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二十歲以後,將每分鍾的價值發揮到最大的10堂時間使用課(1 / 3)

時間是最寶貴而且有限的資源。現代社會的信息承載日益加重,每天都有紛繁複雜的事情等待你去處理,如果你不知道如何進行時間管理,你將會被無盡的信息淹沒。

我們無法使時間停留、倒流,但我們可以控製時間的“流向”,這就是通過有效使用時間,讓時光流向有意義的地方。時間是最不偏私的,給任何人都是24小時,同時時間又是最偏私的,給任何人都不是24小時。當代成功人士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他們都是時間管理的高手。

人已過二十歲,還有多少時間可以拿來浪費

世間最寶貴的是時間,隻要有了時間,你就可以去創造財富;隻要有時間,你就可以擁抱成功。所以說,珍惜時間是成功的關鍵。已經度過二十歲的你,雖然很年輕,但已經沒有多少時間可以用來浪費。

早在200多年前美國還沒獨立的時候,美國啟蒙運動的開創者、科學家、實業家和獨立運動的領導人之一——富蘭克林就在他編撰的《致富之路》一書中收入了兩句在美國流傳甚廣、擲地有聲的格言:“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金錢”。可以說,時間在任何時候,對於任何人都是珍貴的,所以,二十歲以後的我們更要珍惜時間。

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某青年參觀團在日本出席一個會議。出國前,團長準備了厚厚一遝發言稿,可是屆時日方官員遞上的會議程序表卻寫著:“中方發言時間:10點17分20秒至18分20秒。”發言時間僅為一分鍾。

在那些“一杯茶水一支煙,一張報紙看半天”的人看來,這似乎不可思議,而在日本卻是極為平常的。日本從工人到學者,時間觀念都非常強。他們考核崗位工人是否稱職的基本標準就是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單位時間的勞動量,時間一般精確到秒。

的確,時間就是生命。毫不誇張地說,對待時間的方式,可以決定我們的命運。我們的手中握著的可能是失敗的種子,也可能是成功的無限潛能。隨波逐流將一事無成,全力以赴便會前程錦繡,成功就從我們珍惜時間的那刻開始。

不珍惜時間就等於阻塞了通向成功的道路。馬克思說:“時間是人類發展的空間。”要發展事業,要創造奇跡,就要珍惜時間,而且“隻有利用零星時間的人才會做出更大的成績來”。

我國著名經濟學家、教育家,《資本論》譯者之一,廈門大學原校長王亞南是個非常珍惜時間的人。王亞南從小就養成了珍惜時間、刻苦學習的好習慣,用他自己的話說,讀書已成了自己“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早在讀小學時,他就讀書到深夜,有時燈油用完了,自己規定要讀的書還沒讀完,就跑到村裏的曬穀場,借著月光繼續讀書。念中學時,他更是抓緊時間學習。那時有些學生熱衷於遊玩或閑談,王亞南則連看戲都不去,集中一切精力讀書。為了保證不受幹擾,他在自己宿舍的座位上貼了這樣的字條:“來客隻談十分鍾,超過時間恕不奉陪。”

讀中學時,為了爭取更多的時間讀書,他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條床腿鋸短半尺,使之成為三腳床。每天讀到深夜,疲勞時上床睡一覺後,在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腿方向傾斜過去,他一下子被驚醒過來,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讀。天天如此,從未間斷。就這樣,他年年都取得優異的成績。

1933年,他參加了十九路軍發起的福建事變。為了躲過追捕,不得不取道紅海去歐洲。船過紅海時,碰上了風浪,顛簸得使人無法站立,一個浪頭打來,人會被摔出幾尺遠。王亞南叫來餐廳服務員把他綁在圓柱上,好讓自己能繼續讀書。船上的外國人都用驚異的眼光看著這位中國青年,連聲說:“了不起,了不起!”

