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奴隸製王朝更替(2 / 3)

經過一段時間的積蓄力量,宣王命尹吉甫、南仲等出軍征伐淒狁。這次征討曆時較長,得到顯著成功。例如宣王十二年所作虢季子白盤銘文所說,虢季子白率兵在洛河北岸同獷狁戰鬥,一次就斬首五百,俘敵五十,周軍一直深入到太原,迫使淒狁遠去。\r

可能是因周朝的榨取,淮夷叛周而犯江漢地區。宣王命穆公前往平定,又命南仲、皇父、程伯休父等率軍沿淮東下,征伐徐國,終於迫使徐國服從周朝。為鞏固南土,宣王將王舅申伯徙封於謝(今河南南陽)。\r

宣王時期的這些勝利,並未解決西周社會的根本矛盾,所謂中興隻能是暫時的。宣王晚年,周王朝重新出現了衰象。三十一年,宣王派軍征伐太原之戎,未能獲勝。次年,宣王幹涉魯國的君位繼承,用武力強立魯孝公,引起諸侯不睦。三十六年,征伐條戎、奔戎,慘遭敗績。三十九年,與西戎別支薑氏之戎戰於千畝(今山西介休南),遭到嚴重失敗,喪失了隨同作戰的南國之師。為了繼續防禦獷狁,宣王不得不在太原統計民數,加以整編控製。這表明周朝的實力已趨於空虛。\r

西周的覆滅\r

公元前781年,幽王宮湦(或作生、涅)即位,任用好利的虢石父執政,朝政腐敗激起國人怨恨三年(前779),伐六濟之戎失敗同時天災頻仍,周朝統治內外交困。\r

引致西周滅亡的導火線是幽王廢掉正後申侯之女及太子宜臼,改以嬖寵美人褒姒為後,其子伯服(一作伯盤)為太子。宜臼逃奔申國,申侯聯合繒國和西方的犬戎進攻幽王。幽王與伯服均被犬戎殺死於戲(今陝西臨潼東)。公元前771年,西周覆亡。\r

幽王死後,申侯、魯侯、許文公等共立原太子宜臼於申,虢公翰又另立王子餘臣於攜(今地不詳),形成兩王並立。宜臼為避犬戎,遷都到洛邑,是為周平王。餘臣在公元前760年被晉文侯所殺。\r

春秋\r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到公元前476年(《史記·十二諸侯年表》為前477年,《史記·周本紀》為前478年)周敬王卒的中國曆史時期,因魯史《春秋》記錄了這一階段的曆史而得名。由於周的東遷,前人也稱這時期為東周。\r

周東遷後,實力大為削弱。全國處於分裂割據的狀態。見於《左傳》的大小國家約有一百二十多個。其中以姬姓者為最多,有晉(在今山西侯馬)、魯(在今山東曲阜)、曹(在今山東定陶)、衛(先在今河南淇縣,後遷至今河南濮陽)、鄭(在今河南新鄭)、燕(在今北京)、滕(在今山東滕縣)、虞(在今山西平陸)、虢(在今河南陝縣)、邢(初在今河北邢台、後遷山東聊城)等國薑姓國有齊(在今山東臨淄)、許(原在今河南許昌)、申(在今河南南陽)、紀(在今山東壽光)嬴姓有秦(在今陝西鳳翔)、江(在今河南羅山西北)、黃(在今河南潢川)、徐(在今江蘇泗洪)羋姓有楚(在今湖北江陵)子姓有宋(在今河南商丘)、戴(在今河南蘭考)姒姓有杞(原在今河南杞縣,後遷到今山東濰坊)媯姓有陳(在今河南淮陽)曹姓有邾(在今山東鄒縣)、小邾(在今山東滕縣)任姓有薛(在今山東滕縣)曼姓有鄧(在今湖北襄樊)。另外還有屬於風姓、己姓、姑姓、偃姓等小國。各國之中最強大者為晉、楚,其次為齊、秦,再次則為鄭、宋、魯、衛、曹、邾等國。春秋末崛起者為吳、越兩國。除以華夏族為主的大大小小國家之外,還有不少的戎、狄、蠻、夷交錯其間。在長期的相互混亂之中,不少小國被強國所吞並。見於《左傳》的一百二十餘國,到春秋末隻剩下原來的三分之一了。\r

強國的爭霸活動\r

周東遷和諸侯的強大西周末年,關中因受戰爭和自然災荒的破壞而變得十分蕭條,力量微弱的周王室已無法再在鎬京一帶立足。公元前770年,平王依靠晉、鄭諸侯的幫助而東遷洛邑。\r

