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前人的經驗告訴我們,成功是有技巧可循的,人脈越廣越深,便越容易成功。因此,每個人要獲得成功,先得學會結交人的絕頂“武功”,花比別人更少的時間結識到最有價值的人。隻有網羅人脈,才能更接近成功。
踏破鐵鞋無覓處,原來在天涯咫尺
我們知道馬克思哲學有句話,世界是普遍聯係的。人與人之間也存在著某種千絲萬縷的聯係,隻不過這些聯係有的像樹杈相觸在雲裏,而有一些像樹根交織在地下。在茫茫人海中,一個人要聯係到另外一個素不相識的人需要多少人,從感觀上覺得那難度簡直如同大海撈針。但科學的實驗告訴我們,人與人之間距離短得可能遠超過你的想象,任意兩人之間的最短距離都不超過五個人。
這個理論告訴我們,在事業上,常常後悔沒能認識哪位有權有勢的人物;在學業上,希望能結識你所學領域的一位專家;在生活上,希望與你擦肩而過的一個街頭女孩發生點兒故事,那距離感隻不過是由我們心理上的懷疑,以及沒有采取行動的恐懼和懶惰造成的。
這個理論叫做六度分離理論,也叫“小世界理論”,是1967年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米爾格倫提出的。理論的核心內容就是:“你和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過五個,也就是說,最多通過五個人你就能夠認識任何一個陌生人。”根據這個理論,你和世界上的任何一個人之間隻隔著五個人,不管對方在哪個國家,屬哪類人種,是哪種膚色。
2001年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學係的一個研究小組開始在互聯網上進行這個實驗。他們建立了一個實驗網站,終點是分布在不同國家的18個人(包括紐約的一位作家、澳大利亞的一名警察以及巴黎的一位圖書管理員等),誌願者通過這個網站把電子郵件發給最可能實現任務的親友。結果一共有384個誌願者的郵件抵達了目的地,電子郵件隻花了五到七步就傳遞給了目標。
微軟公司的研究人員為證實這種理論而專門開展實驗。他們隨意挑選了2006年的某一月,記錄下當月所有通過微軟網絡發送短信的用戶地址,分析了300多億條地址信息,最終統計得出,多達78%的用戶僅通過發送平均6.6條短信,或者說通過6.6步,就可以和一個陌生人建立聯係。
這個理論更是有力地證明了天涯若比鄰的人際關係。在六度分離理論中,這個原本很大的世界其實就是一個“小世界”,不管他待在鎂光燈照耀的舞台上,還是待在地球的某個角落裏,通過人脈形成的關係網,他們每個人其實都有可能成為我們的熟人。
按照六度分離理論,我們甚至可能跟奧巴馬、麥當娜、邁克爾·喬丹成為無話不談的朋友,難道真能這樣嗎?德國一家報紙做過一個實驗,一個德國烤肉店的老板與著名影星馬龍·白蘭度會存在聯係嗎?從地理位置上看,一個在歐洲,一個在北美,這簡直是天方夜譚,但一切就神奇地發生了。