由此可見,王亞南一生所取得的輝煌成就,與他平時珍惜時間、刻苦學習是分不開的。

浪費時間就是浪費生命。一位作家在談到“浪費生命”時說:“如果一個人不爭分奪秒、惜時如金,那麼他就沒有奉行節儉的生活原則,也就不會獲得巨大的成功。因為偉大的人都懂得爭分奪秒、惜時如金。”

古今中外,沒有哪個人的成就是由虛度年華取得的。一個人如果不珍惜寶貴的時間,不好好學習知識,隻知道蹉跎歲月,那他一生就不會有什麼成就,生命也就失去了意義。所以,我們每個人都不應該浪費時間,尤其是二十幾歲的年輕人,我們需要做的是學會管理自己的時間。我們無法阻止時間的流逝,但是我們可以充分利用時間。如果你知道今天一去不複返,就會好好珍惜當下的每一天。想想每一分鍾對你的意義,怎樣使你的時間過得更有價值吧。要記住,每一秒鍾都是彌足珍貴的。我們要成為時間的主人,而不是成為時間的奴隸。

為什麼成功者看起來一天有26個小時

無論是愛因斯坦、比爾·蓋茨還是普通人,每個人每天都隻有24個小時,但人們在有生之年能夠創造的成果卻有如此大的差別,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對時間的使用方法不同。智者是利用時間創造機會,所以他的成功機會永遠比別人多;庸者是等待時間給予機會,所以他隻有極少數的成功機會;愚者是浪費時間錯過機會,所以他永遠都沒有成功的機會。而二十幾歲的你,想成為哪種人呢?

很多人都有目標、有理想,但是,他們的夢想和行動脫了節,問他們為什麼,他們常說的借口就是“沒時間”。

事實上,每個人都很忙碌,除了日常工作外,還有很多生活瑣事。但是,把同樣的工作交給不同的人,他們完成工作所耗費的時間卻各有不同。有些人要花上一星期才能完成的工作,有些人卻隻需要一天的時間。

為什麼會有這樣大的差別呢?除了學識和能力的不同外,關鍵的一點就是因為時間管理方法不同。做事效率高的,往往時間管理較佳;而做事效率低的,則時間管理也十分差。要使自己向目標邁進,那就一定要作好時間管理。

作家劉墉就是一位善於管理時間的人。他精致典雅的散文隨筆暢銷於全球華人圈中,成為全世界華人中創作數量最大的作家。

取得這樣的成就,其才情自然是重要的因素,但是,還有一個因素同樣重要,那就是劉墉對時間利用的精細。劉墉身邊的人都知道,他是把自己的時間精確到分鍾的人。所有接待過劉墉的機構都清楚,讓劉墉滿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他們對時間的把握實在難以達到劉墉那樣的精細。

任何一次活動,他都會要求提供一份詳細的日程表,表中要列明所有他能夠想到的具體條目:幾點幾分從酒店門口出發;從一個城市到另一個城市有幾趟航班,哪一趟航班最節省時間,怎麼銜接,如何接送;中午12點以後不要安排活動,以保證下午和晚上參加活動時精神飽滿;不和不相識的人一起吃飯,如果非吃不可,要確定好時間,時間一到立刻走人;某個活動從幾點幾分開始,幾點幾分到達休息室,從休息室到達會場需要幾分鍾。每次活動前,即使你已經提前告訴了他你會幾點幾分在大廳接他,但是他仍然會谘詢樓層服務員,他從房間到大廳需要幾分鍾,然後他會準時從房間出來,一分鍾也不浪費地準時到達。

對於劉墉來說,最大的罪過就是無端地浪費時間。甚至在他看來,為了節約時間,得罪人也值得。因為無端的應酬不僅浪費了自己的寶貴時間,還傷害自己的身體和精神。他認為自己是自己的時間的主人,別人沒有權力要求他。他常說的話是,人的一生沒有多少時間可以揮霍,自己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每一分鍾時間都要用在刀刃上。

所以說,時間管理是追求成功必備的條件之一。一天的時間不多不少,隻有24小時,時間管理做得再好,也不能讓一天的時間有所增加,可是,卻能夠使你用得更有效率,不至於白白浪費,這就是為什麼成功人士看起來一天有26個小時的原因,當然,這也是成功者必備的素質之一。

很多人抱怨時間不夠用,其實那並不是真的不夠用,而是由於時間管理不善,不知道自己把時間浪費到哪裏去了。原本可以半小時完成的事,結果一兩個小時過去了還沒有做完。而那些善於管理時間的人,相同時間內所做的工作卻比前者多幾倍。

那麼,二十幾歲的我們該如何作好時間管理呢?

