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體幹預
個體幹預是一位經過專業訓練的心理谘詢師,通過與來訪者建立具有治療功能的關係,運用心理幹預的手段來協助來訪者認識自己,進而欣賞自己,以致可以克服成長的障礙,使人生有統合並豐富地發展。個體幹預與團體幹預、同伴幹預相比,對個體的關注度和幫助都可能是最深入的,因此下文將詳細介紹個體幹預的相關理論及操作技術。
一、個體幹預簡介
每個吸毒者成癮的原因可能不盡相同,其心理與行為特點也可能大相徑庭。因此,除了團體幹預和同伴幹預外,還有必要對吸毒者進行個體幹預。以下將介紹個體幹預的一些技法,包括列聯管理、行為配對治療、激發動機式訪談與動機強化治療、認知—行為療法、支持表述治療、家庭治療、心理動力療法、藝術療法、放鬆訓練等。
一、個體心理幹預理論
(一)列聯管理(Contingency management)
列聯管理又稱行為強化方法,是依據行為改變理論,針對某種具體的行為采取相應的強化措施,以鼓勵目標人群建立積極的行為改變模式。列聯管理方法最早用於酒精濫用者的治療,之後很多物質濫用治療計劃證明這種方法有效。目前,該方法已經形成了一套可操作的理論,並在很多戒毒康複機構中運用(Stitzer等,1992)。列聯管理理論主要包括三個方麵:①要有一個具體的目標行為,並且這個目標行為是可以用指標測量的。比如,在美沙酮維持治療中,具體的目標行為有:戒除毒品、出席治療活動、出席谘詢活動等。戒除毒品的測量指標是尿檢陽性的次數和頻率;出席治療活動和谘詢活動的測量指標是出席的次數和頻率等。②當目標行為達到要求時,要給予具體的獎勵。獎勵措施包括:代金券獎勵、現金獎勵、帶藥回家的權利等。獎勵的程度也可以根據目標行為的完成情況有所不同,即目標行為完成的越好,獲得獎勵的機會也就越多,並且,獲得獎勵的額度也就越大。③如果目標行為沒有完成,則不能給予相應的獎勵,有時甚至可以給予適當的懲罰。比如,增加每周尿檢的次數,增加每周參加活動的次數。如果以前的獎勵是逐步遞增的,則重新開始獎勵,甚至取消治療資格等(Petry等,2001)。
(二)行為配對治療(Behavioral Couples Therapy, BCT)
行為配對治療是針對藥物成癮者的一種新興的行為治療方法,藥物成癮者和其伴侶一起簽訂“清醒合約”,在合約中,藥物成癮者需要表明不再吸毒的決心和打算,其伴侶則要表示對藥物成癮者戒毒決心的支持。同時BCT還進行交往技能的訓練和積極行為的訓練。BCT的目的是通過增進人際關係的力量來幫助藥物成癮者遠離毒品。行為治療發現家庭成員可以對戒斷行為有獎賞強化作用,通過更緊密的家庭溝通使他們能更多地感受到快樂與親密的家庭關係,從而降低複吸率。相對於個體治療,BCT可以有更好的治療效果:更多的戒斷行為,更少的與藥物濫用有關的問題,良好的人際關係,更少的夫妻分離和更低的離婚率。
(三)激發動機式訪談與動機強化治療
Miller(1991)開創了激發動機式訪談(MI)與動機強化治療(MET)。MI和MET來源於羅傑斯的來訪者中心療法,是將患者自身存在的問題和需要改變自己行為之間的矛盾視為治療的突破點,運用一係列認知—行為方法激發患者要求改變的動機。對於海洛因成癮者來說,其目的在於提高患者的戒毒動機。在對海洛因成癮者的臨床治療中發現,要求患者立即戒除毒品會使其感到非常困難,在患者還沒有完全做好要改變的準備和建立起改變的目標之前,進一步的戒毒治療往往不能開始。MI和MET治療的關鍵是培養患者對自身已經存在的問題以及接下來將要產生的問題承擔責任的能力,這可謂是心理治療的第一個步驟(Judith等,2005)。在MI和MET治療中,治療師不再像一個權威角色,而更像是一個指導者和谘詢者,治療師與患者之間需構建一種合作關係以增強患者的信心,而且治療師需要對患者表示出充分的理解與尊重。不少研究都證實MI和MET對海洛因依賴的治療有很好的療效(Woddy等,2003)。
