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男人積累財富策略 不做掰玉米的狗熊
過去多次聽人談過熊瞎子掰玉米,掰一個丟一個,掰一個往胳膊下夾一個,再掰一個再往胳膊下夾一個,而原先的一個自然丟了,還完全不知,掰到最後依然僅僅隻有一個玉米……
這隻是一個寓言,諷刺的是熊瞎子的笨,忙到最後依然沒有增加多少積累。
倘若熊瞎子隻是在做遊戲、表演,以供遊人觀賞,逗人一樂,人們在一樂之餘似乎覺得這笨熊還有點可愛;倘若熊瞎子是在做著自己的事,而且一本正經,一臉認真,人們在看過之後,對這笨熊恐怕隻剩下一點兒憐憫了。顯然如這隻狗熊一般的投資者是失敗的投資者。
貪婪指貪得無厭,即對與自己的力量不相稱的過分的欲求。它是一種病態心理,與正常的欲望相比,貪婪沒有滿足的時候。
貪婪心理的成因可從客觀與主觀兩個方麵分析。
客觀原因:中國古代就有“馬無夜草不肥,人無橫財不富”、“餓死膽小的,撐死膽大的”的說法,反映了不勞而獲的投機心理。它宣揚的不是勤勞致富而是謀取不義之財。受這種觀念的影響,社會上確有一些不務正業,靠貪汙、行騙過活的不法分子。
貪婪並非遺傳所致,是個人在後天社會環境中受病態文化的影響,形成自私、攫取、不滿足的價值觀而出現的不正常的行為表現。
這一點,在那些淪為腐敗分子的官員身上體現得較為典型。一般而言,貪婪心理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1.錯誤的價值觀念
貪婪的人認為,社會為自己而存在,天下之物皆為自己所擁有。這種人存在極端的個人主義,永遠不會滿足。得隴望蜀,有了票子,想房子;有了房子,想位子;有了位子,想女子;有了女子,想兒子。即便“五子登科”,也不會滿足。
2.行為的強化作用
貪婪的人,初次伸出黑手時,多有懼怕心理,一怕引起公憤,二怕被捉。一旦得手,便喜上心頭,屢屢嚐到甜頭後,膽子就越來越大。每一次僥幸過關對他都是一種條件刺激,不斷強化著那顆貪婪的心。
3.攀比心理
有些人原本也是清白之人。但是看到原來與自己境況差不多的同事、同學、戰友、鄰居、朋友、親戚、下屬、小輩,甚至原來那些與自己相比各種條件差得遠的人都發了財,心裏就不平衡了,覺得自己活得太冤。由此生出貪婪之念,伸出貪婪之手。
4.補償心理
有些人原來家境貧寒,或者有一段坎坷的經曆,便覺得社會對自己不公平。一旦其地位、身份上升,就會利用手中的權力向社會索取不義之財,以補償以往的不足。
5.僥幸心理
這種心態導致犯罪分子自我欺騙、我行我素,隨著作案次數的增多,膽子越來越大,因而越陷越深。
6.盲從心理
有些人認為,現在“大家都在撈,你撈我也撈”,“吃回扣”、不給好處不辦事的現象很普遍,“撈”了也沒事,查到的也不過那麼幾個,”大家都這樣“撈”老實人吃虧”,形成“不撈白不撈”的心理。
7.功利心理
一些人把市場經濟看成金錢社會,拜金成為他們的信條;一些人有失落感,認為“今天這樣,明天那樣,不知將來怎麼樣”;一些人滋長了占有欲,把市場等價交換原則引入教學活動中,“有權不用,過期作廢”,從而引發種種以權謀私的權錢交易。
8.虛榮心理
一些教工、官員曾經表現較好,也為國家培養了很多人才,桃李滿天下,但是一旦地位變了,權力大了,討好的人多了,就開始飄飄然起來。
貪婪是一種過分的欲望。貪婪者往往超越社會發展水平,踐踏社會規範,瘋狂地向社會及他人攫取財物,給社會帶來了極大的危害。若欲改正,是可以自我調適的,具體方法如下:
1.自我反思法
自己在紙上連續20次用筆回答“我喜歡……”這個問題。回答時應不假思索,限時20秒鍾,待全部寫下後,再逐一分析哪些是合理的欲望,哪些是超出能力的過分欲望,這樣就可明確貪婪的對象與範圍,最後對造成貪婪心理的原因與危害,作較深層的分析。分析自己貪婪的原因是有攀比、補償、僥幸的心理,還是缺乏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分析清楚後,便下決心,堂堂正正做人,改掉貪婪的惡習。
2.格言自警法
古往今來,仁人賢士對貪婪之人是非常鄙視的,他們撰文作詩,鞭撻或諷刺那些索取不義之財的行為。想消除貪婪心理的人,應牢記那些詩文和名言格言,朝夕自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