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得勢期:貴而不顯,華而不炫(2)(1 / 2)

曾國藩就是這樣一位善與常人平起平坐、不端架子的智者,所以,他在朝在野都維係著良好的人際關係,擁有著良好的口碑。

善與常人平起平坐意味著你放棄了許多架子,放棄了許多充大、裝相和賣弄的虛榮表現,放棄了許多假正經、假道學、假聖人的虛偽麵孔;善與常人平起平坐就是把自己放在了人人平等的氛圍中,讓他們看到你身上的平民氣質,而不是金錢和地位,如果你具備和保持這種氣質,那麼他們就會真心地願意容納你和接受你。

你若想過上快樂的生活,擁有成功的人生,就必須收起那張不討人喜歡的高傲麵孔,翹起嘴角,放鬆眉頭,用你可愛的笑臉去麵對周圍所有的人。因為你的形象不是用高傲的架子支起來的,而是用低調的心態鋪就的。

2.在安逸的生活中保持勤勞本色

在大獲成功後,人往往會鬆掉緊繃的弦,認為是該享受一下勝利的果實了,從而在種種誘惑麵前,失去了自製力,沉溺於享受之中。時間一長,就染上了懶惰的惡習。而這正是許多聖賢之輩所忌諱的。

曾國藩的傳世作品中,家書是影響最大的,因為其中包括修身、齊家、治國、處世各方麵的經驗智慧。而縱觀其中,最為核心的一個字,即“勤”字。

曾國藩認為,縱觀古今,名家巨室,無不由勤而興,由惰而敗,他說,“家之興衰,人之窮通,皆於勤惰卜之”,也就是說,一個人、一個家庭,其興衰可以由其是勤還是惰來預測,勤則無有不興,惰則無有不敗。

所以,曾國藩一生是非常討厭懶惰行為的。戒惰如仇,勤勞不懈,貫穿了曾國藩的一生。無論是在京師,還是在軍中,他都保持著黎明即起,深夜方息的習慣,並且要求部下和家人也都這樣做。

對家人,曾國藩經常勸導諸弟和子侄勤奮讀書,並且不要脫離勞動。他在日記和家書中多有提及,以警告訴弟弟和子侄們,務要堅守一個“勤”字,除去一個“惰”字。在給弟弟們的家書中,他說:“惟兄弟俱懶,我以有事而懶,六弟無事而亦懶,是我不甚滿意處。若二人俱勸,則氣象更興旺矣。”經過曾國藩的訓導,他的弟弟、子侄們在讀書之餘,也經常拾糞、下田,保持了耕讀之家的傳統。

而對於女眷,曾國藩也從不姑息,同樣嚴飭勤勞。他規定:“新婦始至吾家,教以勤儉。紡織以事縫紉,下廚以議酒食,此二者,婦職之最要者也。”

在率軍駐紮安慶的時候,曾國藩的夫人亦隨在署中。曾國藩要夫人每日紡棉紗,“以四兩為率,二鼓後即止”。夫人很自覺,經常紡紗至深夜。一天夜裏,夫人紡紗,不覺已至三更,長子曾紀澤已經躺下。恐紡車聲影響兒子睡覺,夫人便對兒子說:“今為爾說一笑話,以醒睡魔可乎?有率其子婦紡至深夜者,子怒詈,謂紡車聲聒耳不得眠,欲擊碎之。父在房應聲曰,‘吾兒可將爾母紡車一並擊之為妙’。”兒子聽罷,毫無怨母之意,反而更敬重母親。第二天早飯時,曾國藩突然故作生氣地問,何日讓兒擊紡車?於是哄堂大笑,眾人“無不噴飯”。

曾國藩將“勤”字總結出5個方麵。一是身勤,險遠之路,身往驗之;艱苦之境,身親嚐之。二是眼勤,遇一人,必詳細察看;接一文,必反複審閱。三是手勤,易棄之物,隨手收拾;易忘之事,隨筆記載。四是口勤,待同僚,則互相規勸;待下屬,則再三訓導。五是心勤,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苦思所積,鬼神亦通。

曾國藩終身推崇“勤”,並且探討過勤能夠帶來的好處,談到了“勤則壽考,逸則夭亡”的養身之法,認為勤是生動之氣,而惰則是衰退之氣,勤不但可以興家辦事,還可養生。

的確,從生理學上講,如果貪圖安逸,肢體不經常活動,其柔韌性,抵抗能力都會大大降低,一旦病菌侵入,就很容易生病。勤勞則是在做事的同時,也鍛煉了身體,如果適度,實際上是一舉兩得。不僅如此,勤勞還可以鍛煉一個人的意誌、毅力,使人樂在其中。

勤勞會引領我們邁入更加成功的殿堂,懶惰則會誘使我們墜入失敗的萬丈深淵,渴望成功的我們有什麼理由不選擇前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