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北方地區(1)(2 / 3)

建築風格太陽島風景區別墅建築獨具特色,多以俄羅斯建築為基調,有許多巴洛克式、哥特式建築,大多數為20世紀二三十年代德國和白俄僑民所建。1989年落成的新瀉友誼園內的建築,是典型的日本傳統建築。這些風格各異的建築物為太陽島增添了迷人的色彩,也體現了哈爾濱的城市特色。

鬆花湖

鬆花湖風景名勝區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位於吉林省吉林市,分為10個景區,麵積約700平方千米。

鬆花湖風景名勝區以鬆花湖為主體,湖區內水麵遼闊,植被繁茂,氣候宜人。冬季沿江54米長堤上的冰雪樹掛景觀,為國內罕見,是本風景區的一大特色。區內冰雪資源獨具優勢,青山雪場景區是我國高山滑雪運動基地。鬆花湖內有48種魚類和其他水族生物,茫茫林海棲息生長著約140種野生動物和160種野生經濟植物。還有西團山文化、原始公社遺址等曆史古跡。

江城樹掛樹掛又名霧凇,是指冬天樹木上凝結的霜花。這本來是北方地區冬天常見的景色,但吉林市沿著鬆花江岸上的樹掛卻格外誘人。樹掛是吉林市冬季冰雪旅遊資源的精華和特色。

在“千裏冰封,萬裏雪飄”

的隆冬季節,鬆花江畔54米長堤上蒼鬆垂柳披霜掛雪,瓊花怒放晶瑩奪目,真好比“千樹萬樹梨花開”。耀眼的冰花如粉蝶飛落、飛絮旋舞,有的如蒲草的蒲棒,有的如傲雪的臘梅,在細長柳條上的霜花,又像一條條銀鏈。最美的要算結在鬆針上的霜花,那一簇簇銀白色的針形葉子,又細又長,略微彎曲,宛如一朵朵怒放的銀菊。在蜿蜒如帶的碧綠江水襯托下,又好似水晶之宮、琉璃世界。難怪有人把吉林霧凇與桂林山水、長江三峽、雲南石林一起譽為我國四大自然奇景。

吉林市霧凇多屬於晶狀霧凇,具有出現次數多、持續時間長、厚度大等特點。一般從傍晚開始出現,待到翌日午後才逐漸脫落,其厚度可達40~50毫米。其原因是吉林一帶的鬆花江隆冬時不封凍,有大量的水蒸氣所致。這段鬆花江之所以不凍,是因為其上遊不遠有鬆花湖,從豐滿水電站排出的水水溫較高。

龍潭高句麗城西北角有龍潭,山也因此得名。潭池四周以石砌築,長50餘米,寬20餘米,寒潭澄碧。估計,此潭應是古城中的貯水池。古城西南角的南天門下有人工砌築的圓形石洞,直徑約10米,深3米,可能是當年儲存物資的地窖。

鬆花湖在吉林市東南24千米的鬆花江上遊,是豐滿水電站截流大壩攔截江水形成的人工湖。

鬆花湖是山穀水庫。水麵沿原自然河道峽穀曲折延伸,湖麵最長處200千米,最寬處10餘千米,水域麵積480多平方千米,最深處70米,蓄水量110多億立方米。

豐滿水電站攔河壩高91米,長1000多米,建於1937年,1943年第一台機組發電。新中國成立後進行了大力修複和改建,使電站煥發了青春活力,發電能力為50餘萬千瓦,是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最大的水電站。

鬆花湖湖平如鏡,湖水清澈,從豐滿水電站乘船北上,兩岸奇峰連雲,湖上白帆點點,嵐影波光。自大壩乘船航行25千米,有湖心島,稱五虎島。島上林木蔥蘢,築有供遊人休憩和就餐的館所,並辟有遊泳、釣魚和劃船等地。

駱駝峰、北天門、五虎山、臥龍潭、石龍壁等景區湖光山色秀美壯麗,適合開展水上、冰上、山上多種遊覽觀光、休憩活動。

鬆花湖滑雪場著名的城區滑雪場。雪場麵積為3500平方千米,兩條3000米長、50米寬的高山雪道和一條5千米長的越野雪道順山形蜿蜒而下。環載人行索道,隻需18分鍾就可把人從山腳送到海拔近1000米的山頂。

長白山

有曆史記載以來,長白山第一個名稱叫做不鹹山。據東周末期地理史書《山海經·大荒北經》記載:“東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鹹,有肅慎氏之國。”可見,早在距今2000多年以前,不鹹山就已經聞名遐邇了。《晉書·四夷傳》中稱:“肅慎氏,一名挹婁。在不鹹山北。”《通典》中有:“挹婁即古肅慎,其國在不鹹山北。”

“不鹹”二字的緣由何在卻至今難解,眾說紛紜。有人認為,“不鹹”出自蒙古族先世東胡語“不爾幹”的轉音,“不爾幹即為神巫,尊長白山為有神之山”。也有人認為,蒙古乃出自東胡係,東胡之稱人為山戎,與長白山中隔東夷的貊,史書記不鹹山時往往與東夷的肅慎並提,不鹹山的名稱應與肅慎族的語言或東夷語有關。“不鹹”可能是滿語叫白羅聶·顯乾的音譯省略,意為“長白”。

漢、魏時期,長白山又有“蓋馬大山”之稱。南北朝時,長白山又有“徒太山”之稱。唐朝稱長白山為太白山。滿語稱長白山為果勒敏(長)珊延(白)阿林(山)。山名源於長白山的獨特風貌。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奉吉勘界副委員劉建封在對長白山進行了實地勘查後,著成《長白山江岡誌略》一書,其中描寫長白山“崔巍磅礴,蜿蜒於亞細膩亞東北隅,為一絕大名山。……山上冬夏積雪,四時望之色白異常,故曰長白。”在《撫鬆縣誌》中有七言絕句一首,謂之《白山積雪》:“惟有白山極壯觀,層巒高聳日光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