鄭都城平麵圖東遷後的周,起初尚占有今陝西東部和豫中一帶的地方,後來這些領土漸被秦、虢等國所占據,周所能控製的範圍,僅限於洛邑四周。疆域的縮小,使周失去了號令諸侯的能力,各諸侯不再定期向天子述職和納貢,周王室的收入因此而減小。周經常向諸侯求車、求賻、求金,失去了昔日的尊嚴,已和一般小國無別。\r

與周相鄰的鄭,也是西周末從關中遷到今河南新鄭一帶的,但在春秋初中原的小國中,堪稱佼佼者。特別到莊公時,鄭的武力較強,不僅戰敗戎人,而且還滅掉了許國,公元前707年,周桓王伐鄭,結果被鄭打得大敗。此後,周王再也不敢用武力來製服諸侯,而野心勃勃的鄭莊公則頗有稱霸中原之意。除鄭以外,宋、魯等國都很強盛。西周“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麵為“禮樂征伐自諸侯出”所替代。\r

齊桓公的霸業齊在經濟、文化上都較為先進,是春秋時東方的泱泱大國。春秋初年,齊內亂迭起,無暇對外。桓公即位後,任用管仲為輔佐,穩定了國內的局勢,同時又注意發展經濟,國力大為充實。於是桓公積極開展對外活動,首先拉攏宋、魯兩國,接著把鄭也爭取過來。當時北方戎、狄勢力強大,華夏小國深受其害。公元前661年,狄伐邢(今河北邢台)次年,狄又破衛(今河南淇縣),衛隻剩下遺民五千餘人。齊乃出兵救邢存衛,遷邢於夷儀(今山東聊城),遷衛於楚丘(今河南滑縣)。史稱“邢遷如歸”,“衛國忘亡”。由於齊聯合其他諸侯催折狄人南下的鋒芒,使邢、衛兩國轉危為安並受到保護,齊桓公在中原國家中樹立起很高的威信。\r

南方的楚國,在春秋初年還並不強,但經過武王到文王的苦心經營,楚開始強大,先後滅掉了鄧、申、息等國,並漸向北發展其勢力。到成王時,楚打算更進一步向中原逼近,但正逢齊桓公的崛起,一向服屬於楚的江、黃等小國都轉向齊。這使楚大為不滿,於是連年進攻鄭,以此作為報複。公元前656年,齊桓公也采取相應的舉動,率領魯、宋、陳、衛諸國之師,討伐追隨於楚的蔡國。蔡不堪一擊而潰敗,齊遂進而伐楚。楚不甘示弱,派人責問齊師。最後兩國無法壓倒對方,故在召陵(今河南郾城)會盟。這次齊雖未勝楚,但楚北進的計劃受到了阻力。\r

公元前651年,齊桓公大會諸侯於葵丘(今河南蘭考),參加盟會者有魯、宋、鄭、衛等國的代表,周天子也派人前往。盟會上規定:凡同盟之國,互不侵犯,還須共同對敵。通過這次盟會,齊桓公成為霸主。霸主就是代替天子而成為諸侯中的主宰力量。\r

桓公死,諸子爭位,內亂不息。齊失去其霸主地位。齊稱霸時間雖不長,但對阻止戎、狄入侵和遏止楚的北上起到一定的作用。\r

武力強而好戰的宋國,在宋襄公時期,也躍躍欲試,想乘齊中衰而成為霸主,但不久就被楚所摧敗。\r

晉的崛起和文公的霸業晉在春秋初年比較弱小。其疆域僅包括今晉南和汾、澮流域一帶,都城在翼(今山西翼城)。《國語》說晉國是“景、霍以為城,而汾、河、涑、澮以為渠”。《左傳》說:“晉居深山,戎狄之與鄰”。由於晉國是“表裏山河”,有難攻易守的好處,但這樣的地理環境對於晉和中原的交往則頗為不利。\r

公元前745年,晉昭侯封其弟桓叔於曲沃(今山西聞喜)。桓叔實力超過晉君,雙方展開了不斷的激烈鬥爭。到公元前679年,桓叔之孫取勝而成為晉君,是為武公。到其子獻公時,晉改一軍為二軍以擴大兵力,隨後滅耿(在今山西河津)、霍(在今山西霍縣)、魏(在今山西芮城)三個小國,接著又滅虢(在今河南陝縣)、虞(在今山西平陸)兩國,晉國疆土從黃河北岸延伸到黃河以南。這對晉以後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r

