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者常樂,知福者高壽
快樂是人類社會追求的最高境界。不過,快樂的前提是知足,知足者才能常樂。一個把名韁利鎖看得太重的人,注定是不快樂的。
要想得到真正的快樂,就必須看淡塵世的物欲、煩惱,不慕名利。假如你喜歡武俠小說,就沒有必要愧對於紅樓夢;假如你喜歡的人突然銷聲匿跡,你也沒有必要尋死覓活地斷言他一定瀟灑快活地找到了另一種幸福;假如親人、朋友遭遇不幸,你也沒有必要怨天尤人;假如你已經身心交病,你也沒有必要仇視別人的健康。總之,當我們坦然麵對一切時,快樂就在心裏。
能把名利得失置之度外、凡事都能以誠相待的人,一生將是快樂的,因為他們容易滿足。我們應從平淡的生活中去“提煉”感悟,如:微薄待遇下一如既往工作的快樂,助人為樂一介不取的快樂,一片至誠去感化惡人的快樂,被人誤解依然如故的快樂,盡職盡責吃苦耐勞的快樂……這些快樂能保持住人內心對於生活的一種興奮感,而這種興奮感則源於對生活的一種滿足。因為滿足,所以興奮;因為滿足,所以對生活充滿了激情。一個充滿激情的人,當然是快樂的。
在生活中,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快樂,樂山樂水各不相同。愛靜的人可以看書、聽音樂、上網、寫作、畫畫、攝影、觀鳥、搜集各種收藏品……愛動的人則不妨跳舞、慢跑、爬山、遊泳、看電影、上健身房……這些事情在有些人看來是平淡、瑣碎,甚至是無聊,但是對於知足者來說,其中卻蘊涵著莫大的樂趣。
人生苦短,歲月如流,樂天知命,善待自己。這是知足者的人生信條。知足者不明白,為什麼有的人要疾首蹙額,為眼前一時的頓挫心膽俱碎?為什麼有的人為那些看不慣的人和事心煩意亂?豈不知我們都是塵世間相映成趣的戰友,人世間一切冤天屈地,無妄之災,榮華富貴,香嬌玉嫩……都將隨身亡而命殞。
人生長則百年,短則數十寒暑,又有什麼值得耀武揚威的呢?不過都是過眼雲煙矣。人生如月,月滿則虧,凡事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於心。無愧於心,則恩同再造,那些得失又算得了什麼。唯有知足,才應該是我們孜孜不倦地追求。
與“知足者常樂”相呼應的,是“知福者高壽”。古往今來,凡是高壽者大多是清心寡欲之人。我們所熟知的老子,一生倡導清靜無為,相傳活了160多歲,成為“知福者高壽”的典範。清代養生家石成金寫過一首《知福歌》:
人生受盡福,何苦不知足。
思量愚昧苦,聰明就是福。
思量饑寒苦,飽暖就是福。
思量負累苦,逍遙就是福。
思量離別苦,團圓就是福。
思量刀兵苦,太平就是福。
思量牢獄苦,自在就是福。
思量無後苦,有子就是福。
思量疾病苦,健康就是福。
思量死去苦,活著就是福。
苦境一思量,就有許多福。
可惜世間人,幾個會享福。
有福要能知,能知才享福。
我勸世間人,不要不知福。
石老先生的這些話,平實質樸,耐人尋味。人隻要能活到這個份上,肯定能長壽。
人們對幸福的認識各有不同,有的認為有錢就幸福,有的感到工作著就幸福,還有的覺得家庭和睦就幸福,不一而足。而自古以來,一切賢哲都主張修身養德,以保持精神上的愉悅為幸福,故而有“大德必得其壽”的說法。
周遊列國而屢不得誌的孔子,以“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為養生法,活了73歲。為官杭州的白居易,以清白廉明為做官之道,當地人送他兩塊“天竺石”,他用“懼此兩片石,無乃傷清白”自律,享年75歲。眾所周知的劉墉,為官做人擇善納福一生,無私無畏,於嘉慶九年安然而去,時年85歲。清代著名畫家、詩人鄭板橋,曾任縣令,是位廉吏,後來辭官不做,以賣字畫為生,活到73歲。鄭板橋寫過一首詩:“烏紗擲去不為官,囊橐蕭蕭兩袖寒。寫取一枝清瘦竹,秋風江上作漁竿。”如此對待功名利祿,心情恬靜,自然有利於福壽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