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你是不是安全感的奴隸(1)(2 / 3)

這樣一個購房的選擇,在升職加薪方麵,會有什麼影響?小明因為有更多的知識儲備和更好的人脈,升職的速度幾乎是小強的兩倍。

10年職業發展3年/次(小強)1.5年/次(小明)升職次數升職3次升職6次稅後月薪1.5萬5.2萬年薪19.5萬68萬(假設職業每提升一級收入增加1.5倍,一年發13個月薪水)

10年過去,現在小明和小強都有各自的發展。小強在自己的公司做到了經理,年薪大概20萬。而小明5年後升到了經理,就跳到了另外一家企業,從經理做到了總監,然後與兩個朋友開始一起創業,現在有股份,年薪大概68萬。從職業發展理論來說:一個成功的職業發展人士,十年後一個月的收入是十年前一年收入的十倍。現在小強的房貸還得差不多了,但是小明一年的收入是他的三倍多,未來的平台和前景,遠遠不是他能夠比擬的。因為小明的專業能力和交際麵一直在上升期,慢慢進入資源層麵的競爭,而小強卻慢慢地進入體力下降的瓶頸期,他似乎已經能夠看到天花板的靠近……

小明與小強的另一個重大差距是,在這個期間小明做了兩次重要的跳槽選擇。小明很清楚地知道,在今天這個變化多端的社會,期待一個公司或者行業連續10年都有最快的發展,怎麼可能呢?自我的快速發展,也許需要通過調整職業方向的方式來實現。而小強則不敢冒這樣的險——因為他的房貸讓他不敢做任何的職業變動了。

不購房的人一個月之內就可以跳槽到新的行業和公司,承擔轉換行業與職位的短暫壓力,獲得更好的發展機會;隻要準備8個月就可以嚐試創業。而購房者則永遠與這些機會遠離了。

簡單來說,如果你有一份5000元的工作,用20年的貸款買著一棟最一般的房子,那麼在接下來10年時間中,在我們最有旺盛的學習力與拚勁的年代,在我們最需要選擇自己適合的職業目標,最有機會開始嚐試創業的年代,大部分購房者永遠與這些機會陰陽相隔。

這些過早的購房者幾乎與創業、轉換行業和快速升值無關。

從職業發展來看,一套房子消滅一個夢想。

我們嚐試翻閱國內大部分創業者的成功檔案,發現他們都在最適合開始創業的年代,選擇創業而不是買房。

1998年,馬化騰等五人湊了50萬,創辦騰訊沒買房;1998年,史玉柱向朋友借了50萬搞腦白金沒買房;1999年,漂在廣州的丁磊用50萬創辦163沒買房;1999年,陳天橋炒股賺了50萬,創辦盛大沒買房;1999年,馬雲團隊18人湊了50萬,注冊阿裏巴巴沒買房。他們的成功不是由買房來決定的。

為什麼是50萬?因為當時的《公司法》規定,要注冊必須是50萬。馬化騰的股份是47.5%,也就是23.8萬元。1998年,深圳市平均房價在3000元左右,應該可以支付一個約80平米的房子。當年的馬化騰做出一個不錯的選擇:不買房,買夢想。

無獨有偶,量子基金創始人之一、投資大鱷羅傑斯也是在量子基金成功運轉第七年後才耗資10萬美元買下了一棟百年老宅。

有人問音樂人高曉鬆,為什麼結了婚還租房住,不買房?高曉鬆回答:“我不買房,全天下都是我的,想住哪兒就住哪兒,買了房就隻剩一個角落是我的。我妹也沒買房,但我倆都走遍了全世界。”

與他們持類似觀點的還有國內房產業大佬王石。2008年初,國內樓市初現調整之時,王石拋出了驚人之語:“對於那些事業沒有最後定型,還有抱負、有理想的年輕人來說,40歲之前租房為好。”

在我看來,以今天的房價,排除那些富二代不說,普通人買房賣夢想隻有兩種情況,一種是雙方父母出錢資助,這種人的前途和發展基本上被父母控股。經濟不獨立就一定意味著夢想不獨立——你住著別人的房子,還有什麼好說的?第二種人是犧牲了太多的發展機會,典當夢想來成就一套房子。

美國人平均31歲才第一次購房,德國人42歲,比利時人37歲,香港人是32歲,歐洲擁有獨立住房的人口占50%,剩下的人都是租房。我們憑什麼要一畢業就結婚?一結婚就買房?而且還要為之賣出我們的發展與夢想?

我曾經分別在2003年的深圳、2006年底的北京看上過兩套房子。第一次我無力支付,不願意讓父母給我出錢。2006年那次,因為有了一點積蓄,我大概能付得起40萬的首付。那天看完房子,那種擁有一個自己的房子的想法讓我興奮,開車回家的路上,我特別激動地給我的朋友挨個打電話。直到有一個朋友對我說:“古典,你準備好安定了嗎?如果你買了房子,這一輩子基本上就定下來了。你的房子會驅使你找人結婚、生子……因為那就是在房子裏麵該幹的事情。當然,那其實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