時間管理的第一步並不是技術問題,而是精神問題。時間管理,首先一定要集中精神,專心致誌。在讀書時讀書,遊戲時遊戲,不要把精力分散。

可以說,現代人的精神缺陷之一,就是集中精神比較困難。很多人工作都要使用電腦,你不妨留意一下,你在工作時,有多少時間是在想其他事情的。二十幾歲的年輕人尤其容易幻想,對著電腦時間長了,感到有一些沉悶時,幻想就很容易出現,因而注意力就分散了,這樣一來就已經不知不覺浪費了若幹個小時。

時間一去不複返,後悔也無用。所以,首先要將精神集中起來。集中精神需要很強的自律,要時時提醒自己現在該做些什麼。知道自己正在做什麼,也就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當養成了良好的時間管理習慣之後,漸漸你就會發覺,由於時間觀念的改變,你做事的成功率也愈來愈高,你的人生已經慢慢地在改變,讓你更加有信心來麵對一切挑戰。

所以,二十幾歲的年輕人,從今天起,不要浪費時間,不要輕易放過任何時間。如果你發現自己已經浪費了很多時間,那麼,不要猶豫,別再浪費時間,現在就檢討自己的時間利用率,好好去管理它。

掌握工作中的二八定律,你的效率將大大提高

二八定律是由意大利經濟學家帕累托提出來的,是可以運用在生活中各個方麵的一個有趣的法則。但如果將這一法則用在時間管理上,你會發現有意想不到的收獲。事實上,人們常說的那種事半功倍,就是該定律有效運用的理想境界。

人們常常有這樣的感覺,時光匆匆不複返,好多事情都還沒有來得及做,大把的光陰就已經過去了。於是,有人開始感歎:“我的時間不夠用了。”其實,時間永遠不會不夠用,就看你怎麼去管理、怎麼去利用。

美國企業家威廉·穆爾在為格利登公司銷售油漆時,頭一個月僅掙了160美元。他仔細分析了自己的銷售圖表,發現他80%的收益來自20%的客戶,但是他卻對所有的客戶花費了同樣的時間。

於是,他要求把他最不活躍的36個客戶重新分派給其他銷售員,而自己則把精力集中到最有希望的客戶上。不久,他一個月就賺到了1000美元。穆爾從未放棄這一原則,這使他最終成了凱利-穆爾油漆公司的主席。

從這個案例我們可以看出來,我們要把80%的時間用到最有成效的地方去。

時間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公平的。對於聰明人來說,通常隻花費一點點時間就能取得較大的成績。依80/20法則的看法,如果我們在重要的20%的活動上多付出一倍的時間,便能做到一星期隻需要工作兩天,收獲就可比現在多60%以上。所以說,隻要有計劃地利用好自己的時間,就能使你的工作遊刃有餘。

羅斯福是一個非常注重計劃的人。他時常把該做的事都記下來,然後擬定一個計劃表,規定自己在某時間內做某事。通過他的辦公日程表可以看出,從上午9點鍾與夫人在白宮草地上散步起至晚上招待客人吃飯為止,整整一天他總是有事做的。

細心計劃自己的工作,這是羅斯福做事有效率的秘訣。每當開始一項工作時,他便先計劃需要多少時間,然後安插在他的日程表裏。他總是把重要的事很早地安插在他的辦事程序表裏,所以他每天都能把許多事在預定的時間之內做完。