(四)認知—行為療法
認知—行為療法是治療物質依賴最常用的心理幹預方式之一。Carroll和Rockville(1998)認為,認知—行為療法在藥物依賴治療中的作用主要在於:清醒認識吸毒導致的不良後果進而樹立戒毒的決心,識別導致吸毒的負性自動性想法並用更合理的想法替代,減少能誘發吸毒行為的情境暴露,幫助患者抵抗與海洛因相關的環境刺激,提高長期保持操守的能力。不少研究都表明輔以認知—行為療法能有效延長吸毒者保持操守的時間,降低戒斷症狀的發生率。鄒曉波等(2005)報道在血液透析治療海洛因成癮的同時結合認知—行為幹預,取得了較好的療效。
認知—行為幹預主要是幫助患者識別導致吸毒的情景和對毒品依賴的一些負性自動性想法(“心癮”)。治療者通過要求患者進行自我監測,每日填寫負性自動性想法記錄表,把握患者依賴毒品的負性自動性想法,然後對此進行評估並設計行為任務對此想法進行真實性檢驗。通過和患者交談的方式,使其對負性想法進行識別,並指導患者逐漸用更為合理的想法替代負性自動性想法。孫敬烈等(2002)對住院接受強製戒毒的海洛因依賴患者運用行為塑造法:訓練患者有規律的生活,每日定時體育鍛煉及娛樂活動,根據患者在住院治療期間的行為、態度和思想的改變情況給予其諸如打電話、寫信直至外出的獎勵,以此強化患者的適應性行為。發現在戒斷後10天、1個月、3個月時,治療組患者戒斷症狀的發生率顯著低於對照組。也有治療者采用厭惡與懲罰療法,該療法通過提供令人厭惡的刺激來消除不良行為。當患者出現覓藥動機時,即予針刺手背或使用厭惡刺激行為矯正治療,以此引起痛苦作為負性刺激,使覓藥動機和厭惡體驗建立條件聯係,從而逐步消除不良行為。另外,示範法在戒毒治療中也能起到積極作用,通過讓戒毒成功者發表演講,能讓患者看到希望,激勵病人積極配合治療(王東明,2001)。
(五)支持表述治療
支持表述治療是一種在短期內完成的、有針對性的心理治療方法,主要由兩大部分組成:①支持技術:是通過和病人建立相互信任的關係,使他們能夠輕鬆自在地談論自己的個人經曆,講述自己的感受。②表述技術:是通過一係列的活動幫助病人識別各種問題的症結所在,並尋求解決這些問題的正確方法,尤其是那些和藥物依賴有關的問題。絕大多數藥物依賴者存在著對所使用毒品的信任,當他們遇到各種問題的時候,首先想到的是尋求毒品的幫助,而支持表述心理治療的目的就是要讓他們認識到毒品在導致這些問題行為中所起的作用,以及知道如何不依賴毒品來解決這些問題(Woody等,1995)。
(六)家庭治療
家庭治療是一種利用家庭係統的互動來幫助吸毒者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楊芳,2002),也就是利用家庭的各種條件,糾正吸毒者的心理行為障礙,提高其生活條件,使之最終擺脫毒品。研究表明在吸毒者的康複治療中應重視進行家庭幹預和家庭治療(施慎遜等,2003)。有些學者研究了在複吸者康複過程中應用家庭介入治療這一支持係統,結果表明效果顯著(朱德勝等,2002)。趙子慧等人還介紹了一種新的家庭治療模式——家庭聯誼會,並在實踐研究中發現這種家庭治療方法能有效防止複吸(趙子慧等,2004)。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吸毒者的家長們備受心理和經濟的雙重壓力,長期處在焦慮不安、驚惶失措、悔恨交加、消極被動、孤獨無助的境地(高學敏等,2001),因此我們必須給予他們心理疏導,啟發教育,使他們正視現實,調整心態,消除顧慮,丟掉幻想,堅韌不拔地投身到禁毒鬥爭行列。隻有這樣,才能有效地挽救自己的親人,從而加快我國禁毒戒毒的步伐。家庭模式對吸毒和毒品依賴行為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父母教養方式評定量表測試提示吸毒人員父母的情感溫暖、理解因子分低於對照組,拒絕、否認因子分以及懲罰、嚴厲因子分均高於對照組(薑美俊,2004)。