為了幫助這個烤肉店的老板能夠與馬龍·白蘭度取得聯係,德國報紙幫著他積極地尋找與排查有可能起到中間人作用的朋友,經過幾個月居然成功了。原來,這個烤肉店老板的一個朋友住在加州,剛好這個朋友的同事是電影《這個男人有點色》的製作人的女兒在聯誼會上結拜的姐妹的男朋友,而馬龍·白蘭度正是這部片子的主演。就這樣,這兩個身份、地位懸殊,看起來毫不相幹的人,隻經過幾個人就建立了人脈關係。
從這個故事,我們不難得出一個結論,不要對結識成功人士存有畏懼心理,認為自己高攀不上,任何人之間都可能建立起聯係。就是這樣神奇,看似毫無聯係的兩個人,說不定通過哪一條人脈就建立起了聯係,而一個人的人脈越廣,就越能快捷地聯係到所需要的人。
因此,每個人隻要積極地投身於人脈經營,總會有辦法聯係到自己想認識的人。隻要我們有自信,有恒心,加強聯係和溝通,我們就可以交到來自各行各業、世界各地的朋友。這種想法在十幾年前實現可能困難要大一些,但隨著交通工具的發展,通信方式的發達,溝通手段的多樣化,聯係到一個陌生人變得越來越容易,人和人之間的距離一步步變短,人和人之間的關係一步步密切。從你身邊的人著手,將親戚、朋友、同學、老鄉的人際關係一一摸透並能為己所用、為己所知,說不定就藏著一位你正千方百計想認識的人。相信你能夠與任何一個對你有幫助的人達成聯係,那你的事業將會如日中天。
融入人脈的海洋才不會幹涸
在龐大的人際海洋中,每個人都如同一顆水滴,如何讓它永不幹涸,隻有把它放進大海之中。在人脈網中,每個人都是其中渺小的一員,也是一個屬於你的人際網絡的中心,為了讓自己的人脈永不僵化,也要把自己變成整個脈絡中的一個節點。通過自己為其他不相識的朋友牽線搭橋,這樣在他們建起的人脈之中無形中包含了你,就能不斷將你的人際網絡拓寬,你的人脈資源將會越來越豐富。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感到有一些事情非常蹊蹺,對於一個人來說急需的東西,對另一個人卻是急於脫手的東西;對一個人來說十分困難的技術,對另一個人卻幾乎是天天在操作的工作。比如,當你的某個同事因為要搬家而四處找房子,而你的一個親戚卻正好有房子要出租;當你的領導為了家裏的電腦壞了而焦頭爛額時,你的一個朋友卻可能正是維修電腦的高手;當你的一個朋友說自己要買房子而無從下手,而你的一位同學剛好是某房地產公司的項目經理。麵對這些情況,你會不會主動提出幫助他們呢?如果你抱著事不關己的想法而選擇沉默,那你可能就錯失了一次擴大人際網絡的機會。
20世紀50年代初期,有個叫丹尼爾的年輕人,從美國西部一個偏僻的山村來到紐約。走在繁華的都市街頭,他發誓一定要闖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天空。然而,對於沒有進過大學校門的丹尼爾來說,要想在這座城市裏找到一份稱心如意的工作,簡直比登天還難,幾乎所有的公司都拒絕了他的求職請求。
就在他心灰意冷之時,有一天,他接到一家日用品公司讓他前往麵試的通知。他興衝衝地前往麵試,但是麵對主考官有關各種商品的性能和如何使用的提問,他吞吞吐吐一句話也答不出來。說實話,擺在他眼前的許多東西他從未接觸過,有的連名字都叫不出來。眼看唯一的機會就要消失,在轉身退出主考官辦公室的一刹那,丹尼爾有些不甘心地問:“請問閣下,你們到底需要什麼樣的人才?”
