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二十幾歲,把說話變成藝術的人生經驗(1 / 3)

二十幾歲的人,初出茅廬,並沒有什麼人認識你,你還沒建立起自己的人際關係網。這時候,你就需要學會說話,因為語言是人們交往的第一張名片,如果你會說話,說得很精彩、恰到好處,那麼就很容易獲得別人的好感。

會說話是一種本事,會說話的人從來都很有分寸,他們既不缺乏幽默,又不會將玩笑開得過火;他們從來不把話說得太滿,而是給自己留足餘地。他們從來不談論別人的隱私,也會將自己的過去好好隱藏。總之,會說話是本事,二十多歲的年輕朋友們,好好上這一課吧。

會說話是一種本事

對二十幾歲的年輕人來說,在人際交往中,語言是占到最大分量的一種交流。因此,會說話的人更容易贏得別人的好感,會說話的人更容易將事情辦好。

古代有一位皇帝,一天晚上,夢見自己滿嘴的牙都掉了。於是,他就找了兩位解夢人分別問他們:“為什麼朕會夢見自己滿口的牙全掉了呢?”

第一個解夢的人就說:“皇上,夢的意思是,所有的親屬都死去以後,您才能死。”皇上一聽,龍顏大怒,賞了他一百大棍。

第二個解夢人說:“至高無上的皇上,夢的意思是,您將是您所有親屬當中最長壽的一位。”皇上聽了很高興,賞給了第二個解夢人一百兩黃金。

因此,掌握一些說話的技巧,讓自己變成一個“會說話”的人,是為人處世的必修課程。

一言興邦,一言喪邦。其實會說話也是一種本事,說話不止是嘴巴的一張一合而已,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一句話叫人笑,一句話叫人跳,會說話,事半功倍,不會則事倍功半。善意而沁人心脾的話,能夠給人以輕鬆愉悅的感覺。這種話更容易讓人接受和喜歡,說話的人也更容易得到別人的關注和喜愛。

世界知名化妝品品牌玫琳凱的創始人玫琳凱·艾施女士在創業時,有一天,與朋友去逛街,在一家成衣店內恰好聽到兩個女孩子的一段談話。

其中,金發的女孩子試穿了一件漂亮的衣服,看起來很合適。黑發女孩說道:“這件衣服很漂亮,但還是不如剛才那一件,那件的扣子多漂亮!”金發女孩聽後有點生氣地說:“那是什麼衣服,扣子那麼難看,我才不要呢!”黑發女孩聽後也有些生氣,說:“我不過就是提個建議,至於發那麼大的脾氣嗎?”結果兩個女孩誰也不搭理誰,悶悶地繼續在店內逛著。

玫琳凱·艾施看到這裏,就走了過去,麵帶微笑地對金發女孩說:“這件衣服的領子很漂亮,把你襯得像高貴的公主一樣有氣質,如果再配上一條項鏈,那就更加完美了。”金發女孩很高興,因為她一開始也是這樣想的。她埋怨黑發女孩沒有眼光,黑發女孩嘀咕著說:“我也是這樣想的,不過沒說出來罷了。”

玫琳凱·艾施笑著把手搭在黑發女孩的肩頭上說:“其實,你也可以試一下這件衣服,它一定能把你優美的身材襯托出來。”黑發女孩如遇伯樂般地笑了:“是嗎?我挺喜歡這件衣服的,但就是不知道適不適合我。”玫琳凱·艾施肯定地點點頭:“不會讓你失望的。當然,如果你們再稍微護理一下麵部的皮膚,那麼就會更顯優雅了。”

故事的發展顯而易見,通過這次購買服裝的經曆,兩個女孩成了玫琳·凱的忠實顧客。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的就是語言的力量。會說話不僅能夠展現自身的魅力,利用語言的影響使別人更易接受你,還會促進你事業或生活的成功。

說話就是一門藝術,如果運用得當,就會使你獲得世人的認可和欣賞。在這個競爭如此激烈的世界上,你是不是也想要多多擴展一下自己的能力,來提升自己的競爭力呢?卓越的口才對於你來說,是增加自身人格魅力的重要籌碼,是事業上披荊斬棘的利劍,也是生活上安身立命的資本。

