靚女的生活藝術(生活保健叢書)15(2 / 2)

女人離開書本就會失去活力,失去風采。因為,書能夠讓女人變得更加美麗,更具有吸引力,更具有內涵。

精致生活離不開品位

美國總統林肯的一位朋友,一次向林肯推薦一個人做閣員,林肯卻沒有用他。朋友問原因,林肯回答:“我不喜歡他那副長相。”朋友不理解,說:“這是不是太嚴厲了?他不能為自己天生的麵孔負責呀!”林肯說:“不,一個人到一定年齡就該對自己的臉孔負責。”林肯的意思是說,人的臉孔固然是天生的,但表情、神態卻反映著一個人的內在氣質。精於一藝或是完成某種事業之時,他們的容貌自然具有平庸之士所沒有的某種氣質與風格。而要具有這種氣質、風格或品位,就要注意在加強道德修養和文化學習的同時,從日常生活中的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嚴格要求自己,保持儀態大方,服裝整潔,說話文明,趣味高尚。

德國作家施瓦布說:“一個人的品格,猶如一朵花的芳香。”女人要細心地嗬護和培養自己高雅的品位,讓它散發出芬芳。而這絕不是穿金戴銀,啜幾口上好咖啡,或開一輛跑車,出入幾趟五星級酒店就能變得品位十足的。一位智者說過:“人格無法在市場上買到,必須孜孜不倦地塑造。”一個人品位的形成,如同吃中藥,是慢慢調理出來的。我們看古今中外那些有著高尚人格和不俗品位的人,都是十分注意這一“塑造”和“調理”功夫的。

有品位的人一定有優美的風度,但是,風度的優美沒有固定的模式。

各種各樣的風度,有各種各樣的優美。有的熱情,有的文靜;有的果斷,有的謹慎;有的敏捷,有的莊重;有的溫文爾雅,有的秀麗端莊;有的脈脈含情,有的含蘊深沉。

一身名牌並不是品位,品位蘊涵在我們日常生活的精致中,而生活中的精致無處不在。

讀大學的時候,朋友的寢室裏有一位從遙遠的山區來的青年小輝。據說,他要是回一次家,得先坐火車,再坐汽車,之後是馬車,之後是背包步行……他的家是常人無法想象的僻遠。

彼此都很熟了以後,他給我們講他母親的故事。透過他的講述,我們看到了一個在困窘環境中生活著的瘦削美麗的母親。她經常說的話是:“生活可以簡陋,卻不可以粗糙。”她給孩子做白襯衫、白邊兒鞋,讓穿著粗布衣服的孩子們在艱辛中明白什麼是整潔有序。他說,母親的言行讓他和他的兄妹們知道,粗劣的土地上一樣可以長出美麗的花。受母親這種思想的影響,他的生活雖貧窮但很精致。

和小輝同一寢室的一位朋友,是在富裕家庭裏長大的,他的父母生了5個孩子,隻有他一個男孩。他來上大學,他的母親一下子給他買了10套衣服,可是,沒有一件給他穿出點兒模樣來。他總是隨隨便便地一扔,想穿了就皺巴巴地套上,頭發總是在早晨起來時變得“張牙舞爪”,怎麼梳都梳不順。“一切都亂了套”是他最習慣說的一句話。他總也弄不明白,住對床的室友,怎麼每一天的日子都過得有滋有味。他的床上,橫看豎看都是亂,而對麵那張床,洗得發白的床單總是鋪得整整齊齊。

這種點點滴滴生活中的精致,融入一個人的血液、生命、言行中,就形成高潔的品位,就顯出非凡的教養,就透出懾人的高貴。這種精致的生活隻在於我們的心靈和習慣,而不在於環境的優劣。這種精致的生活越是出自粗劣的環境,它所培養出的一個人的天生風骨就越震懾人,這個人也更是有了脫離粗劣環境的力量。因為一切都表明:他雖出身這樣的環境,可他超越了這個環境,這個環境已配不上他了,他已屬於更好的環境,他的一切已顯示他該擁有更好的一切。

生活的品位無處不在。整潔的書桌、幹淨的床鋪、聆聽一段音樂或鑒賞一件美術作品,均能讓我們獲得心靈的滋養,並提升自己的品位。

點點滴滴的生活中,每一份精致,在融入一個人的血液、生命、言行之中後,就形成高潔的品位,就顯出非凡的教養,就透出懾人的高貴。這種精致的生活隻在於我們的心靈和習慣,而不在於環境的優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