主考官彼特微笑著告訴他:“這很簡單,我們需要能把倉庫裏的商品銷售出去的人。”
回到住處,回味著主考官的話,丹尼爾突然有了奇妙的感想:不管哪個地方招聘,其實都是在尋找能夠幫自己解決實際問題的人。既然如此,何不主動去尋找那些需要幫助的人?他想,總有一種幫助是他能夠提供的。
不久,當地一家報紙上,登出了一則頗為奇特的啟事。文中有這樣一段話:“……謹以我本人人生信用作擔保,如果你或者貴公司遇到難處,如果你需要得到幫助,而且我也正好有這樣的能力給予幫助,我一定竭力提供最優質的服務……”
讓丹尼爾沒有料到的是,這則並不起眼的啟事登出後,他接到了許多來自不同地區的求助電話和信件。原本隻想找一份適合自己工作的丹尼爾,這時又有了更有趣的發現:老約翰為自己的花貓生下小貓照顧不過來而發愁,而凱茜為自己的寶貝女兒吵著要貓卻找不到賣主而著急;北邊的一所小學急需大量鮮奶,而東邊的一處牧場卻奶源過剩……諸如此類的事情一一呈現在他麵前。
丹尼爾將這些情況整理分類,一一記錄下來,然後毫無保留地告訴那些需要幫助的人。不久,一些得到他幫助的人給他寄來了彙款,以表謝意。據此,丹尼爾靈機一動,辭了職,注冊了自己的信息公司,業務越做越大,他很快成為紐約最年輕的百萬富翁之一。
幫助別人才能成就自己,丹尼爾其實做的就是將自己變成人脈中的一部分,有償提供信息幫助,簡單地說就是讓兩個原本不相識的人通過第三個人而相識,通過人脈的交換,找到更多的商機,而為兩者牽線搭橋的人也同時為自己創造了最好的成功機會。每個人的身上都有一定的人際價值,你有價值,你身邊的朋友也各有自己的價值,那麼為什麼不把他們聯係起來,彼此傳遞更多的價值呢?如果你隻是接受或發出信息的一個終點,那麼你的人脈關係就是單向的,其產生的價值也是有限的;但如果你將兩條有價值的人際關係連接起來,那你就是人際網絡的一個樞紐,也就有更多的機會去鞏固和擴大自己的人脈關係網了。
團隊合作勝過單打獨鬥
在現在這個時代,千萬不要迷信“單打獨鬥”,隻有懂得廣結善緣,才能事事亨通。一意孤行隻會害人害己。一個人之於商場如滴水之於大海,實在微不足道。一個人終其一生,頂多在一兩個領域頗有建樹,大多數領域對他來說,都是未知,都是零,要想做成更多的事,做成更大的事,隻有依靠群體,依靠眾多人的合力才能完成。
那些成功的人從來不認為自己的成功是“單打獨鬥”出來的,比爾·蓋茨曾說:“我之所以成功是因為有更多的成功人士在為我工作。”一個人的成功往往不是自己一人之力,其背後一定有一個團隊在支持他。舞台上光鮮亮麗的明星,背後往往都有一個實力雄厚的大公司支持,電影明星離不開製作群,也離不開攝製組和眾多演員的合作。歌星也不是張張嘴就聲名鵲起了,他得有作詞、作曲的人,得有人為他出唱片,有人為他炒作為他宣傳,這樣他才會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當下是一個合作的時代,沒有合作,成功無從談起。
張瑞敏領導下的海爾一向是國人的驕傲,可是,偉岸如海爾也是憑借團結的力量才走到今天的。海爾的每一單生意,沒有合作都無法進行。比如有一次,德國的某經銷商要求海爾務必在兩天之內將貨物送到,否則他們就取消訂單。海爾人當然知道這兩天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在德國經銷商打來電話的當天,他們就必須將貨物裝船。這簡直是無法實現的。
然而,此刻海爾的團隊合作產生了強大的力量,他們分工合作、齊頭並進,聯係船期的聯係船期、調貨的調貨、報關的報關,全部都投入到這場“戰鬥”中。當天下午5點半,當德國經銷商收到了海爾發貨的消息後,非常震驚,繼而由衷地表示感激。
海爾產生的非同一般的攻堅戰鬥能力,必須調動起每位員工的積極性。海爾公司真正驗證了人多力量大這句話,正是這種合作的強大力量,海爾奉獻出最好的產品和服務,同時也贏得了最大的榮譽和效益。