在生活中,每每發生一些爭吵,有時並不僅僅是因為彼此觀點的不同,更重要的是由雙方言語的不當,揭露別人的傷疤或者弱點,言語刻薄造成的。既然有很多的事情是由說話不當引起的,那麼為什麼還不學會“說話”的本事呢?會說話,可以幫你打開職場中的枷鎖,令人願意接受你,並且在適當的時候幫助你。

會說話是本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學什麼都來得及,那就從現在開始學學說話的藝術吧,它會讓你受益無窮。

話不要說得太滿

二十多歲的年輕人可能明白說話是自己的一種資本,但是也要明白,有時候話不能說得太滿,要給自己留有餘地,不然就會帶來相反的效果。

那些把話說得很滿的人,總覺得自己的見解沒有錯,根本不容分辯,於是說話從不留餘地。可是,要知道杯子留有空間,是為了輕輕晃動時不會把液體溢出來;氣球留有空間,是為了不會因輕微的擠壓而爆炸;人說話留有空間,是為了防止“意外”發生而讓自己下不了台。

某公司新研發了一個項目,老板將此事交給了下屬於亮,問他:“有沒有問題?”

於亮拍著胸脯回答說:“沒問題,放心吧!”

過了三天,沒有任何動靜。老板問他進度如何,他才老實說:“沒有想象中那麼簡單。”

雖然老板同意他繼續努力,但對他拍胸脯的信誓旦旦已經開始反感。

把話說得太滿、太大,就像把杯子倒滿了水,再倒就溢出來了。不如留有一點餘地,讓自己無論何時都能從容轉身。一味拍胸脯,隻會讓人覺得你不夠穩重,甚至心生反感,故意刁難你。不信?那我們就來看下麵這個故事:

在列車上有兩位推銷員對同一商品進行推銷。他們推銷的是一種新產品——螺旋狀的襪子。

為了表明這種襪子的透氣性,第一位推銷員隨手拿起一隻襪子,說:“來幫幫忙,拿住襪子的一端,使勁兒拉。”說著,他就和一位顧客對拉起襪子來,結果證明襪子的韌性的確很好。然後他又隨手拿起一根長長的針,在拉得繃直的襪子上來回劃動,襪子也沒有損傷。他說:“看,這種襪子不易抽絲。”接著,他又拿起打火機,在襪子下麵晃動。火苗穿過襪子,而襪子也未受到損傷。

一番介紹之後,襪子在顧客手中傳看。一位顧客有意地拿起針,隻是一劃,就在襪子上劃了一個洞。原來,隻是順著紋理劃不易劃破,並不是劃不破。另一位顧客要用打火機燒,急得推銷員趕忙補充說:“襪子並不是燒不著,我隻是證明它的透氣性好。”最後,大家終於明白了是怎麼回事。襪子的質量雖說不錯,但當時的氣氛明顯地影響了顧客的消費情緒。

而第二位推銷員,也是一邊說一邊演示。他說:“當然,任何事物都有它的科學性,襪子怎麼會燒不著呢?我隻是證明它的透氣性好。它也並不是穿不破,因為就算是鋼也會磨損的。”這番介紹沒有給天性愛挑剔的顧客留下可乘之機。接下來,他一邊給大家傳看襪子,一邊講解促銷的優惠價格,銷售效果明顯好於前一位推銷員。

兩相對比,你應該已經看出差別來了。說話絕對是一門值得你花大氣力研究的藝術,給自己留點餘地,進可攻,退可守,這才是成功的說話之道,同時也是做人之道。

如果留心觀察你會發現,很多名人在麵對記者的詢問時,都偏愛用這些字眼,諸如“可能”、“盡量”、“或許”、“考慮”等等,這些都不是肯定的字眼。他們之所以如此,就是為了留一點兒空間好容納“意外”。否則,一下子把話說死了,結果事與願違,那不是很難堪嗎?

