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是離不開行動的,隻有行動才會獲得成功。這是個亙古不變的道理。但是,一些人仍然在誇誇其談,並沒有為自己的目標付諸行動。
所有的成功者都會行動起來,為成功找方法,不為失敗找借口。他們總是在理論的指導下實踐,積極準備,在行動之前作好計劃,不打無準備之仗。他們懂得,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勇敢地推開虛掩之門,從身邊的點滴小事做起,才能為成功作好積澱。
當然,每一個成功者都離不開社會環境,因此,他們也注意自己的形象氣質,敢於兌現承諾,勇於承擔責任,因而他們能夠廣交朋友,積累人際資本,從而邁上成功之路。
隻找成功方法,不找失敗借口
在通往成功的路上,挫折和失敗都是難免的。麵對失敗時的兩種選擇,決定了你的成功與否:一種是為了成功去總結失敗的教訓並找出成功的方法;另一種是為自己的失敗找尋一大堆的借口與理由。而不同的態度會導致不同的結果,為成功找方法的人最終獲得了成功,而為失敗找借口的人依然在失敗。而那些最成功的人,往往都是最重視找方法的人。
李嘉誠這個名字我們並不陌生,從打工的時候開始,他就是一個通過找方法去解決問題的高手。
他先是在茶樓做跑堂的夥計,後來應聘到一家企業當推銷員。
有一次,李嘉誠去寫字樓推銷一種塑料灑水器,一連走了好幾家都無人問津。一上午過去了,一點兒成績都沒有,如果下午還是毫無進展,那回去將無法向老板交代。
盡管推銷頗為艱難,他還是不停地給自己打氣,精神抖擻地走進了另一棟辦公樓。他看到樓道上的灰塵很多,突然靈機一動,沒有直接去推銷產品,而是去了洗手間,往灑水器裏裝了一些水,將水灑在樓道裏。經他這樣一灑,原來髒兮兮的樓道一下子變得幹淨了許多。這樣一來,立即引起了主管辦公樓有關人員的興趣。就這樣,一下午他賣掉了十多台灑水器。
在做推銷員的整個過程中,李嘉誠十分重視分析問題和總結方法。這樣一來,獲得的收益自然要比別人多。
同樣,在美國也有這樣一個善於找方法的成功者。許多年前,美國興起石油開采熱。有一個雄心勃勃的小夥子,也來到了采油區。開始時,他隻找到了一份簡單枯燥的工作,他覺得很不平衡:我那麼有思想,怎麼能隻做這樣的工作呢?於是便去找主管要求換工作。
沒有料到,主管聽完他的話,隻冷冷地回答了一句:“你要麼好好幹,要麼另謀出路。”
回來以後,他突然有了一種感覺:我不是很有思想嗎?那麼為什麼不能在這平凡的崗位上想辦法獲得成功呢?
於是,他對自己的工作進行了細致的研究,發現其中的一道工序每次都要用上39滴油,而實際上隻需要38滴就夠了。
經過反複試驗,他發明了一種隻需38滴油就可使用的機器,並將這一發明推薦給了公司。可別小看這1滴油,它給公司節省了上萬元的成本。
這位年輕人就是洛克菲勒,美國的石油大王。
這個故事再次告訴我們,隻要你處處留心,注意找方法,那麼你會發現,處處都是成功的良機。
成功者重視找方法,而失敗者總是習慣找借口,好像所有的失敗都與他們無關,都是外在條件和客觀環境造成的結果。然而,找借口是一種很不好的習慣,二十幾歲的年輕人應該明白這個道理。
所以,我們在遇到困難的時候,一定要記得這句話:隻為成功找方法,不為失敗找借口。用這句話來警示自己,世界上就沒有解決不了的困難,隻要積極去想方法,就一定能解決任何困難,獲得更大的成功。
有一位剛畢業的小夥子,因為畢業於名牌學校,學的是新聞專業,形象也很不錯,被北京一家很知名的報社錄用了。但是,他有一個很不好的毛病,就是做事情不認真,遇到任何困難總是找借口推卸自己的責任。
一天,報社特別忙,這時有位熱心讀者打電話過來說在某個地方有特大新聞發生,請報社派記者前去采訪。當時報社別的記者都出去了,隻有他在,沒辦法,辦公室領導隻好派他獨自前往采訪。
等他回來後,領導問他采訪的情況怎麼樣,他卻說:“路上太堵了,等我趕到時事情都快結束了,並且已經有別的新聞單位在采訪了,我看也沒什麼重要的新聞價值了,所以就回來了。”
領導很生氣地說:“北京的交通是很堵,但是你不知道想別的辦法嗎?那為什麼別的記者能趕到呢?”
