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營銷中的潛規則(勵誌30本)23(1 / 2)

第五章銷售不能忽視細節 客戶渴望做朋友

什麼是顧客?顧客就是到商店或服務行業來買東西的人或服務對象。所以,對於一名銷售員來說,顧客就是自己的“衣食父母”。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行,市場競爭日趨加劇,現在的顧客不再像以前一樣,為了買點緊俏商品,就得巴結討好銷售員。現在的顧客不但不用去巴結銷售員,相反的,顧客的地位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顧客成為了銷售的主宰,誰贏得了顧客,誰就贏得了訂單。所以,現在流行的說法是“顧客是上帝。”

但是上帝是什麼?上帝隻存在於我們的理想中,上帝是不吃不喝的,如果相信上帝真的存在的話,上帝就會在冥冥之中關注著每一個人的成長……但正是因為上帝是這樣的,那麼上帝也就不買東西,就算買了東西,也不會付款,對於銷售員來說,不買東西的上帝也就不能成為自己的準客戶。

並且顧客是上帝,那也就意味著我們要盡心盡力地為客戶服務。“上帝”要買房子,我們有沒有想其所想,急其所急?“上帝”的房子漏水了,我們有沒有及時地給予安慰,以最快的速度為他們修理?“上帝”進行投訴,我們有沒有以最好的態度對待他們?但上帝離我們太遠了,是那樣的高高在上,遙不可及,所以我們搞不懂怎樣對待他。

所以我們很多時候就怠慢了“上帝”,那我們何不把顧客當成是我們的朋友呢。

一位客戶在一家製作禮品盒的公司訂購一種盒子,但是這位客戶提出了自己較高的要求,他想要這種盒子是高檔的,同時還要省錢,並且要有好的質量。按照這種要求,這種盒子隻能是一種紙質的禮品盒。當這家公司的銷售人員給他說出自己的想法的時候,他卻說紙質的盒子不高檔,沒有檔次。所以他一定要木盒,並且這種木盒一定要高光的。按照這位客戶的要求,那他的盒子成本最低也要20元,但是他對這位銷售員說卻隻能給12元錢的成本預算。以這樣的價錢做一個高檔的禮品盒,差不多也就剛剛夠成本,在這樣的情況下,怎麼辦呢?接還是不接?不接的話,因為這位客戶所要的數量很大,有10萬個,放棄太可惜了。但是要接的話,以這樣的價錢,隻能用最差的木材。可是最差的木材能做出高檔的盒子嗎?那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按照這位客戶的說法做,肯定達不到效果,怎麼辦?於是這位銷售員在給這位客戶的樣品裏放了紙盒打樣。因為他想給這位客戶打兩種款樣,這位銷售員就把兩種款式的盒子送給了他,讓他自己來看效果。如果客戶答應了,就大批量的生產。

也許有人會說,居然敢不按照顧客的要求來生產,那不是沒有把顧客的要求放在心上嗎?這樣的銷售員能成功嗎?但事實卻是這位銷售員成功了。他在客戶的要求之上加進了自己的建議。而客戶也接受了他的建議,改用紙質禮品盒,而不是那糟糕的最差材料做的高光木盒。

如果銷售員把客戶當朋友,那麼客戶也會把銷售員當朋友,客戶在買賣過程中,會征求推銷員的意見,有時推銷員不經意的一個建議,就會給客戶帶來巨大的影響。交易成功後他們也會心懷感激,在節日的時候發個短消息或打個電話問候;在街上碰上,會很自然地拍拍肩膀,握握手……如果多一些這種朋友,對於推銷員來說,工作會更舒心。然而要怎樣把客戶當朋友呢?

第一,多為客戶考慮。例如,房地產銷售員,客戶的要求是什麼,經濟條件如何,適合什麼樣的房子,怎樣才能讓客戶最滿意……如果銷售員都把客戶的事情當成自己的事情來辦,這樣又何愁做不成生意呢?

第二,明確與客戶之間的關係。首先客戶與銷售者是一種合作關係,不是對立的,如果把客戶當做自己的朋友就很難產生刁難的客戶,這是一種雙贏的機製。同時,客戶與銷售者是一種製約關係,從客戶的立場出發,想他所想,以真誠的態度處事,讓產品和服務超出他的期望並讓他驚喜,不是客戶想要什麼,而是我們為他提供了什麼並為他創造了什麼,除了滿意還有新的價值——客戶的滿意機製,這樣客戶就會成為一種穩定的客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