所以,我們在做事的時候,對別人的請求可以答應接受,但最好不要“保證”,應代以“我盡量”、“我試試看”這樣的字眼。上級交辦的事當然要接受,但不要說“保證沒問題”,應代以“應該沒問題,我會全力以赴”之類的字眼,這是為萬一自己做不到所留的後路,而這樣說事實上也無損你的誠意,反而更顯出你的謹慎,別人會因此更信賴你,即便事情沒做好,也不會太責怪你。

在日常交往中,用不確定的詞句可以降低人們的期望值,你若不能順利地做成某件事情,人們因對你期望不高,最後總能諒解你,而不會對你產生不滿,有時他們還會因此而看到你的努力,不會全部抹煞你的成績。如果你能出色地完成任務,他們往往會喜出望外,這種增值的喜悅會給你帶來很多好處。

總之,說話要有分寸,不要說得太滿,這樣才能讓自己在交往中遊刃有餘。二十多歲的年輕人,學好這一點吧,將話說得有分寸,人際交往會更順利。

不要隨便批評別人

雖說“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但在現實生活中,真正樂於聽取逆耳忠言的寥寥無幾。所以說,在日常交往中,盡量不要隨便批評別人,要懂得批評的藝術。懂得批評的藝術,就要注意尊重他人,即使是指責批評,也要加以包裝和修飾,這樣對方便更容易接受。

有一位表演大師上場前,他的徒弟告訴他鞋帶鬆了。大師點頭致謝,並蹲下來仔細係好。等到徒弟轉身後,他又蹲下來將鞋帶解鬆。有個旁觀者看到了這一切,不解地問:“大師,您為什麼又要將鞋帶解鬆呢?”

大師回答道:“因為我飾演的是一位勞累的旅者,長途跋涉讓他的鞋帶鬆開,可以通過這個細節表現他的勞累憔悴。”

“那你為什麼不直接告訴你的徒弟呢?”

“他能細心地發現我的鞋帶鬆了,並且熱心地告訴我,所以我一定要保護他這種熱情的積極性,及時地給他鼓勵。”

大師不肯批評,是為了保護徒弟的積極性和自尊心。你不能隨便批評他人,也是基於同樣的原因。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你不要隨便批評別人,即便你完全出於一片好意。

但是,人不可能十全十美,不可能沒有缺點。有時候,我們也確實需要提醒某些人改正自己的缺點,尤其是父母對孩子,上司對下級。這時候,你該怎麼做呢?看看下麵的故事吧:

有個孩子剛上高中,成績隻能算中等,每天總是瘋玩。他父親平時工作繁忙,根本沒時間管他。有一次,他父親偶爾閑下來了,跟他談話,最後說了這麼一段話:“我都沒怎麼管你,一來我工作忙,二來我看你也很努力,功課不錯。高中階段的學習很重要,我希望你沒有因為我對你的疏忽而影響學習。不過呢,學習也要注意勞逸結合,別搞垮了身體。”

父親這一番話,讓兒子心裏覺得愧疚不已,同時又感受到了一種絕對的信任。他在心裏暗暗告訴自己:一定不能辜負父親的信任和關心。後來,他的確做到了。

1831年,歌德在批評雨果的劇本《瑪利安·德洛姆》時說:“……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隻能看出一個優點,就是作者對描繪細節很擅長,這當然還是一種不應小看的成就。”看上去這似乎是一種稱讚,其實是批評了雨果在描繪細節上花了太多的工夫,而行文不夠簡練的毛病。

俗話說,樹活一張皮,人為一張臉。人都是要麵子的,也不願意接受別人的批評,所以在批評他之前,一定要想好措辭。

美國總統柯立芝有一次批評他的女秘書:“你這件衣服很漂亮,你真是一個迷人的小姐。隻是我希望你打印文件時注意一下標點符號,讓你打印的文件像你一樣可愛。”

女秘書對這次的批評印象非常深刻,從此打印文件極少出錯。

同樣的話,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去說,而不同的說話方式,會取得截然不同的效果。說話不講方式,忠言也會變成惡語。當然,這並不意味著讓你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這是一門說話的藝術。掌握好批評的尺度,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二十多歲的年輕人,不要輕易以自己的觀點去指責別人,即便是別人真的錯了,也要注意你說話的方式,將批評的話語說得更為人接受,這才是最佳的人際交往手段。

開玩笑要注意分寸

二十多歲的年輕朋友說話很隨意,也從來不缺乏幽默感。但要注意的是,幽默感雖然可以給語言增添趣味,但是如果沒有掌握好開玩笑的尺度,就會適得其反。

首先,開玩笑要注意場合。

一般來說,莊嚴、肅穆的場合是不適宜開玩笑的。另外,在工作的時間也不能開玩笑,在公共場合和大庭廣眾之下,也要少開玩笑。

小楊心裏一直有個秘密不敢告訴別人,而他的這個秘密就是他的玩笑導致了別人跳樓,這件事情讓他一直委靡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