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姑娘爽快地答應下來:“好叻,你等等哈,我去問問。”不大一會兒她便問了一圈回來,歉意地說,“他們都不認識。其實我們就算見過,也不一定知道名字。要你有照片的話肯定行。”
楊浩苦惱道:“相片都在手機裏,手機不知道在哪裏。哦,對了,他有個侄子最近來了,住在他家。一個染黃頭發的小夥子,挺好認的。”
小姑娘想了想說:“啊,那個。是不是就是那個黃頭發,但是頭頂上還有一截黑的?見過見過。他好像是才來的吧?就這兩天才看到,不過他沒來吃過飯,就是有兩回在門口走過,不認識啊。”
楊浩其實就是套套話,也不指望真能打聽出什麼有用的消息,聞言便道:“沒事,找不著人大不了我們自己在附近轉轉。”
沒多久,小夥子給顧靜思打電話過來了。三人在居民樓下碰了麵,小夥子說:“從古藺到黃荊鄉不好走,每天就兩班車,早上八點半和下午兩點。我們坐兩點那班,差不多幾十分鍾,不到一個鍾頭就到了,但就是下了車之後還要走山路。”小夥子說著,瞄了幾眼他們倆身後背著的幾乎和頭差不多高的大旅行包,提醒道,“可能要走一兩個鍾頭。”
楊浩說:“你放心,我們都是經常戶外徒步旅行的,就這倆包,沒事。”顧靜思也點頭。
小夥子聽了就不再說什麼,招了個出租車,帶著兩人去車站乘車。
去黃荊鄉的班車是輛有些簡陋老舊的小客車,沒有空調,但正規幹淨。在車上還看見幾個去黃荊老林風景區旅遊的遊客,其中有對老夫婦帶著小孫女,據說是要去黃荊老林避暑,準備在當地的農家旅店裏住上個把月。這對老夫婦聽說楊浩顧靜思要自己去大山裏露營徒步,都嘖嘖道:“你們年輕人,就是會耍。”
去黃荊老林的路上多是盤山路,生生被人在大山山腰上開鑿出來的。公路一旁是高聳的大山,另一旁是陡峭的懸崖。最近正好在修路,靠著大山那邊的道被占了。小客車在狹窄的盤山道上晃晃悠悠地行駛,讓顧靜思心裏捏了把汗。小夥子告訴他們:“你們來的時間挺好,雖然路有些不好走,但最近雨水少。前段時間下暴雨,黃荊老林都封山了,根本去不了大山裏頭。而且這個路,一旦下了雨,山上的泥漿都衝下來了,滑得很。”
他們坐的這種小客車一般是沿路看見有人招手攔車就停,要下車的話就提前喊一聲,然後司機停車。畢竟山裏大家住得很分散,對於許多人來說沿途下車回家比起坐車到終點站下車再往家走要近不少。小夥子便是在車開到山上某處叫了下車。
這裏周圍都是樹木蔥鬱的大山,可地勢比之前的盤山路平緩不少。兩人跟著小夥子從一條小道下了公路,向著茫茫的山裏走去。
小夥子是山裏長大的,以前在家也常常幹農活,山路上走起來顯得很輕鬆。而顧靜思和楊浩都是戶外旅遊愛好者,平時也常運動,體力很好,跟在小夥子身後走得也不慢。
小夥子見了,不由得誇他們:“你們倆體力不錯啊,以前也有人想不走景區路線到山裏旅遊,我帶著他們去過,但是大部分都走不慣山路,體力也不行。要是走這麼一段路的話要歇好幾次,不停地問我到了沒有。”
楊浩哈哈笑道:“那是。我們是常徒步旅行的人,天南海北沒少走,這點山路難不倒我們。”
小夥子好奇地問:“你們為什麼不去景區,而要自己去山裏?其實景區挺方便的,路修得好,山裏路不好走,蛇蟲鼠蟻還多,遇上下雨天更麻煩。”
楊浩說:“還是山裏風光好,更有親近自然的感覺,我這個人就喜歡自己四處走走看看。再美的景色,人山人海的,味道就差了。就說九寨溝吧,那些海子們漂亮不漂亮?當然是漂亮。可不論你什麼時候去,周圍都是好幾層人,連在邊上照個相都要用搶的,還有什麼意思。”
小夥子點點頭:“說的是,其實山裏很多地方景色都特別好,有些比景區裏的好多了,就是不容易去。以前我帶著人進山裏,就是那種,那種叫什麼,野營?反正就是自己帶帳篷進去在山裏過夜,有些人進去一天就堅持不住了,不方便,不舒服,然後就要回去。”
顧靜思問:“你也帶人進山?是當向導嗎?”
小夥子不好意思地嘿嘿笑道:“是也不是,我經驗還不夠。是有人請村子裏的長輩當向導,我跟著一起進去的。如果來的人比較多,有那種十多個人的,有時候怕一個向導顧不過來,就會多找個人,就像助手那種。不過你們兩個人,應該一個向導就夠了。”
顧靜思說:“我們也要進山裏去,你能幫忙推薦個向導嗎?”
小夥子說:“這還不簡單,你們可以找我叔叔啊。他很有經驗的,帶人進去過好幾次了。”
顧靜思和楊浩聽了都說好。
三人走了大約一個半小時到了一個小村子。說是個村子,其實就是一條稍微寬點的路兩邊有一些人家,村子裏的其他人家都圍繞著這裏散落分布。這裏每戶人家之間隔了田地,有一段距離,並不相鄰。
村子裏的房子大多都是兩層小樓,看得出生活條件不差。門前有塊幾米見方的空地。小樓的大門是兩扇大木門,因為山村裏很少有外人來,並且家裏常常有人,所以大部分人家都會把大門敞開著。有的老人就端個小板凳坐在院子裏,看著遠處,手上的蒲扇時不時慢悠悠地扇兩下;有時也會有人出來在空地上幹活,比如洗衣服摘菜,曬山貨剝玉米粒之類。
趙家在村子邊上,是一棟很普通的農村二層小樓,門前的空地上曬著豇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