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毒人群的心理現狀調查
近年來,我國禁毒戒毒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生理脫癮容易,“心癮”去除難,戒毒人群複吸率高的問題仍然不容忽視。在眾多吸毒人群心理狀況研究中,不乏有意義的研究結果。例如,有研究者從心理健康的角度研究吸毒者的心理狀況,結果表明吸毒者存在焦慮、抑鬱症狀,吸毒行為與艾滋病高危行為有一定關係(黃運坤,2007)。也有研究者對海洛因成癮者的心理及行為狀況進行調查,SCL-90症狀自評量表和社區藥物維持治療評估基線調查研究顯示,海洛因成癮者SCL-90各項指標均高於全國常模,且常有吸毒、對家人說謊、偷盜等不良行為(趙建新,2003)。以上的研究說明吸毒行為與吸毒者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關,這為本研究提供了思路,但前人的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單項研究多、綜合性研究較少,思辨研究多、實證性研究較少。因此,本次吸毒人群心理現狀調查旨在通過一係列的問卷調查,全麵了解各類吸毒人群的心理狀況,以更好地進行亞群體間的比較,從而實現研究的深化,並在此基礎上製定更有針對性的戒毒方案,幫助吸毒者回歸社會。
本章分為三個部分:吸毒人群量表修訂、調查實施以及調查結果分析。其中量表修訂部分包括拒絕自我效能感和毒品複吸高危問卷這兩大工具。調查實施部分包括對普通吸毒人群和美沙酮維持治療的吸毒人群所做的四次調查,這四次調查層層深入,對吸毒人群心理現狀做了全麵的評估和詳盡的分析,並探討了吸毒人群對艾滋病防治的接納現狀與影響因素。
吸毒人群心理問卷/量表的修訂
本節主要討論筆者修訂的針對吸毒人群的兩個問卷/量表,即吸毒人員拒絕自我效能感問卷和毒品複吸高危量表。
一、吸毒人員拒絕自我效能感問卷
自我效能是指個體有能力組織並執行一些控製未來情境所需行動的信念,是了解和預測個體行為的基礎(Bandura,1997);而拒絕自我效能指的則是個體對自己拒絕使用濫用物質的信心程度。自我效能的建構成為藥物濫用複發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Marlatt,1990;Velicer,1990)。在物質濫用研究領域,國外的許多研究表明,拒絕自我效能感越高,對濫用物質渴求度越低,複發的可能性也越低。有關嗜酒成癮者拒絕自我效能的研究較早。如,Kavanagh、Sitharthan和Sayer(1996)對接受戒酒治療者研究發現,拒絕自我效能高者,能維持較久的戒酒行為。Jansma等(2000)進一步研究發現,當受試者聞過喜愛的酒的味道後,酒癮者當下飲酒渴求強度顯著上升,而拒絕自我效能則顯著下降。Li(2003)等通過對檳榔濫用者研究發現,高的拒絕自我效能,能預測日後較低的嚼檳榔行為,顯示拒絕自我效能可能是預防複發的保護因子之一。後來,這個量表的使用範圍擴展到吸毒人員。如,Weinstein等(1997)以16名經過治療的鴉片成癮者為被試,讓他們想象自己在處於渴求的情境以誘發渴求,發現當下對鴉片的渴求越高,拒絕自我效能越低。目前國內在這方麵的研究相對較少,一般的自我效能感問卷也不能簡單遷移到吸毒群體中使用。研究吸毒人員的拒絕自我效能感,對於評價抵抗毒品的誘惑水平以及預測複發的可能性,具有重要意義。筆者編製本土化的吸毒人員拒絕自我效能感問卷,並探討拒絕自我效能感的維度,以期為我國在該領域的研究提供測量工具和理論參考。
(一)研究方法
1.問卷編製
(1)問卷的結構和項目來源
在問卷編製的過程中,筆者查閱了大量有關拒絕自我效能感的理論資料,主要參考了兩個量表。其一是Walburg(1985)針對嗜酒成癮者的拒絕自我效能感量表(Scale for drinking habits,SDH),此量表分四個維度:正麵情緒、負麵情緒、內部刺激和外部刺激,用22個描述不同具體情境的條目考察嗜酒成癮者的飲酒行為;其二是Gerdien等(2000)編製的吸毒者自我效能量表(Self-Efficacy List For Drug Users,SELD),此量表分環境因素、負麵情緒和正麵情緒三個維度,用19個題目考察吸毒人員的拒絕自我效能感。由於後者的許多項目譯自SDH,且預試發現兩問卷的相關度較高(r=0.70,p=0.000,n=70),因此,本研究初步選擇以Gerdien等問卷的維度結構為參照。
