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活法20(1 / 2)

漫談嫉妒

嫉妒是一種病態心理,也可以說是一種痼疾,自古有之。我國有“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湍必激之”的古訓,意思就是說,出色的人容易被人嫉妒。我們還經常說一句話“槍打出頭鳥”,也是提醒人們不要過分“顯山露水”,以免被嫉妒者“用槍打”。

嫉妒者嫉賢妒能,最看不得別人成功,最害怕別人比自己強,這樣的人如果手中擁有某種權力,必然會壓製人才,這樣的事例古今中外均不鮮見。唐朝宰相李林甫對才智功業高於自己者“必欲百般去之”。英國物理學家牛頓嫉妒晚輩,生怕別人超過自己,憑借自己的地位壓製格雷的電學論文發表。美國電影大師卓別林由於容不得才華超過自己的導演,利用自己的權力焚毀了電影《海的女兒》唯一的一部拷貝。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現象:兩個原來情同手足的好友,因為對方超過了自己,就感到渾身不自在,始則感情疏遠,繼則關係緊張,最終彼此敵視,甚至明爭暗鬥。又比如,有人在單位是業務骨幹,事業上成績卓著,無人不伸大拇指,可是如果此人連連獲得獎勵,或得到了組織上的重用,便會有人雞蛋裏挑骨頭,說他這也不行,那也不是,甚至一無是處。

嫉妒者不僅嫉恨人才,嚴重者還會使人喪失理智,直接迫害人才。

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曹操之所以要殺楊修,並非因為楊修說了“雞肋”二字泄露了軍事機密,而是因為他屢次識破曹操的“機關”,其出眾的才華被曹操所嫉妒,以致招來殺身之禍。正如羅貫中在書中所說:“身死因才誤,非關欲退兵。”隋煬帝為何要殺薛道衡?就是因為薛寫了一句比他高明的詩,直到行刑時,隋煬帝仍然怒氣未消,他問薛道衡:“汝今能寫否?”

在今天,因為嫉妒,對某些有重大貢獻、才能出眾的人進行造謠中傷之事也屢見不鮮。有些傑出的英才,就是因為受不了流言中傷、謠言攻擊,而得了精神病或被逼得走上了絕路。

其實,嫉妒不但害人,也害自己,原因有兩個:一方麵,有些人因嫉妒而陷害別人,結果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陰謀被大家識破,遭眾人唾棄;另一方麵,經常嫉妒別人,還會損害自己的健康。我國古代醫學家很早就發現,嫉妒之心對身體有害。中醫認為,嫉妒可導致腎氣閉塞、鬱滯凝積、外邪入侵、精血不足,等等。

當代心身醫學的發展,也闡明了嫉妒心理對健康所產生的危害。醫學專家指出:好妒者開始時往往是對某些勝過自己的人妒火中燒,產生負麵情緒,繼之會誘發軀體症狀,諸如煩躁易怒、頭痛失眠、血壓升高、鬱悶心悸、胃脘不舒、食欲減退、惡心欲嘔等。

可見,嫉妒是一種心理疾病,對很多心身疾病的發生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因此,喜歡嫉妒別人的人應當及早治之。那麼,怎樣才能有效地控製自己的嫉妒情緒呢?一方麵,要學一點馬克思主義辯證法,要明白,在這個世界上,萬事萬物的發展都是不平衡的。人的能力有強有弱,知識有多有少,貢獻有大有小,進步有快有慢,乃至個頭有高有矮,身體有胖有瘦,容貌有俊有醜,這些都是客觀規律,誰也無法強求一致。懂得了這個道理,就不會因自己比別人強而狂妄自大,也不會因別人勝過自己而產生嫉妒之心了。

另一方麵,要克服私心雜念,跳出自我的小圈子,加強思想修養,化嫉妒為力量,憑自己的努力趕上別人,這對防止嫉妒心理及其對身心的危害,是有積極意義的。

總之,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最重要。要明白“人比人得死,貨比貨得扔”的道理,凡事都要看淡一些,以一種平和的心態看待生活中的一些人和事。這樣,就可以讓妒火慢慢地消失於無形之中。

嫉妒的源泉是自私

好嫉妒的人必然自私,自私的人往往都好嫉妒。嫉妒和自私猶如孿生兄弟。自私的人不會為別人考慮,他隻想自己處處比別人強,當別人在某方麵超過了自己,自私的人就會產生一種不自在的情緒,或者憤怒、或者焦慮、或者失落,更為嚴重的是他會由一種不良的情緒而引發打擊、報複的行為,於是嫉妒便產生了。