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決策,給人感覺是一個很重大的概念,事實上它也是決定一個事件、一個企業是否能夠成功的關鍵一步。以前所有的計劃、部署、調查、溝通,最後都是為這一“決策”做的支持,所謂的“臨門一腳”大概是最能揭示決策的意義!
在大宅門中,白萌堂的功與過我們暫且不論,但是在最後他做出了一個最為正確和英明的決策——那就是將白家交給了二兒媳白文氏。不管說是白萌堂慧眼識英才也好,還是白文氏真的德才兼備也罷,總之正是由於這個決策使得家道中落的白家和已經被封的百草堂又重新獲得了新生。
如同現在的一些公司,他們總是能夠做出一些讓人目不暇接的優秀決策。而另一些公司卻飽受決策不利之苦。為什麼會有這麼嚴重的差異?原因就在於他們是否懂得決策的藝術,是否懂得決策的管理。
何謂決策
去吧,按剛才說的辦!
——白萌堂
什麼是決策呢?在管理學界,它的定義眾說紛紜,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即決策是從多種方案中做出的選擇或決定,也可以說是多方案擇優。通常講的領導“拍板”,指的就是決策。但絕不能把決策僅僅理解為一瞬間的“拍板”,它包括決策前的提出問題、搜集資料、預測未來、確定目標、擬訂方案、分析估計和優選以及實施中的控製和反饋、必要的追蹤等全過程。
決策是人類社會確定方針、策略的大計活動。它涉及到生活的各個領域、個人和集體的各種行動都受決策的支配,它是有意識地指導人們的行動走向預定的目標。由此觀之,決策定義的內涵包括:
(1)決策總是為解決某一問題作出的決定。
(2)決策是為達到確定的目標,沒有目標就沒有方向,也無法決策。
(3)決策是為了正確行動,不準備實踐,用不著決策。
(4)決策是從多種方案中作出的選擇,沒有比較,沒有選擇,就沒有決策。
(5)決策是麵向未來的,要作出正確的決策,就要進行科學的預測。
決策是一個過程。從認識論上考察,決策過程就是一個主觀反映客觀動態的認識過程,是從實踐中獲得規律性認識並形成概念,再從抽象到具體形成決策以付諸實踐的過程。實踐既是決策的起點又是它的終點,決策過程是認識論中兩個飛躍的中間環節。這個過程貫穿著人的邏輯判斷,特別是創造性的思維活動。問題源存在於實踐中,而要從問題中揭示其固有的本質,保證概念開發的正確並作出科學的決斷,必須靠理性思維的抽象力。決策在實施中發現了偏離目標的震蕩,發現了同客觀規律的反差,經過反饋進行再認識,修正主觀認識,調整決策以同實際達到具體的、動態的統一,這就是一個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能動的創造性的決策過程。
在整個決策過程中要區別決策研究同決策行動兩個環節。決策研究是智囊團的職責,集中體現在“謀”上。而決策行動是領導者的職能,集中體現在“斷”上。謀與斷是有聯係的,多謀才能為善斷創造條件,但“謀”不能取代“斷”,“斷”亦不能脫離“謀”,“謀”得不科學,由智囊團負責,“斷”得失誤,要由領導者負責。“謀”與“斷”要分工,各盡其責。
科學決策要求按科學的決策程序辦事,要求依靠專家集團運用科學的決策方法提供方案,也要求領導者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去決斷。
一般來說,決策被分為四大類:
1.選擇性決策
在選擇性決策中,決策者麵對著兩個或者更多離散的、特殊的備選項,他必須從這個集合中選出一個子集或者僅選出一個選項。比如一個選址的例子:“新工廠是應該建在阿姆斯特丹還是建在波恩?”許多人想到決策時,第一個出現在腦海中的就是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