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先恐後指的是爭著向前,唯恐落後。事實上,它的本義並非如此。這個成語源於趙襄子“學禦”的故事。趙襄子是戰國時期趙國的創始人,趙簡子之子。一次,趙襄子向有名的駕車能手王良學習駕車的本領,很快,他認為自己學會了,便迫不及待地和王良比賽駕車。不料,比試了三次,而且每次都換了馬,趙襄子仍然落後於王良。趙襄子有些不高興,說:“您教我駕車,沒把本領全教給我啊!”王良連忙解釋說:“我已經把本領毫無保留地教給您了,也許是您不能恰當地運用。駕車最關鍵的是把車馬套合適,然後專心致誌地調理馬匹,才能縱馬飛騰。然而您把先後看得過重,把注意力全放在了我身上,落後時隻想追上我,領先時又唯恐被我追上。比賽本有先後之分,而您爭先恐後,哪還有心思駕車呢?這是您落後的根本原因啊!” 趙襄子虛心地接受了王良的批評,認真練習駕車技術,終於成了一名駕車能手。後來人們根據這個故事引申出了“爭先恐後”的成語。
現實生活也是如此。如果像趙襄子一樣,懷著爭先恐後的心情尚有勝算;如果隻看別人短處,不看長處,注定離成功越來越遠。事實上,大多數人都犯了類似的毛病,隻讀別人,不讀自己。他們把心思放在別人身上,而沒有把心思放在自己身上。即便偶爾反思一下自己,也未必真實,更談不上準確。要知道那個活生生的真實的你,永遠躲在你心靈的最深處,隻有靜下心來思考,才能用心去觸摸和碰撞!
有一句話說得好:世界上最深最淺的東西是人的感情;世界上最寬最窄的東西是人的胸襟;世界上最遠最近的東西是人的眼界;世界上最大最小的距離是人的心距;世界上最重最輕的東西是人的態度;世界上最美最醜的東西是人的心靈。這說明了一個問題:人在這個世界上最難讀懂。
所以,有人慨歎:人生如書,讀不完;人生如景,解不盡……
正因為如此,讀不懂自己的人比比皆是。他們消沉悲觀,自怨自艾,似乎永遠與成功無緣。相比之下,那些勇於解讀自己、勇於麵對現實的人則脫穎而出。
事實上,說了那麼多,我們隻想說一句話,那就是:讀懂別人不如讀懂自己。讀懂自己才是一個人走向成功的開始。不要總把目光放在別人身上,任何一個偉大人物都是從讀懂自己開始的。如果一定把目光放在別人身上,那就要做到“取別人之所長,補自己之所短”,為讀懂自己服務。
本書所提供的均是成功經驗,即前人的成功經驗,我們希望讀者把它轉化成自身的財富,讀懂自己,從而打造富足而快樂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