅速地得到了發展。西方經濟學界把百貨店的出現稱之為“零售業經營形式的第一次革命”。

超級市場的誕生

零售業的經營形式的銷售方式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相應地發生了變革。在戰後零售業的發展中,最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的事件是超級市場的出現。超級市場的組織形式基本有兩種:一是獨立店,二是連鎖店。世界各地通常較多采取的是連鎖店的形式。

19世紀30年代,在美國紐約市牙買加皇後區首次出現了超級市場的雛形。到1935年,在美國77個城市中,超級市場發展到了600多家。二戰後,超級市場數量增加,規模擴大,發展更加迅速,1968年達到33900餘家。現在超級市場已遍布於各大、中、小城市,甚至鄉鎮農村。美國超級市場所經營的品種,已從1950年的3750種增加到1970年的7800種,其中食品雜貨占美國整個食品雜貨銷售額的3/4以上。日本的超級市場起步較晚,但發展較快。自60年代以後,規模不斷擴大,發展十分迅速。1963年超級市場383個,1980年發展到3910個。香港的超級市場產生於60年代,進入70年代呈現快速發展的態勢,達到上百家,80年代達到幾百家。超級市場的誕生,被西方譽為“零售業經營形式的第二次革命”。

無人售貨方式

無人售貨方式作為新型的零售業形式,是一種比超級市場更新的經營形式。它的特征是:在營業方法上采用自動服務方式。經營種類有食品、飲料、香煙、報紙、化妝品、唱片、膠卷等。銷貨方式是非曲直將自動售貨機設在車站、旅館、戲院、飯館等往來顧客較多的地方,通過機器自動售貨。在管理方法上,商店隻雇傭少數人員巡回補貨和取款。由於機器售貨不受時間限製(24小時售貨),所屬商店既可增加銷售額,又可節約銷售費用,無疑是一種為其它售貨方法所無法取代的先進售貨方式。隨著工業生產自動化的實現,從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這種無人售貨方式發展很快,使用權獨立零售商特別是食品零售商的存在受到了很大的威脅。無人售貨被美國人稱為“零售業經營形式的第三次革命”。但是,由於無人售貨方式對商品品種、規格等要求較嚴格,其經營始終無法與百貨店和超級市場相比,無人售貨方式由於客觀因素的限製,發展空間不夠廣闊。由此決定了,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超級市場仍然是零售業中占主導地位的一種經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