獻公時晉開始強大。獻公死,諸子因爭位而釀成內亂。相繼在位的是碌碌無能的惠公和懷公,故一直受製於秦。晉長期處於動蕩不安的狀態。\r

公元前636年,流亡在外達十九年之久的公子重耳,在秦的援助下回國即位,是為有名的晉文公。他備嚐“險阻艱難”,所以即位後能奮發圖強,任用有才幹的趙衰、狐偃等人,並注意發展農業、手工業生產。經過文公的治理,晉政權不僅鞏固起來,而且還出現“政平民阜,財用不匱”的局麵。\r

同年,周王室發生內亂,周襄王出居鄭以避難。公元前635年,文公利用這一機會,出兵平亂,護送襄王歸國。襄王為了酬謝文公的功勞,把陽樊、溫、原和攢茅之田(今河南濟源、武陟一帶)賜給晉文公。文公通過興兵勤王,除得到土地外,還提高了晉在中原諸侯中的威望。\r

自齊霸中衰,楚又乘虛而入,中原的一些小國都在其支配之下。當時不僅魯、鄭屈服於楚,甚至像齊這樣的大國也受到楚的威脅。由於晉的強盛,晉楚之爭勢在必然。公元前632年,晉楚發生城濮之戰,楚人戰敗。晉文公和齊、魯、宋、衛等七國之君盟於踐土(今河南原陽),並得到周王的策命。是年冬,晉文公又會諸侯於溫(今河南溫縣),周王也被召去赴會,晉躍升為中原的霸主。\r

文公死,襄公立。襄公依靠文公手下的一批老臣,不僅能使內部穩定,同時還打敗白狄與秦人,故晉仍能保持其霸業。\r

泓水之戰作戰經過\r

秦霸西戎周東遷時,秦襄公因護送平王有功而被封為諸侯,秦原來居於今隴東,周東遷後,占有岐西之地。德公時居雍(今陝西鳳翔)。到穆公時秦漸強大。秦和晉通婚,故關係較密切,兩國亦因接壤而經常有矛盾。在晉文公卒後,穆公即乘晉喪而東向派兵襲鄭,後因鄭有備而退回,但在行經觳(今河南澠池、洛寧一帶)地時,遭到晉伏兵的狙擊,秦師全軍覆滅,三師被俘。此後,秦不斷和晉較量,如公元前625年,秦伐晉,戰於彭衙(今陝西白水),秦戰敗,一年後,穆公親自率兵伐晉,渡過黃河後,燒毀乘舟,晉人見秦有決一死戰之心而不敢應戰。秦由於國力不如晉,故屢與晉戰而很少得利。而晉正好堵住秦東向的通道,故秦很難進入中原。出於以上原因,秦隻好向西發展,擊敗附近的戎人以增強自己的力量。史稱穆公“益國十二,遂霸西戎”。同時,秦與南麵的楚國加強聯係,從穆公以後到春秋末,秦一直和楚站在一起而與晉為敵。\r

楚莊王之勝晉在晉文、襄時期,楚不敢與晉爭鋒。到楚穆王時,楚不斷對其鄰近的小國尋釁,先後滅掉了江(在今河南汝寧)、六(在今安徽六安)、蓼(在今河南固始)等小國。晉自襄公卒後,大權旁落於趙盾之手,趙盾為了樹立自己的勢力,排斥異己,殺靈公立成公,晉放鬆了對外的爭霸活動。而這時楚的國勢正盛,楚人範山對穆王說:“晉君少,不在諸侯,北方可圖也。”楚看出晉國的弱點,很想到中原建立霸業,但不久穆王即死去。\r

繼穆王而立者是莊王。莊王初年,楚的局勢很不穩定,接連發生貴族暴亂,又逢天災侵襲,而鄰近於楚的群蠻、百濮也都乘機對楚進行騷擾。莊王平息亂事,並在內政方麵作過一些改革,能夠賞罰分明,大小貴族各有所用,使“群臣輯睦”對人民也有所加惠,即使經常出兵,但國內可以“商農工賈,不敗其業”。由於莊王治國、治軍有方,楚國力日益強盛。\r