家庭治療對患者和患者家屬都有幫助。對吸毒者來說,能使其感到家庭對自己強大的支持力量,堅定治療康複的決心,增加了戒毒成功的機會;對患者家屬來說,除改變了對患者的態度,提高了照顧患者的水平外,還能減少由於遭受社會偏見造成的隔離感和無助感,有利於該人群的心理健康。國內有采用開放式家庭聯誼會的方式對吸毒患者進行家庭治療的報道(趙子慧,2005)。家庭聯誼會的基本方法是“加力”和“減壓”。“加力”即發掘家庭內部潛藏的資源和增加外來的支援;“減壓”則是通過其他相關的社會係統的影響,減輕家庭所承受的壓力。Jenny等(2000)特別關注了成年吸毒者及其子女的問題。他們指出吸毒者子女的問題不容忽視,吸毒者的子女往往得不到足夠的教育,健康狀況值得擔憂,並且對他們的社會支持也不夠,相對於其同齡人,這個特殊群體有更高的吸毒危險性。
(七)心理動力療法
利用心理動力理論治療海洛因依賴者的研究目前還不多,Wurmser(1985)就物質依賴的心理動力治療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臨床醫生不能把藥物依賴僅僅看做一種疾病,實際上物質依賴是一種消極應對痛苦、焦慮以及內心隱藏情感的方式,患者有深刻的內心世界。意識到這一點,醫生可以挖掘出導致病人這種吸毒行為的潛意識心理過程,一旦病人的內心世界打開,我們就必須報以無條件的積極關注與關愛。其應用心理動力療法對1名23歲女性吸毒者的成功治療案例表明,該療法在戒毒治療中有不小的價值。
(八)藝術療法
藝術治療包括繪畫治療、音樂治療、詩歌治療等多種。繪畫治療作為藝術療法的一種,在心理治療中應用已有半個世紀的曆史了。繪畫治療有兩大主要作用:臨床診斷性研究——作為投射手段,通過對患者的繪畫作品進行剖析,評估患者內心的思維活動、情感體驗等。臨床治療——患者通過非言語的象征方式表達出潛意識中的內容,以此來抒發情感,宣泄不良情緒,促進更深刻的自我認識,改善自身的心理狀態及精神狀態。李仁鴻等(2004)對海洛因成癮者采用了繪畫治療。治療師在繪畫過程中不做評價和解釋,給予戒毒者非語言性的積極關注,戒毒者在這種安全的氛圍內進行潛意識層麵的自我探索,將潛意識的內容外化到繪畫中。治療結束後治療師再對戒毒者的繪畫進行解釋,使其重新審視自己的繪畫,從而產生內省、頓悟。繪畫治療的康複作用不僅來自於支持性的環境帶給戒毒者探索內心世界的勇氣,還來自繪畫本身對戒毒者產生的衝擊。通過采用此種療法,研究者發現繪畫治療能了解戒毒者心理狀況,促進心理治療。
(九)放鬆訓練
放鬆療法又稱鬆弛療法、放鬆訓練,它是一種通過訓練有意識地控製自身的心理、生理活動,減低喚醒水平,改善機體功能紊亂的心理治療方法(郝偉,2001)。實踐表明,心理、生理的放鬆,均有利於身心健康,起到治病的作用。可以理解為放鬆療法就是訓練一個人,使其能隨意地把自己的全身肌肉放鬆以達到身心放鬆的狀態,進而調整情緒。吸毒者在戒毒過程中情緒經常反複無常,煩躁不安,戒毒信心搖擺不定,所以平穩病人的情緒在戒毒過程中顯得格外重要。通過一段時間的放鬆訓練,病人的心情能得到很好地緩解,情緒會變得十分平靜,自控能力增強,對戒毒的信心也變得十分堅定(竇喜中,郭自相,2007)。
二、個體心理幹預的方案
下文將介紹放鬆訓練中的張弛肌肉放鬆法、想象放鬆法、自我催眠法以及藝術療法中的樹木人格畫在吸毒者個體幹預中的具體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