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男人最幸福(生活保健叢書)22(2 / 2)

安東尼·羅賓說過,行動是化目標為現實的關鍵步驟。有個朋友知道他對這次旅遊的安排,到他家做客時問他:“北京怎麼樣?”

“我想,”這人回答,“北京是不錯的,可我沒去。”

朋友驚訝地問道:“什麼?你花了那麼多時間作準備,出什麼事了嗎?”

“我是喜歡製訂旅行計劃,但我不願坐飛機,受不了,所以待在家裏沒去。”

冥思苦想,謀劃如何有所成就,無論如何都不能代替實踐。沒有行動的人隻是在做白日夢。

要消滅做偉大人物的念頭

有一位將軍,在大軍撤退時總是斷後,回到京城後,人們都稱讚他很勇敢,將軍卻說:“並非吾勇,馬不進也。”將軍把自己斷後的無畏行為說成是由於馬走得太慢。其實,在人們心目中,“馬走得太慢”這句話絕對無法抵消將軍的英雄形象。

那些深諳做人之道的人,大都是在社會群體中能夠擺正自己位置的人。把自己看成比別人高人一等的人,是世界上最愚蠢的人。

有時我們的煩惱來自於我們有顆狂妄自大的心。一個人如果妄自尊大,把誰都不放在眼裏,一切皆以自我為中心,那麼他一定會一天到晚被煩惱重重包圍著。

若一個人太自負了,就很容易陷入一種莫名其妙的自我陶醉之中,變得自高自大起來。他會無視所有人對他的不滿和提醒,終日沉浸在自我滿足之中,對一切功名利祿都要捷足先登,這樣的人永遠也得不到人們的理解和尊重。

自傲者對自我失去了客觀評價,覺得在這個世界上唯我最大,舍我其誰,一副不知天高地厚的架勢,以顯示自己偉大的魄力和氣度。可是靠說空話解決不了任何問題,人們尊敬的是那些腳踏實地幹實事的人,而不是自吹自擂的說謊專家。其實越偉大的人越會謙卑待人,人們也越會敬重他。

大文豪托爾斯泰的女兒曾寫過這樣一篇趣事:

從莫斯科到雅斯納雅·波良納有二百公裏,這段路程父親有時候徒步行走。他喜歡步行,肩上搭個口袋,長途跋涉跟沿途流浪的人們結伴而行,誰也不知道他是誰。路的行程一般需要五天。沿途食宿經常在車馬大店或隨便一個住處就便解決。如果趕上火車站,他便在三等車廂的候車室歇歇腳。

有一次,他正在這種車站候車室裏休息,突然想到月台上去走走。這時剛好一列客車停在那裏,眼看就要開車了,父親忽然聽見有人在招呼他:“老頭兒!老頭兒!”一位太太探身車窗外喊他,“快去盥洗問把我的手提包拿來,我忘在那兒了……”父親急忙趕到那裏,幸好,手提包還在。

“多謝你了!”那太太說,“給,這是給你的賞錢。”於是遞給他一枚五戈比的大銅錢。

父親不慌不忙地將它裝進了口袋。

“您知道您把錢給誰了嗎?”一位同行的旅伴問這位太太。她認出了這個風塵仆仆的趕路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戰爭與和平》的作者,“他是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呀!”

“天呀!”這位太太叫道,“我幹的什麼呀!列夫·尼古拉耶維奇!列夫·尼古拉耶維奇!看在上帝的份上,原諒我吧,請把那枚銅錢還給我!把它給您,真不好意思。哎呀,我的天,我這幹的是什麼呀!……”

“您不用感到不安,”父親回答說,“您沒做錯什麼事……這五戈此是我掙來的,所以我收下了。”火車鳴笛了,開動了,它把一直在請求父親原諒並希望將那五戈比要回去的太太帶走了。父親微笑著,目送著遠去的火車。

真正的大人物是那種成就了不平凡的事業卻仍然像平凡人一樣生活的人。他們虛懷若穀,從來不會因為自己腰纏萬貫而盛氣淩人,從來不會見人就喋喋不休地訴說自己是如何成功和發跡的。他們也從不痛恨自己的同人是“居心叵測之人”,他們隻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平和地做著自己該做的事情。二十幾歲的男人也許會有對未來的憧憬,也許會有對夢想的渴望,也許你在學校裏有著不俗的成績,也許你的家庭背景很顯赫。但是,千萬不要因此而覺得自己了不起,也不要幻想著有一天自己可以成為偉大的人物。步入社會就是一個新的開始,過好平凡的每一天,走好腳下的每一步,這樣才會一點點向成功靠近,最終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