根據“二八法則”可知,我們平時做的許多事情都隻是在浪費時間。這些事情對我們沒有幫助,卻平白占據了我們80%的時間和精力,而我們隻有20%的時間花在重要的事情上。很明顯,我們一生浪費了大量時間,導致工作效率低下。因此,為了避免浪費更多的時間,提高工作效率,我們需要重新分配我們的時間,將我們80%的時間花在重要的20%的事情上。

為達到這個目的,首先需要找出那“重要的20%”。這類事情通常是:符合我們自身強項的事情;能夠在主觀上給我們自己帶來快樂的事情;能夠在客觀上為他人創造價值的事情;你一直以來都夢寐以求的事情;根據經驗證明,確實能夠帶來80%成果的事情以及那些能夠激發你的創造力的事情。

找到了這些事情後,我們要為自己確定一個明確的先後次序,將有限的時間盡可能多地投入進去。當然,助你成功的“重要的20%”,其實是因人而異的。

那麼,該怎樣找到這些事呢?你需要從自身入手:總結一下過去的成功經驗,找出其中產出與時間投入比例最高的那些事,將它們一一羅列出來進行仔細對比,歸納出這些成功經驗之間的相同之處,這就是對你最重要的20%的事。

找出“重要的20%”之後,為了將我們80%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20%的重要事情中,還需要正確的做事方式。

首先,我們要學會勇敢地說“不”。為了預留出足夠的時間來處理真正重要的事,我們必須學會放手。要懂得把不重要的任務移交給他人處理,要減少不必要的社交活動,有時還要有勇氣明確地說出這個讓人難堪的“不”。因為,適時地放手雖然會讓我們失去某些東西,卻能夠為我們贏得更多的時間和更高的生活質量。

除了學會勇敢地說“不”外,其實還有另外一種方法,那就是把原本屬於自己的工作委托給他人處理。可惜,大多數人都習慣親曆親為,認為這是一種自我能力的體現,認為沒有自己的參與,很多事情都不可能取得理想的效果。然而,為了提高你的工作效率,你必須學會委托,無論是在工作中還是在私人生活方麵,你都應該盡可能地把適當的事情委托給他人處理。但是,請注意“適當”這兩個字,委托並不是隨意的推托。隻有找對了委托的對象,你才能保證委托的實際效果,才能真正為自己的重要事情省出足夠的時間。

盡管委托能夠給你帶來諸多的益處,但還有一點需要記住,有些事情是無論如何都不能撒手不管的。擁有重要戰略意義的事務——比如製定長期目標與安排工作重點這類任務,一定要親自處理,針對一些惡性事故或負麵事件的條款和處罰措施也要親自製定。

二十幾歲的年輕人,相信你在工作中掌握了二八定律以後,你的工作效率將會大大提高。

隻有爭分奪秒,你才能搶占先機

為什麼成功的人都是那些爭分奪秒,珍惜時間的人?因為爭分奪秒、珍惜時間的人能夠搶占先機,而在瞬息萬變的市場經濟時代,先機就意味著財富,意味著成功。所以,二十幾歲的年輕人,如果你想早日獲得成功,你就得爭分奪秒。

我們都知道,貝爾被稱為“電話之父”,然而這後麵還有一個小故事:1875年6月2日,貝爾和助手沃特森經過長時間的努力,終於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台實用的電話機。1876年3月3日,貝爾的專利申請被批準。

其實,在貝爾申請電話專利的同一天幾小時後,另一位傑出的發明家艾利沙·格雷也為他發明的電話去申請專利。由於貝爾於1876年3月10日所使用的這部電話機的送話器在原理上與另一位電話發明家格雷的發明雷同,因而格雷便向法院提出訴訟。一場爭奪電話發明權的訴訟案便由此展開,並一直持續了十多年。

最後,法院根據貝爾的磁石電話與格雷的液體電話有所不同,而且比格雷早幾個小時提交了專利申請等這些因素,作出了現在大家都已經知道的結果的判決,電話發明權案至此畫上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