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男人最幸福(生活保健叢書)13(2 / 2)

溫商既有足夠的合作精神,又有很強的競爭意識。不管是合作還是競爭,有一點是肯定的:溫商最喜歡“紮堆”經營、團隊作戰。

20世紀80年代初,溫商敏銳的商業嗅覺嗅到了福建廈門這個商業寶地。那時,廈門還未展現出特區的風采,除了正在建設,到處都是鋼筋水泥、腳手架的湖裏工業區外,這個海濱城市尚可炫耀的無非是它的集美學村、廈大校園以及鼓浪嶼、萬石岩等固有的旅遊觀光點。但溫商巳經在改革開放的信息中看到了廈門的商機,捷足先登,帶去了溫州人生產的小商品。在“豎起買賣旗,便有鈔票賺”的廈門,精明的溫商掘到了“第一桶金”。

綜觀溫商闖市場的模式,一些經濟學家稱讚溫商有一套硬功夫。而溫商也像商場的幸運兒,出現在哪裏,哪裏便福星高照,商機無限,財源滾滾。說溫商的成功是因為運氣好有些片麵,溫商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是能夠把握市場,於平淡中見驚奇。另外,就是獨具溫州特色的搶團經濟、團隊作戰,使其在激烈的商戰中占據“人和”的最大優勢。

在溫州,往往是一人出國剛立足,馬上會帶動一群老鄉漂洋過海,巴黎5萬溫州人大多是這樣移民海外的。在《可怕的溫州人》一書中,著者描述說:“靠著溫州人的關係網,初來乍到的人不用怎麼費勁便可以謀生,加工皮包、皮鞋或在親戚朋友的餐館裏做工。溫州人在巴黎能買到一種中文電話卡,把信息源源不斷地從巴黎傳遞到溫州。”

到現在,溫商的店已經延伸至巴黎郊區93個省,環巴黎市郊一個大圓的範圍內,還分布著上千家溫州餐館。溫州移民光是在巴黎地區已高達15萬。如今到歐美旅遊,說溫州話說不定比說英語還管用。

麵對做工不要命的溫商,商界老大猶太人的地位開始動搖了。

猶太人漸漸開始出賣店鋪給溫商,後來溫州貨的暢銷勢不可擋,猶太人的店裏居然也寫上了中文。

接著,溫商又以高價買下周邊所有的咖啡店、麵包房、洗衣店等統統作服裝批發,一個200平方米的店鋪賣到100萬歐元的天價。溫商還引發了當地區政府和老百姓的集體罷工抗議,原因是溫商把店鋪從小路開到大路、小街開上大街,形成發散式集市。這一下打破了法國人早上吃麵包、下午喝咖啡的生活習慣。法國人不幹了:溫商都賣衣服了,我們去哪裏喝咖啡啊?

有了資金積累後,溫商的群體團結優勢就顯現出來了。有人要開店,親戚朋友都會解囊相助。隨後,家庭作坊式的製作與經營節省了大筆的成本,溫商的經營之路快速而平穩。

如果說溫商最初的“紮堆”隻是出於自身生存的需要,屬於無意識合作;那麼近年來,溫商已經從“紮堆”升級到了團隊精神,開始有意識地聯手出擊。

比如頻頻出擊於全國各地的溫州購房團。當年,10萬溫州人走四方,推銷他們的皮鞋。今天溫州人又攜帶大量資金,上青島,下蘇杭,到處一擲幹金,購買房產。溫商現在終於開始顯示自己的實力了。他們的一舉一動,開始牽扯各地大老板、銀行的目光,甚至驚動政府官員動用政府的力量進行幹預。

就是這種抱團打天下的團隊精神,使得溫商到了哪裏,都戰無不勝。何況,從最初的“紮堆”版本升級到現在的“團隊”版本,使得溫商在商業活動中如虎添翼。溫商自稱為“森林經濟”——一片森林有大樹,也有灌木、小草,在生態上相互聯係和支持,遠比單打獨鬥更有活力。這種說法似乎更妥帖。難怪,一個外地商人頗有感觸地說:“我們是用一根手指和他們的拳頭在打架,自然招架不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