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圓合璧能縱橫捭闔
外圓內方的處世哲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正確處理各種關係的有效方法。方是對原則的遵循,對道德標準的維護;圓是思路的變通,是手段的靈活。人們處在各種關係之中,方圓之道是其安身立命、殺出重圍的重要途徑。特別是在與地位較高的人相處時,更要掌握方圓之道。命運掌握在當朝皇帝乾隆手裏的紀曉嵐,其處世之道就是一例。
其實清朝才子紀曉嵐並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樣風流倜儻,據史書上記載,紀曉嵐“貌寢短視”。所謂“寢”,就是相貌醜陋;所謂“短視”,就是近視眼。另外,跟紀曉嵐交遊數十年的朱珪有詩描述紀曉嵐:“河間宗伯姹,口吃善著書。沉浸四庫間,提要萬卷錄。”
看來,紀曉嵐還有口吃的毛病。當然,紀曉嵐既然能通過各層科舉考試,其間有審音官通過對話、目測等檢查其形體、長相以及說話能力,以免上朝時影響朝儀“形象”,應該不至於醜得沒法見人,但無論如何,紀曉嵐長相不好看,卻是無疑的。長得醜、近視眼、口吃,這些生理特點都成為紀曉嵐一輩子與乾隆貌合神離、不得乾隆真正信任的重要原因。
為何如此說,其實這與乾隆的用人標準有關,他對身邊近臣的挑選標準是不但要求這些人機警敏捷、聰明幹練,而且要相貌俊秀、年輕漂亮。例如和珅、王傑、於敏中、董誥、梁國治、福長安等人都是數一數二的“美男子”,故而得到重用,真是怪人一個!而紀曉嵐如此之醜,如何能得有此怪癖的皇帝的真正重用呢?因此,有人說,紀曉嵐隻不過是乾隆蓄養的文學詞臣而已。但是這位“詞臣”卻以自己的處世方式在乾隆嘉慶時期走上高位,並將自己的名字刻在中國的史冊上,成為文化巨人。
究其原因,這不僅僅是由於紀曉嵐主持編著了《四庫全書》,或者多年主持著科舉考試,對乾隆朝貢獻重大,更因為他懂得方圓處世之道,因此能在乾隆帝那對寵臣的怪癖要求中,自在地做事。有一個故事即可證明紀曉嵐的這種處世方法。
有一次,乾隆皇帝想開個玩笑以考驗紀曉嵐的辯才,便問紀曉嵐:“紀卿,‘忠孝’二字作何解釋?”
紀曉嵐答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是為忠;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是為孝。”
乾隆立刻說:“那好,朕要你現在就去死。”
“臣領旨!”
“你打算怎麼個死法?”
“跳河。”
“好吧!”
乾隆當然知道紀曉嵐不可能去死,於是靜觀其變。不一會兒,紀曉嵐回到乾隆皇帝跟前,乾隆笑道:“紀卿何以未死?”
“我碰到屈原了,他不讓我死。”紀曉嵐回答。
“此話怎講?”
“我走到河邊,正要往下跳時,屈原從水裏向我走來,他說:‘曉嵐,你此舉大錯矣!想當年楚王昏庸,我才不得不死;可如今皇上如此聖明,你為什麼要死呢?你應該回去先問問皇上是不是昏君,如果皇上說他跟當年的楚王一樣是個昏君,你再死也不遲啊!”’
乾隆聽後,放聲大笑,連連稱讚道:“好一個如簧之舌,真不愧為當今的雄辯之才。”
這就是紀曉嵐,這就是紀曉嵐的處世智慧,他活到82歲,經雍正、乾隆、嘉慶三朝,60歲以後,五次出掌都察院,三次出任禮部尚書。他逝世以後,築墓河北崔爾莊南五裏之北村。朝廷特派官員,到北村臨穴致祭,嘉慶皇帝還親自為他寫了碑文。我們不能不讚歎其為官之道的高超。
世界上有兩種類型的思想,一種以“方”為代表,好比剌蝟,以不變應萬變;另一種以“圓”為代表,好比狐狸,遇事靈活機智,二者可謂是優劣參半,如果兼收並蓄,融二者之精華於一身,如紀曉嵐這樣豈不是更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