成功者尚且如此,作為還未成功的普通人更應該將合作視為成功的必要手段,唯有如此才能在強者如林的競爭中增加成功的概率。有些人認為自己是個小人物,出身卑微做不成大事,這是大錯特錯的。每一個平凡的人隻要心懷夢想,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靠著人脈的力量終會做出一番成就,不信請看下麵這個故事。
1968年春天,羅伯·舒樂博士立誌在加州建造一座水晶大教堂。
“我要的不是一座普通的教堂,我要在人間建造一座伊甸園。”他向著名的設計師菲力普·強生表達了自己的構想。
設計師聽完他的話後,不禁啞然失笑:“建這樣一座教堂至少要耗費700萬美元,我想這對您來說,不僅是超出了能力範圍,甚至是超出了理解範圍的數字。”
誰知,舒樂博士聽到這個天文數字之後,堅定而明快地說:“我現在一分錢也沒有,所以100萬美元與700萬美元的預算對我來說沒有區別,重要的是,這座教堂本身要具有足夠的魅力來吸引捐款。”
當天夜裏,舒樂博士拿出一頁白紙,在最上麵寫上“700萬美元”,然後又寫下10行字,分別是10種籌集700萬美元的方式。
1.尋找一筆700萬美元的捐款。
2.尋找7筆100萬美元的捐款。
3.尋找14筆50萬美元的捐款。
4.尋找28筆25萬美元的捐款。
5.尋找70筆10萬美元的捐款。
6.尋找100筆7萬美元的捐款。
7.尋找140筆5萬美元的捐款。
8.尋找280筆25000美元的捐款。
9.尋找700筆1萬美元的捐款
10.賣掉10000扇窗,每扇700美元
60天後,舒樂博士用水晶大教堂奇特而美妙的模型打動了富商約翰·克林,讓他捐出了第一筆100萬美元。
第65天,一對傾聽了舒樂博士演講的農民夫婦,捐出了第一筆1000美元。
第90天時,一位被舒樂博士孜孜以求所感動的陌生人,在生日的當天寄給舒樂博士一張100萬美元的銀行本票。
八個月後,一名捐款者對舒樂博士說:“如果你的誠意與努力能籌到600萬美元,剩下的100萬美元由我來支付。”
第二年,舒樂博士以每扇500美元的價格請求美國人認購水晶大教堂的窗戶,付款的辦法為每月50美元,10個月分期付清。六個月內,一萬多扇窗戶全部售出。
1980年9月,被譽為建築史上的奇跡和經典的水晶大教堂,終於在加州竣工。其曆時12年之久,最終造價為2000萬美元,而這個令人不敢想象的工程的花費,竟然都是舒樂博士動員了一切可以動員的力量籌集起來的。這裏麵既有100萬美元的巨額捐款,也有幾美元的點滴讚助,正是這些人的共同努力,才有了大教堂的最終建成。
如果將我們的人脈資源比做建大教堂,我們不難想到,這些資源的建立不但需要我們去結交那些看起來風光無限的能人,也要去結交那些看似平凡的普通人。隻有這樣,我們才能收獲最多的人脈資源。不管那人現在的力量有多麼微弱,眾人拾柴火焰高,每個人都貢獻出微薄的力量,集合起來也會提供強大的能量。這向人們證實了,成功從來不是單打獨鬥的結果。
成功之前請記住每一個人的名字
戴爾·卡耐基曾問吉姆成功的秘訣。吉姆簡單地回答說:“勤奮。”
“別開玩笑了。”卡耐基忍不住說。
“那麼,你認為是什麼呢?”吉姆反問道。
“聽說,你記得一萬人的姓名。”卡耐基不好意思地問。
“不,不止,我大概可以叫出六萬人的姓名。”吉姆訂正說。
吉姆在身居要職之前,是一家石膏公司的推銷員,就在這個時候,他發明了牢記別人姓名的方法。他與別人初次見麵時,就把對方的姓名、家庭情況、政治見解等等牢記在心,下次見麵時,不論相隔一年半載,都能直呼其名,還會問問對方家裏人的情況以及某盆花長得怎樣之類的問題。因此,他獲得了許多人的喜愛,業績自然也因此節節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