公元前606年,莊王伐陸渾之戎(今河南伊川一帶),觀兵於周郊,並派人向周詢問周九鼎之輕重,以表示有吞周之意。公元前598年,楚攻破陳的都城次年又興兵圍鄭,鄭被困三月因城破而降楚。這使晉難堪,故晉派荀林父率大軍救鄭,晉楚兩軍大戰於鄴(今河南鄭州北)。這時晉國政令不行,將帥不和,特別是副帥先觳剛愎自用,不肯服從命令,結果晉軍被楚打敗,狼狽逃歸。鄴之戰是楚國在中原所取得的第一次大勝。公元前594年,楚又圍宋達九月之久,宋向晉告急,晉因畏楚而不敢出兵。宋、鄭等國都屈服於楚,莊王成為中原的霸主。\r

鞍之戰和鄢陵之戰隨著晉霸的中衰,常和晉站在一起的齊,漸對晉藐視起來。齊頃公時,齊一麵和楚連結,一麵又不斷對魯、衛兩國用兵。另外又不尊重晉的使臣郤克。公元前589年,魯、衛兩國因不堪齊的侵伐而向晉求救,晉派郤克率兵攻齊,兩軍激戰於鞍(今山東濟南),齊師戰敗。齊與晉結盟,並答應歸還占領魯、衛之地。這次戰役表明,晉雖不如以前強盛,但齊仍不是晉的對手。\r

鞍之戰晉獲勝後,又引起楚對晉的敵意。這年冬,楚以救齊為名而大興師。接著楚在蜀(今山東泰安)舉行了盟會,參與者有齊、秦、宋、鄭、衛等十國,聲勢頗盛。晉不敢出來與楚抗爭。當然,楚也不敢攻晉,兩強處於相持階段。\r

公元前580年,晉厲公立。厲公頗有重整晉國之意,於即位之初就打敗了狄人和秦人。被晉人稱為“四強”的齊、秦、狄、楚,這時除楚之外,都為晉所製服。\r

公元前579年,晉、楚兩國在宋華元的調停下議和,但兩國均缺乏誠意,隻能使矛盾獲得暫時的緩和。公元前576,楚首先違約而向鄭、衛發動進攻。次年,晉國以鄭服於楚為借口而伐鄭,鄭向楚求援,楚恭王率大軍救鄭,晉、楚兩軍大戰於鄢陵,楚戰敗而退兵。鄢陵之戰後,晉在實力和條件上略勝於楚,晉厲公因此驕傲自滿起來。次年,“欲去群大夫”,殺掉了郤至、郤犄,想以此來加強君權,但晉室弱而權在卿大夫的局麵已很難扭轉,所以次年厲公即被欒書、中行偃這些實力很強的大臣所殺死。\r

晉悼公複霸厲公被殺之後,晉國卿大夫之間的鬥爭也趨於緩和,故在悼公時期,晉勢複振。\r

悼公在對付戎人方麵采取魏絳和戎的策略,即用財物去換取戎人的土地,以代替過去的單純的軍事殺伐,借此抽出部分的兵力來加強對中原的爭霸活動。\r

公元前571年,晉在虎牢(今河南汜水)築城以逼鄭。鄭背楚而倒向於晉。這時晉、楚俱在走向下坡,但相比之下,晉略占優勢,故楚不敢與其相抗。悼公能夠複霸,原因就在於此。當然,晉的霸業,至此也已接近尾聲。\r

向戌弭兵公元前546年,宋向戌繼華元而提出弭兵之議,晉、楚、齊、秦四大國都表示同意。是年六、七月間,晉、楚、齊、秦、宋、衛、鄭、魯等十四國在宋都開弭兵之會。齊、秦是大國,邾、滕是齊、宋的屬國,這四國不參加盟約。會上規定晉、楚之從必須交相見,就是說兩國的仆從國既要朝晉又要朝楚,同時承認晉、楚為霸主,遂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霸業由兩強來平分的現象。\r

弭兵之會的幾十年中,由於晉、楚兩強力量的接近於平衡,彼此的軍事衝突較以前大為減少。\r

小國對霸主的貢賦西周時各諸侯都要定期對周天子納貢,春秋時因周衰而此製漸廢。隨著大國爭霸的出現,各小國都要向霸主國交納貢奉。特別到春秋晚期,霸主國為了加緊對小國的勒索,甚至規定出貢賦的標準,如魯襄公幾次到晉國去聽政,就是去聽取晉對魯賦的具體數目。霸主為了能保證有這種收入,時常對小國施加軍事威懾,小國為了不致遭受戰爭的災難,故必須不斷地對霸主交納奉獻。《左傳》說:“魯之於晉也,職貢不乏,玩好時至,公卿大夫,相繼於朝,史不絕書,府無虛月。”除了晉以外,楚是另一個霸主,齊是強鄰,魯對這兩國也不敢稍有違抗。據《左傳》記載,魯在春秋時期,對晉、楚、齊三國共朝見過三十三次。\r

