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善陳光標57(1 / 2)

1劫富濟貧:大學高額招收富家子

在慈善道路上,陳光標救助了不少貧困兒童,結果他們還是沒有辦法讀到大學畢業,對於這種現象,作為全國政協特邀委員陳光標則提議:“貧困人家的孩子根本上不起大學。我建議在高校推行更大的慈善行動,名牌大學的思想應再解放一點。富人的子女要讀這些名牌大學,差一點分都可以收,但要高額收費。然後,把這些富人掏出來的錢,用來幫助窮人的孩子上大學,最終實現教育公平。”從陳光標的這一點建議來看,如果富人孩子考試分數差一點,就可以用多繳費的方式攫取錄取權,有人會認為這是一種金錢贖買方式,它顛覆了權利平等的製度性根基,使得金錢成為高考錄取的腐蝕劑。用一個形象的範式表達就是:有錢就有特權,無錢喪失權利。這顯然是不符合法治社會公民平權的邏輯的。 然而也有人會提出非議,因為以金錢攫取名校錄取權的建議,還隱含著更深的偽善性。富家子弟贖買錄取名額的金錢,即使真的用來救濟貧困生,也不是平等的慈善關懷,而是權利交換下的利益彌補。這樣的劫富濟貧,隻能是有錢者附庸風雅的樂土,而非涵養科學知識和民主素養的地方。陳光標先生開出的劫富濟貧式的藥方,是亂上添亂,這樣的藥方,是飲鴆止渴。然而值得一提的是,著名經濟學家、北大光華學院院長張維迎的觀點則與陳光標不謀而合,他在一個高端經濟論壇上表示,大學提高學費對窮學生有利。他認為,一個真正好的體製,是可以收費高,但花80%在獎學金上,窮人就上得起大學了。他並以北大為例說:“北大本科生一年的成本是20000元,一年的學費4000元,剩下的16000元都是政府在補貼,這是窮人在補貼富人。為什麼不讓富人多出些錢呢?比如說,學費就可以收20000元,貧困家庭的孩子就給他全額獎學金,這就是富人補貼窮人了。” 作為中國首善,陳光標認為沒有慈善就沒有和諧社會,他這樣講道:“沒有慈善就沒有和諧社會。作為一個富人,他隻有具備感恩的心,才能幫助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據媒體報道,陳光標在全國政協十一屆二次會議上提出了高額遺產稅的提案,他的初衷是希望通過一種製度來刺激富人把錢拿出來回報社會:“我提交了一個增收遺產稅的提案,而且希望課以50%—60%的高額遺產稅。目的是想通過一種製度來刺激富人把錢拿出來回報社會。”對於自己的提案,陳光標覺得很是滿意:“很多百姓認為,先富起來的人多數‘為富不仁’;其實,很多先富起來的人卻是想做好事又‘投報無門’。這個提案,就是為廣大百姓得到先富起來的人的財富幫助而提供的製度保障,有利於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

2慈善怎麼做都不為過

陳光標每天都在奔波中,沒有休息過一個周末,也沒有和家人團聚過一個春節。這個在極度貧困中長大的農家子弟,被認為是“跌落在富人堆裏的窮人”,陳光標從沒進過夜總會,不會打高爾夫,所有富人樂於體驗的事情,他都知之甚少。2009年央視春晚中頻頻出現在鏡頭中的陳光標,被不少媒體和網友質疑是花錢炒作。很多人說陳光標這樣做是為了出風頭,為了變相給企業做廣告。對此陳光標說:“雖然大家說我是今年春晚觀眾中露臉次數最多的,但我認為我露臉的次數還遠遠不夠,我認為春晚的五個小時裏有兩個小時鏡頭都對準我才好,我要讓全國人民、廣大海外華僑都知道我是一個堅持做慈善的好人。另外我要告訴大家的是,我上春晚沒有花一分錢,是受中宣部、中央文明辦等推薦作為五個道德模範之一出現在春晚並借此向全國人民拜年的。”陳光標選擇並致力於發展循環經濟、綠色經濟,從事垃圾回收處理等變廢為寶、利國利民、造福後代的產業;並在賺取利潤之後,不忘回報社會,尤其從2003年開始捐款次數越來越多,2006年開始幾乎每個月都捐,一個月最多捐過五次,捐款額度大致為當月利潤的20%—30%。陳光標曾說過這樣的話:“做一件好事並不難,難的是做一輩子。現在,我做慈善有自己的標準,同時建立相關的企業製度,並著手準備操作自己的基金組織。至於是不是作秀,我覺得可以用時間來證明。隻要給人帶來了好的改變,那麼我就不妨繼續狠狠作秀吧。”有人說國內的慈善環境還不成熟,甚至以此為理由反對中國富豪像美國富豪那樣捐出財富,對此,陳光標覺得以這樣的理由來拒絕慈善是站不住腳的,他說:“國內的慈善事業起步的確晚,國外搞了上百年,我們改革開放才30年,慈善事業更是近幾年來才有較快發展,但我們的速度是非常快的,相關的政策配套已經十分完備,並不存在環境不成熟的問題,以此理由來拒絕慈善站不住腳。”從陳光標多年從事慈善的經驗來看,我們的慈善事業需要進一步增加透明度,他說:“增加透明度。與國外的慈善相比,國內目前慈善事業的透明度還不夠,很多人捐了款,錢最後到了哪裏、幹了什麼,他自己都不知道,這樣的話,很多富人在捐款時心裏就會嘀咕。對於捐助者來說,能夠清楚地知道其來龍去脈,可以促使他更熱衷於慈善。比如你捐助貧困山區的孩子上學,等你親眼看到上百個孩子拿到大學畢業證書時,那種感動是很震撼人的。”孟子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一個社會良好的道德風尚要輿論引導,更要實踐參與。從慈善實踐者到慈善推動者,“最具號召力的中國慈善家” 陳光標以自身的慈善之舉,帶動越來越多的人投身到這一事業中,很多人開始將好善樂施當成人生信條,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公益慈善陣營正在日益壯大。可以肯定,無論何時,隻要存在像陳光標這樣的慈善家,中國慈善之路就不會出現持續低穀,大愛善舉將會更多惠及像汶川這樣的極重災區和欠發達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