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李秀成提兵進攻杭州時,清政府就急令曾國藩緩攻安徽,東下救常州、蘇州。由於李秀成進兵迅速,曾國藩未及東援,太平軍已攻破江南大營,又連克常州和蘇州等地。在清政府看來,常、蘇等處的丟失,遠比攻占安慶重要,故而強令曾國藩東進。而曾國藩咬住安慶不動搖,清政府見曾國藩不應命,隻得於五月間授他以兵部尚書、署兩江總督之職。清政府以為給了他封疆大權,他就一定會率兵東進了。結果,曾氏仍未應命,在上奏鹹豐的拜折中,仍強調攻占安慶的重要性,認為平定江南,必先“踞上遊之勢,建瓴而下,乃能成功”。他說,向榮、和春等人之所以失敗,非敗自軍,而敗在勢。他們原想自下就近圍攻天京,結果戰守錯亂,屢進屢挫,既攻不下天京,又反丟了常、蘇之地。
曾國藩重申以前的軍事方略,堅持自上而下,先外而內,穩紮穩打,步步進逼,最終可以攻克天京,殲滅太平軍。若棄安徽東進,必重蹈向榮、和春之覆轍。
但為了略盡臣子和兩江總督之責,曾國藩答應派出部分兵力東下,但戰略重心仍放在安徽。清政府批準了他的戰略計劃,兩個月後就實授他兩江總督、欽差大臣之職。
據史書記載,曾國藩被任命為兩江總督,是清廷內部鬥爭的結果。太平天國興起後,清政府的統治風雨飄搖,八旗、綠營皆腐朽不能用,旗人對大規模的起義早已失卻了應付的力量。以肅順為首的滿員對此尤為清楚,當時他任軍機大臣、協辦大學士、戶部尚書,深得鹹豐信任。他極力反對當朝沿襲過去不信任漢官的習俗,認為要拯救大清王朝,不用漢員已不可救藥,乃向鹹豐極力推薦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等人,依靠他們鎮壓起義。
據說,當江南大營被攻破後,兩江總督何桂清臨敵逃走,鹹豐急得寢食俱廢,與肅順商量選人取代何桂清做兩江總督。肅順先提出選用漢員充任,鹹豐提出讓胡林翼擔任,肅順進言:“胡林翼在湖北措注盡善,未可挪動。”鹹豐說,可讓曾國藩任湖北巡撫,頂替胡林翼,將胡林翼調去兩江。肅順說:“6年前曾經讓曾國藩做湖北巡撫,幾天後又撤銷了任命;如今再次任命,顯得皇上恩德不重,不如直接以曾國藩為江督,曾、胡二人感情甚洽,二人合作,東南的事一定可以做好。”鹹豐帝采納了這個建議,曾國藩遂得到了他盼望多年的封疆之職。
肅順的建議不僅見諸史書、筆記,據傳,肅順還曾寫信給胡林翼,做胡的工作,讓他不要為未做兩江總督而介意,要與曾國藩團結合作,共圖大業。胡林翼又將此信轉給曾國藩看,曾氏自然對肅順非常感激。但曾認為肅順不該在上諭未達時給胡林翼寫信,這不僅違反朝廷定製,泄露了皇朝的絕密之事,也是肅順在拉山頭。本來漢人做地方大員就犯清朝之忌,皇族中一定會有不少權臣反對,而肅順敢於任用漢人自是明智之舉,卻拉攏漢官做依附,這實在非國家之福。所以,他明知肅順在暗送秋波,但假裝不見而未與他有私下的往來。
令曾國藩心裏更加怨憤的是:6年前皇帝就曾令他署湖北巡撫,以後這個職務換了幾任,最終給了他的朋友,實則做過他部下的胡林翼。他率領湘軍又衝殺了6年,成了東南的中流砥柱,在四顧無人之時,皇帝仍不願放權給他,寧願把兩江總督授給胡林翼。皇帝太不信任、太不放心他曾國藩了!對他未免過於寡恩了!然而,兩江總督,這個地方大員中地位顯著的職位畢竟授給他了,這意味著他今後要擔當起鎮壓太平軍的全部職責,是長江兩岸、東南數省軍隊的最高統帥。
二、皇帝的命令,也有不遵從的辦法
皇帝和掌握實權的大臣之間的博弈,也不總是皇帝占據主導地位的。別以為皇帝的話,臣子就一定要聽,當皇帝的命令對自己很不利,同時又有拒絕的方法時,皇帝的話也不用去聽。要不然,怎麼會有名言“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呢?
皇帝一直都對曾國藩不是很信任,最後好不容易才給了曾國藩實職和軍權,雖然曾國藩一直都忠心耿耿,像一條狗一樣聽皇帝和朝廷的話,但是,曾國藩也不止一次地拒絕過皇帝和朝廷的旨意。下麵的這一次,曾國藩就拒絕得很巧妙。
話說在湘軍和太平軍之間的戰爭正進行得如火如荼時,在一次戰役中,湘軍大將李元度丟失了徽州城,令曾國藩的祁門大營將陷入太平軍的兵鋒之下。正當曾國藩陷入危機之時,忽然又接到皇帝的諭令,說英、法聯軍進逼北京,嚴飭曾國藩派兵馳援京畿。這對曾國藩來說,簡直是雪上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