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做擁有愛情的男人 適當地聽聽父母的意見
現代男女接受許多新思想和民主自由的觀念,許多事情有自己的主張。但常言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父母的人生經驗畢竟比較豐富,他們的意見都是有一定道理的,我們在熱戀中不要全然不顧父母的意見。
小文和小凱是大學同學,兩個人在校時就談起了戀愛,而且難解難分。但是,畢業後,雙方的父母認為他們的性格不合適,因此,畢業一年後他們就分手了。小文想起他們一起醉酒,一起坐在馬路邊向車扔石塊的情景。那時在別人眼裏,他們是一對璧人,太相似了。可是誰會想到璧人並沒有結果,他們分開了。小文清楚地知道他們是不會有結果的——他們是有很多相同的東西,可以一起分享快樂和憂愁,但是,他們有更多的不為人知的不同,包括擠牙膏的方式,一個從底部,一個從中間,為此吵了很多次。他們都清醒地認識到長期穩定的兩個人的生活是需要習性相近的,而習性相遠隻會讓一方包容或者隱忍,或者雙方都變得不客氣。所以相同的性情往往滋生了兩個人的愛慕和吸引,而相同的生活習慣和思維方式卻是兩個人不分開的保證。小文和小凱在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上的不同注定了他們隻有以分手告終。愛情是和人的生活習慣有關的,所謂“性相近,習相遠”也,不同的生活習慣很難讓兩個相愛的人在一起。
父母現實的眼光一般與“門當戶對”掛鉤,用“門當戶對”來衡量愛情是否有道理呢?其實還是有道理的。一提“門當戶對”,我們很容易想起在舊社會中所謂雙方家庭的社會地位和經濟狀況相當的舊式婚姻製度下的“門當戶對”,這給天下多少有情人造成了不幸,也造成了許多戀愛的悲劇。事實上“門當戶對”的婚姻是保證美滿婚姻的一個條件,許多美滿婚姻還是曆曆可數的,應該說還占了一個很大的比例。
今天,我們提的“門當戶對”是指雙方家庭的為人道德、雙方家庭的文化素養和雙方家庭的家教家風要相近。而前兩者決定著一個家庭的家教要求,長期的家教又會形成家風。如此的“相近”,會培養形成家庭成員的基本素質及人生觀、價值觀。而素質的優劣、人生觀、價值觀的不同,會反映出對人、對己、對事態度的不同,甚至會全然相反。愛人之間的相處,也離不開對人、對己、對事的態度,感情融洽與否,婚姻美滿與否,尋根究底,確實都有一個門當戶對的問題。“百年伉儷是前緣,天意巧周全”,大抵什麼層次的人,上天給他配什麼層次的伴倡,所以兩性之間得以保持整體穩定。街頭流浪的乞丐,老婆要麼在鄉間種田,要麼也在都市裏乞討過活,絕不可能是個女博士。
在現代社會,露絲愛上傑克隻是好萊塢電影工業一手炮製的童話。正因為是人間難得幾回見的童話,《泰坦尼克號》的愛情故事才賺得了無數男女的眼淚。所以我們應該聽聽父母的忠告,父母把他們的眼光投到了現實中的更具體的層麵,而不是風花雪月的愛情。在需要物質和精神兩種食糧來讓人快樂的今天,我們更願意選擇門當戶對。兩個人既需要有相同的生活習慣,還需要有共同的進步,而這恰恰是一樁幸福的、高素質的婚姻的體現。以為愛情可以超越一切,而無視“門當戶對”的勸告,必將為日後的婚姻生活埋下苦果。
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
在很多人的眼裏,愛是一個非常崇高與無私的東西,它就像春天花草的芳香,夏天灼日般的熱度,秋天累累碩果的甘甜,冬天白雪的純淨,不能帶有絲毫的雜質。他們總是覺得愛是需要絕對的奉獻和犧牲的,是一種徹底的情感交流,是雙方彼此交融在一起、不分彼此的共同體。這是相當錯誤的,愛不是一個共同體,而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它是對等的,是需要雙方共同經營的。雖然彼此間的付出是應該的,但又不是理所當然的。如果把對方的付出視為理所當然,那就會掉進愛情的墳墓,對方便會舍你而去,你們的愛情也就走到了盡頭。
在20世紀70年代,一對男女相戀了,女的家境殷實,男的卻因階級成分問題被下放到一個小山村去“學習”。為堅守這段愛情,女的不顧家裏的反對,甚至不惜斷絕關係,毅然跟隨男的到偏僻的山村吃苦受累。半年中,兩人相安無事,接下來的中秋節,鄉裏給來下鄉鍛煉的住戶每人分一塊月餅。當分到他們家時,恰巧男的收工在家,女的還沒回來。那個年月,月餅是多麼難得一見的寶貝啊,男的在油燈下摸索著分來的兩塊不大的月餅,想要等女的回來一起吃。時間一分一分地過去了,男的覺得時間如此難熬,饑餓難忍,心裏想,先把自己的那塊吃了吧,不等她了。於是三下五除二,一塊小月餅頃刻成了他的腹中之物。吃完自己的那塊,男人又意猶未盡地看著女人的那塊月餅。那是一塊多麼香的月餅啊,厚厚的什錦餡、薄而脆的黃油皮兒,在燈光下閃著誘人的光澤。誰都無法想象,他的內心甚至沒經過幾次鬥爭,就毫不猶豫地將女人的那塊月餅也塞到了嘴裏。誰知這時女人回來了,她聽說中秋節分月餅,興衝衝地往回趕,想要和男人一起吃月餅過中秋,可推門看到的卻是男人正如狼似虎地吞咽著那塊屬於她的月餅。女人背上的鋤頭落在了地上,隨之落下的,還有女人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