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節氣與保健之道(生活保健叢書)11(1 / 1)

第二章春夏秋冬科學保健 秋季陽氣“收斂”,滋陰潤燥是關鍵

在秋天,人們經常出現皮膚幹澀、鼻燥、唇幹、頭痛、咽幹、大便幹結等秋燥症狀。中醫認為,在夏季出汗過多,體液損耗較大,身體各組織都會感覺水分不足,從而導致“秋燥”。預防秋燥,補水當然不可少!

秋季補水,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著手:

1.少言補氣

中醫認為“形寒飲冷則傷肺”,所以要忌寒涼之飲。“少言”是為了保護肺氣,當人每天不停地說話時會傷氣,其中最易傷害肺氣和心氣。補氣的方法:西洋參10克、麥冬10克,泡水,代茶飲,每天一次。

2.注意皮膚保濕

秋天對應人體的肺髒,而肺髒的功能是主管人體皮膚,所以皮膚的好壞與人體肺髒相關。食物以多吃百合為最佳,這是因為百合有潤肺止咳、清心安神、補中益氣的功能。秋天多風少雨,氣候幹燥,皮膚更需要保養,多食百合有滋補養顏護膚的作用。但百合因其甘寒質潤,凡風寒咳嗽、大便溏泄、脾胃虛弱者忌用。

3.多吃梨和香蕉

梨肉香甜可口,肥嫩多汁,有清熱解毒、潤肺生津、止咳化痰等功效,生食、榨汁、燉煮或熬膏,對肺熱咳嗽、麻疹及老年咳嗽、支氣管炎等症有較好的治療效果。若與荸薺、蜂蜜、甘蔗等榨汁同服,效果更佳。但梨是寒性水果,對於寒性體質,脾胃虛弱的人應少吃。香蕉有潤腸通便、潤肺止咳、清熱解毒、助消化和健腦的作用。但胃酸過多者不宜吃香蕉,胃痛、消化不良、腹瀉者也應少吃。

按摩防秋燥,養出舒暢好心情

進入秋季以後,天氣逐漸涼爽幹燥,一方麵使人有秋高氣爽的舒適感覺,一方麵幹燥的氣候對人體也會產生一定的危害。在家進行簡單的自我按摩,能有效防止“秋燥”對人的侵害。

1.壓揉承漿

承漿穴在下唇凹陷處,以食指用力壓揉,口腔內會湧出津液。糖尿病患者用力壓揉此處10餘次,口渴感即可消失,在不缺水的情況下,可不必反複飲水。這種津液不僅可以預防秋燥,而且含有延緩衰老的腮腺素,可使老人麵色紅潤。

2.按摩鼻部,以開肺竅

中醫認為,肺開竅於鼻。不少人鼻黏膜對冷空氣異常敏感,秋天冷風一吹,就會傷風感冒,經久難愈。所以在初秋的時候,我們就應堅持用冷水洗臉,並按摩鼻部,這有助於養肺。方法為:

(1)摩鼻:將兩手拇指外側相互摩擦,有熱感後,用手指在鼻梁、鼻翼兩側上下按摩50次,可增強鼻的抗寒力,亦可治傷風,鼻塞等。

(2)浴鼻:每日早、晚將鼻浸於冷水中,閉氣不息,換氣後再浸入;也可以用毛巾浸冷水後敷於鼻上,堅持至寒冬。

3.揉腹排便

秋季氣候幹燥,大便也會幹結難排,有許多人甚至數日一解或用藥物來維持大便通暢,結果造成習慣性便秘。按摩是一種簡單易行的通便方法,這種方法可在晚上睡覺前或清晨起床前進行。具體操作方法是:身體仰臥,先將兩手掌心摩擦至熱,然後兩手疊放在右下腹部,按順時針方向按摩,共按摩30圈。

4.咀嚼鼓漱

晨起和睡前,做上下齶運動。然後閉嘴,舌抵上齶,鼓漱100次,使津液滿口,徐徐咽下。咀嚼時,胃腸血流量增加,可抵禦秋季涼氣對胃腸的損傷。

秋天如何預防“五更瀉”

進入秋天,天氣逐漸轉涼,因季節轉換和晝夜溫差帶來的疾病逐漸增多,在這個時節尤其要預防“五更瀉”的發生。

“五更瀉”是指發生在黎明時分的腹瀉。其主要症狀是黎明的時候,肚臍周圍發生疼痛,腸鳴即瀉,瀉後則安。中醫認為這種慢性腹瀉多是腎陽虛的一種表現,所以有“腎瀉”之稱。

“五更瀉”多發於中老年人,主要是腎陽虛衰,命門之火不能溫煦脾土,即不能幫助脾胃消化吸收,運化失常就會出現泄瀉。五更時分正當陰氣最盛、陽氣未複之際,在這種特定環境下,虛者愈虛,因而形成了“五更瀉”。若夜晚蓋不好肚腹,使之受寒涼所襲,更易發生。

要預防“五更瀉”的發生,平時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麵:

(1)注意保暖。由於老年人自身調節功能下降,在季節變換時要當心著涼,注意腹部及下肢的保暖。

(2)飲食要規律。飲食以清淡、易消化、少油膩為原則,避免因無規律飲食而致腸道功能紊亂。

(3)講究飲食衛生。不吃生冷不潔食物,避免誘發或加重腹瀉。

(4)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心胸寬廣,情緒樂觀,性格開朗,遇事豁達。平常要注意加強鍛煉,如散步、慢跑、打太極拳等,以增強體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