(2)形成問卷
采用半結構訪談法,對隨機選取的醫務人員、吸毒者及相關領域的專家各5人進行訪談和開放式問卷調查。根據訪談的結果及我國的文化背景,對題項進行了刪除、修改、增加。具體情況如下:增加了6個項目,如在原“情境維度”上增加了“周圍的人對我嗑藥行為嘮叨時”;刪除了2個項目,如“賣藥的時候”。至此,形成初步的自編“吸毒人員拒絕自我效能感問卷”。該問卷包括3個維度,23個項目:情境因素(8個項目)、負麵情緒(8個項目)、正麵情緒(7個項目)。項目評價為5點量表形式,依次是0%用藥、25%選擇用藥、50%選擇用藥、75%選擇用藥、100%選擇用藥。
2.被試
預測選取南京市白下醫院自願戒毒人員248名為被試。被試的篩選標準是:年齡在18歲以上;有藥物濫用史;根據心理健康診斷評定手冊(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fourth edition,DSM-Ⅳ)的評價標準,被診斷為海洛因使用者或海洛因依賴者。由於部分被試在填答問卷時有漏行、錯行情況出現,導致問卷無效,最後得到有效問卷200份。有效問卷中所有被試均為海洛因成癮者。年齡在24-48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6.5歲。其中未婚104人,已婚66人,離異30人。
重測信度的檢驗在南京市金山醫院進行,共有56人參加測試,最後得到有效問卷50份,其中男性30人,女性20人;年齡22-50歲,平均年齡35.1歲。其中未婚21人,已婚14人,離異15人。
3.研究程序和數據管理
筆者本人擔任主試,對被試進行一對一單獨施測,測試完後當場收回問卷。另外,還同時收集被試吸毒和戒毒的相關信息。如,吸毒年限、戒毒次數以及最近一次戒毒維持的時間。采用SPSS18.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錄入、進行相關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等,采用LISREL8.70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
(二)研究結果
1.項目分析
對預試問卷的23個題項做項目分析。求出各題項與總分之間的相關係數,根據心理測量學理論,保留題項與總分之間相關係數大於0.3的題項17個,刪除6個不符合要求的題項(r
2.效度分析
(1)探索性因素分析
將整體樣本進行隨機分半後分別進行探索性和驗證性因素分析。對餘下的17個題目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抽取因子。KMO的取樣適當性度量值為0.875,如果KMO的值小於0.5時,較不宜進行因素分析,此處的KMO值為0.875,適合進行因素分析(吳明隆,2003)。此外Bartlett球形檢驗的χ2值為961.927(自由度為136),p
(2)驗證性因素分析
通過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出的3個維度的因素結構,與經開放式問卷調查構想的維度基本一致,證明該問卷具有良好的結構效度。為確保問卷結構的穩定性與可靠性,采用隨機分組形成的第二組數據對形成的三因素模型、二因素模型和單因素模型進行了驗證性因素分析,以進一步檢驗測驗的結構效度。三因素模型根據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結構進行,二因素模型則將負麵情緒和環境因素整合成一個因素,單因素模型將所有的項目歸為一個因素,結果見表2-2。
df為模型與數據的擬合值,其值越小越好;一般而言,NFI、NNFI、CFI大於0.90,越接近1.00越好;RMSEA小於0.08,越小越好(侯傑泰,2005)。結果表明,與二因素模型和單因素模型相比,三因素模型的問卷具有更好的結構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