小夥子紅著臉爭辯道:“路上的交通真的是很堵嘛,再說我對那裏又不熟,還背著這麼多的采訪器材……”
領導心裏更有氣了,心想,我要你去采訪,你不但沒完成任務,還有這麼多的借口,那以後怎麼讓你工作。於是便說道:“既然這樣,那你另謀高就好了,我不想看到員工不但沒有完成公司交給他的任務,反過來還有一堆的借口和理由。尤其是我們新聞工作者,我們需要的是在接到任務後,不管任務有多麼艱巨,都能夠想方設法把任務完成,並且還比別人做得更好的人。”
就這樣,小夥子失去了令人羨慕的好工作。在我們的生活與工作中,像這位小夥子一樣遇到問題不是想辦法解決,而是四處找借口來推脫的人並不少見,他們這樣做導致的結果就是,不僅損害了集體的利益,也阻礙了自己的發展。所以,二十幾歲的年輕人要以自己的信心、勇氣及全部的努力向一切困難挑戰,為成功找方法,不為失敗找借口,相信你最終能收獲成功。
在理論指導下實踐,經驗比學曆更加重要
在成功的道路上,到底是經驗重要還是學曆重要?某招聘網站曾對求職者和招聘單位就此問題展開了同步問卷調查,不到5天的時間,有6000多位求職者和700多家招聘單位參與了此次活動。
調查的結果顯示,有59%的招聘單位和30%的求職者認為“經驗”更重要,而僅有3%的招聘單位和4%的求職者選擇了“學曆”,認為兩者結合或者根據崗位而定的也占了很大的比例。由此看出,現在的招聘趨勢越來越偏向於經驗。
當然,這並不是表示學曆不重要,畢竟,一定的學曆在某種程度上代表著你的知識麵,而具備一定的知識對二十幾歲的年輕人來說,是能夠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成功者不一定有文憑,但一定是善於學習、具有一定知識的人。
值得注意的是,僅僅學習書本知識是不夠的,還需要在理論的指導下將知識轉化為實踐經驗,隻有那些善於用知識武裝頭腦並轉化為行動力的人,才能獲得成功。從這個層麵上來說,經驗比學曆重要。因此,我們需要在理論的指導下去積極實踐,在實踐中將知識轉化為行動力。
要想在理論的指導下進行實踐,就需要學以致用,把知識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在學到的知識與我們真正的需要之間找到適當的平衡點。當我們有機會學習某個專業時,我們要問自己:我要學的知識能夠用在我的日常生活中嗎?也許在很多情況下,你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卻得不到一個為你帶來較高投入產出比的應用環境。
為此,最好的辦法是將學習的內容與你目前和今後的工作加以對比,弄清楚你需要學習什麼知識才能提高工作能力,學習什麼知識才有利於你的全麵發展。
施瓦伯出生在美國鄉村,隻受過很短的學校教育。15歲那年,家中一貧如洗的他就到一個山村做了馬夫。三年後,他來到一個建築工地打工。一踏進建築工地,施瓦伯就抱定了要做同事中最優秀的人的決心。當其他人在抱怨工作辛苦、薪水低而怠工的時候,施瓦伯卻默默地積累著工作經驗,並自學建築知識。
一天晚上,同伴們在閑聊,唯獨施瓦伯躲在角落裏看書。那天恰巧公司經理到工地檢查工作,經理看了看施瓦伯手中的書,又翻開了他的筆記本,什麼也沒說就走了。第二天,公司經理把施瓦伯叫到辦公室,問:“你學那些東西幹什麼?”施瓦伯說:“我想我們公司並不缺少打工者,缺少的是既有工作經驗、又有專業知識的技術人員或管理者,對嗎?”經理點了點頭。
