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過幾眼,又傳閱幾位宰相,其實這幾位宰相都已經熟讀了,當下隻是走個儀式,稍一翻,就了事,然後自有秘書郎,一一閱讀,讓群臣再最後討論。
宋師道傾耳聽著。
這就是晉身官員的製度,也是一個朝廷的最重要的製度之一。
保舉,就是大臣權貴的賞識,向朝廷推薦,從白身直接獲得舉薦獲得為官的資格。
襲蔭,就是祖上有勳勞或官職,而獲得做官的資格,如果父祖官大,更是可以直接作官。
這二途,是許多官員奮鬥的原因之一,為了親戚和兒孫獲得好出身,也許在被現代思想洗腦的人來看,這實是弊政,但是楊宣凝當然不可能廢除襲蔭和保舉製度,要知道,門閥勢力,雖然到現在,已經有所削弱,但是勢力仍舊龐大之極,廢除襲蔭和保舉製度,必使它們不快,產生抵觸心情,也對現在開國時文武之臣產生不利影響。
隻有不懂治國的人,才會一刀切,卻不知隻有循序漸進才能平穩過度。
因此科舉製,隻是加強了原本隋朝創造的途徑而已,並不會廢除原本的晉身途徑,通過科舉來削減門閥勢力,這是一個慢慢的過程。
魏晉以來,官員大多從各地高門權貴的子弟中選拔。權貴子弟無論優劣,都可以做官。許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實學的人,卻很難得任高官。為改變這種弊端,隋文帝開始用分科考試來選舉人才。隋煬帝時期正式設置進士科,考核參選者對時事的看法,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我國科舉製度正式誕生。
當然,楊宣凝的製度就直接抄襲明清製度,並且加以改良了。
第一:縣試(雖說縣試,實是到郡中考試)
縣試三年一次,同樣分文武二途
文途,主要是熟讀四書五經,當然,可選考其中一經,二經,三經,最多四經,考試之法,是類似現代的考卷,但是形式是原本曆史上的明經科的要求——第一大塊是先貼文,貼文其實很簡單,就是填空題。
第二大塊是問經義,也就是解釋經義的內容。
武途,主要是考究其騎術、箭術、刀術、馬槍四種(劍在軍中不推薦),當然,也要基本上能夠讀寫文。
一旦考取,就可獲得縣士的資格,可直接到縣衙或者廂兵係統內作事,基本上連從九品的位置也沒有,隻有不入流的吏,以及軍中十人隊長之職。
第二是郡試(到省中考試,現在沒有省,就到中央考試)
要想參與郡試,首先就必須獲得縣士資格,並且必須入得郡中朝廷立的郡學,成為生員,而且起碼必須學習二年以上,這是學習明代的作法,一方麵是加強係統學習(畢竟家學的東西,很難成係統,知識有缺陷),另外一方麵也是加強思想教育等等內容。
而且,這時學習內容分為幾種,大部分是基礎明算、基礎賦稅和政治原理等類似內容,這還需要編寫,內容不深,但是要整體上把握軍政在國家政治中的地位和運轉原理,這樣以後的官員才能有基本的概念。
考期在秋季八月,考中者,授郡士之稱,文武可授從九品到正九品之間的官職,如不直接為官,可授同品級散官(有品級但無實職的官)
第三是殿試
要求是郡士,考取後統稱為公士,立授正八品,從八品官,當然要求很高,在春季舉行,故又稱春闈。如不直接為官,可授同品級散官(有品級但無實職的官)
科舉開始實行糊名和謄錄製度,也就是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貫等密封起來,將考生的試卷另行謄錄。考官評閱試卷時,不僅不知道考生的姓名,連考生的字跡也無從辨認。
朝臣爭論激烈,但是宋師道越聽越是心驚,不由額上滲出冷汗來,他這等聰明人,怎麼不知道這種完善的科舉製度對整個官場生態的變化?
如果人人可直接通過此途為官,不需要先投靠門閥,那門閥哪怕勢力再強,也慢慢衰退,不再對朝政有決定性影響。
而且,這種文武科舉製度,勢必對於知識和武功的普及,起相當的推動作用。
雖然早已經討論,定稿幾次,但是爭論還是無比激烈,這可關係到無數人的名義,在場的官員無不明白。
因此就一案,直到中午,才勉強完成,人人口幹舌燥,疲倦不堪。
退朝之後,宋師道出了大殿,才要出門,就突的有一近衛攔著他的去路。
宋師道愕然止步,定神瞧去,卻見此人恭謹的說著:“王上召見使節大人,還請到側院等候!”
宋師道當然跟著走去,果然,來到了側院,見得了一輛大馬車,馬車前,就是楊宣凝。
“唐王。”宋師道就要見禮。
楊宣凝連忙上前,挽住,信然說著:“剛才在朝上,不得不行禮,這裏,宋兄就不必多禮了,下午無朝,我等且偷個閑暇,一起上來吧!”
宋師道也不推辭,還是稍見禮後,就上了馬車,馬車自一處側門而出,頓時到了繁榮的街道上,自街而上,槐柳成蔭的大街兩旁,皮店、竹竿行、羊毛行、雜貨店、紙張店、棉花肆、鮮果行等林立,顯是恢複了城市繁榮。
馬車所向,竟然就是新建的“安然閣”,此麵積巨大,由東西北四座三層重樓合抱而成,中間是花園,因此入口就是南方的花園,每重樓都有三層,連綿七八間,淡雅樸素、精致靈秀。
重樓向中園的一麵都建有相通的半廊,不但加強了中園的空間感,更使三座重樓進一步連接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