鄭國地當晉、楚之間,兩強發生軍事衝突時,鄭受害最大。鄭在子駟當政時期,采取唯強是從的策略,“犧牲玉帛,待於二境,以待強者而庇民焉”。後來子產當政,他對晉人說:“以敝邑之褊小,介於大國,誅求無時,是以不敢寧居,悉索敝賦,以來會時事。”鄭和魯一樣,為了少受討伐,隻能向兩強多交貢賦。鄭人每次赴晉,都要帶著豐厚的禮品,如晉安葬晉平公,鄭執政子皮帶著一百輛車的禮物前去送葬。\r

春秋晚期,晉的執政都很貪婪,加重了對小國的壓榨。《左傳》說:“範宣子為政,諸侯之幣重,鄭人病之。”又說:“韓宣子為政,不能圖諸侯,魯不堪晉求。”霸主國的苛求無厭,使小國承受著很重的負擔。但和魯鄰近的滕、小邾、杞、鄫等小國,都要經常去朝魯,如杞對魯稍有不敬,魯則出兵討伐之,可見魯又模仿著強國去對待比自己弱小的國家。\r

吳的興起和吳破楚地處長江下遊的吳國,由於經濟文化較落後,在春秋前期和中原各國少有來往,其活動狀況也不見於史書記載。\r

從春秋晚期開始,吳漸漸強大起來。公元前583年,晉采納從楚逃亡到晉的申公巫臣的策略,扶植吳國以製楚,派巫臣使吳,並把中原的乘車、射禦、戰陣都教授給吳人,還“教之叛楚”。從此,吳果然加緊對楚的進攻,屬於楚的一些蠻、夷,也漸被吳所吞並。\r

公元前515年,吳公子光殺王僚而自立,即吳王闔閭。《左傳》稱閹閭與民“辛苦同之”,是一位有作為的君主。吳在其治理下而日益強盛。公元前512年,吳滅徐(在今安徽泗縣北)。楚的卿大夫這時已感到吳的威脅,而且也預見到吳將是楚不易對付的強敵。\r

吳重用楚亡臣伍員。伍員認為“楚執政眾而乖,莫適任患”,建議吳王把吳軍分成三部分,每次出一師以擊楚,如此輪番地去擾楚,便可削弱楚人,最後以三軍攻之,楚一定無法支持。吳王接受了這一計謀,果然,從楚昭王即位之後,“無歲不有吳師”,使楚疲於奔命。\r

公元前506年,吳大舉攻楚。吳軍溯淮而上,轉戰於小別山、大別山一帶。繼而吳與楚軍戰於柏舉(今湖北麻城),楚軍失利。吳從攻楚以來,五戰皆捷,吳軍遂攻入楚的郢都(今湖北江陵),昭王奔於隨(今湖北隨州)。楚申包胥入秦乞師,秦襄公派兵車五百乘以救楚。楚人在秦的支援下,把吳軍逐出楚境。楚因遭到這次大敗而失去其霸主地位。\r

吳伐越和越滅吳越和吳相毗鄰,占有今浙江一帶。越乘吳忙於攻楚而經常出兵以襲吳。公元前496年,吳伐越,戰於梢李(今浙江嘉興),吳師敗,吳王闔閭負傷而卒。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為報父仇而敗越於夫椒(今江蘇蘇州),又乘勝而攻入越都。越王勾踐率領五千甲盾而退保於會稽山(今浙江紹興),並使人向吳求和,伍員要求夫差滅越以除吳心腹之患,而夫差因勝越而驕傲自滿,不聽伍員諫阻而許越議和。\r

吳勝越以後,自以為從此可無後顧之憂,於是一心想到中原和晉、齊試比高下。公元前486年,吳人在邗(今江蘇揚州附近)築城,又開鑿河道,將長江、淮水接連起來,開辟出一條通向宋、魯的水道,進逼中原,在其壓力下,魯、邾等國紛紛臣服。公元前485年,吳派舟師從海上伐齊次年,又興兵伐齊,大敗齊師於艾陵(今山東萊蕪),齊軍主帥國書戰死,吳俘獲齊兵車八百乘。公元前482年,吳王夫差與晉、魯、周等國會於黃池(今河南封丘)。在這次會上,晉與吳都爭作霸主,晉由於國內內亂未止,故不敢與吳力爭,使吳奪得了霸主的位置。\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