不久,施瓦伯就被升任為技師。在打工者中,有些人諷刺挖苦施瓦伯,他回答說:“我不光是在為老板打工,更不單純為了賺錢,我是在為自己的夢想打工,為自己的遠大前途打工。我們隻能在業績中提升自己。我要使自己工作所產生的價值,遠遠超過所得的薪水,隻有這樣我才能得到重用,才能獲得機遇。”抱著這樣的信念,施瓦伯一步步升到了總工程師的職位。25歲那年,施瓦伯又做了這家建築公司的總經理。
從施瓦伯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他不僅注重實踐經驗,而且注重理論。不斷學習新知識,並做到用理論指導實踐,因而在事業的道路上越走越順。
因此,一定要學以致用,一定要在理論的指導下多參加實踐,否則生搬硬套書本上的知識,必然會給你的事業帶來損失。“盡信書,不如無書。”學習的知識隻有有效地運用到生活和實踐中去,才會發揮其效用,否則就是一些死的沒有用的東西。
所以,二十幾歲的年輕人,一定要注重在理論的指導下積極實踐,將書本知識轉化為行動力,在實踐中積累經驗,從而邁向成功。
增強行為目的性,不打無準備之仗
經常看到有些人整天忙忙碌碌,到最後也沒有做成什麼事情。問題的關鍵就在於行動沒有目的性,沒有在行動之前作好計劃,最終事倍功半。
行為要有目的性,凡事製訂計劃的人就容易獲得成功,有個名叫約翰·戈達德的美國人,當他15歲的時候,就把自己一生要做的事情列了一份清單,被稱做“生命清單”。在這份排列有序的清單中,他給自己製定了所要攻克的127個具體目標。比如,探索尼羅河、攀登喜馬拉雅山、讀完莎士比亞的著作、寫一本書等。在44年後,他以超人的毅力和非凡的勇氣,在與命運的艱苦抗爭中,終於按計劃一步一步地實現了106個目標,成為一名卓有成就的電影製片人、作家和演說家。
因此說,盡量按照自己的目標,有計劃地做事,這樣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快速實現目標,獲得成功。
一些人總是不停地抱怨自己的運氣不佳,認為自己的不成功是因為社會環境的不公平。可是很少有人去想,一個成功的人除了會付出更多的努力外,還有著一套合理的規劃和有效的工作方法,他們的工作效率通常是別人的兩倍、三倍。用合理的規劃將每日的工作效率提高,成功的希望就會增加。
喬·吉拉德被譽為美國的“銷售之王”。在剛剛接觸推銷行業的時候,喬·吉拉德就發現自己的組織能力很差。他一個月就打出了2000多個電話,平均每周40個。數量一多,工作就雜亂起來。於是,他希望找到一個辦法,使他的工作井然有序,但一直沒有成功。後來他認識到,要提高工作效率,就要像中國那句俗語所說的那樣,磨刀不誤砍柴工,必須花足夠多的工夫去磨刀。
吉拉德很快認識到自己的磨刀工作就是作計劃。因此,他把所打的電話記在卡片上,這樣的話,每周有四五十張卡片。接下來,根據卡片的內容安排下次的話題、要拜訪的客戶,再排出日程表,列出周一到周五的工作順序,這其中包括每天要做的事。當然,這樣做的話,又瑣碎又枯燥,往往需要半天的時間。因此,剛開始時,他總是做到一半就想放棄。但是堅持一段時間後,他就嚐到了甜頭,時間長了,成效便很顯著。
自此以後,吉拉德不再急著打電話,而是抽出一上午的時間作好工作計劃,接下來就是精神飽滿、激情飛揚、信心十足地會見客戶。因為準備充分,狀態良好,他對會談也充滿信心,並相信下周會做得更好。
事實證明,拿出足夠的時間來作細致的計劃,效果驚人。
所以,要想獲得成功,每次行動之前,最好是在前一天晚上做好兩個工作:一是製訂下一步的工作計劃;二是做好總結。其實這兩個工作都浪費不了多少時間,每天隻需半小時,就可以讓行動輕鬆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